李光華
德宏師專藝術系
淺析傣族農民畫的審美價值
李光華
德宏師專藝術系
本文主要淺析的是德宏瑞麗傣族農民畫。這些畫以其特有的民族性、地域性、宗教性,在造型上取心象內美,表現出傣家典型的裝飾美風格和現代氣息,在我國眾多農民畫中形成了一枝獨秀。
傣族民間風俗;取心象造象;取內美造象;裝飾美和現代美
提到農民畫人們往往會想到陜西戶縣、安塞,江蘇邳縣、六合,上海金山等地。這些農民畫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就響徹祖國四方。然而鮮有人知的是,在我們云南省德宏州瑞麗市的傣族村寨里,在自家的大門及圍墻上有著這樣一些以油漆為顏料,以表現傣族生產生活、節日及賧佛故事為內容的豐富多彩的農民畫。這些傣族農民畫在我國多民族文化歷史的大花園中,展示出獨特的具有南國特色的風格風貌。從它的造型方法、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審美價值。本文在此想結合自已的一些看法,談談對傣族農民畫的初淺認識。
傣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從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德宏至今,傣族的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無一不滲透著佛教的思想理念。善良、溫柔、熱情、熱愛自由、渴望和平幸福是傣家人心目中美的主體內容。佛教的思想影響著一代代傣家人,多年來傣家人民和其他各民族和睦相處,與世無爭,為修來世一心一意賧佛,進行各種佛事活動,在平常的生活中以求得到好運,達到涅槃。在傣族農民畫里無處不浸淫著一種寧靜、祥和之氣。從他們的繪畫內容和表現形式與其信仰和宗教活動密不可分。如:《趕擺(過節)》一畫。畫面上方是一群身穿節日盛裝,頭戴傳統禮帽的小布少(小姑娘),雙手合并放在胸前,雙膝跪拜一心虔誠求佛袓保佑,傍邊還飛舞著幾支孔雀。畫面下方是兩組著裝整齊的傣族青年男女,排著長隊,跳著嘎秧舞。造型線條深淺搭配變化婉轉靈動,色彩多為單色,十分鮮明強烈,沒有光線明暗和質感變化,全憑自己的感受用色,十分明快,完全是主觀色彩構造畫面。這種表現方法和內容都源于傣族的民俗活動和宗教信仰,是傣家人內心的俗定。特別是在題材選擇和造型形式上,深受各種民俗活動的影響和制約,而這種制約同時又是形成傣族農民畫典型特征的重要因素。如:《熬巴》、《豐收》、《果子熟了》、《放孔明燈》等。畫面色彩和造型手法以符合題材所表現的內容相一致,既達到傣族民眾審美的要求,也符合傣族民眾的心理習俗。
我們知道,傣族的民俗社會生活,他源于千百年來的古老文化的積淀,其審美意識來源于傳統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形成的集體審美意識。傣家人的這種群體意識直接引導了該群體的民間藝術的創作,如:人們的生活理想、對社會的要求等,造就了他們共同的審美形式,特別是民眾的心理習俗和審美俗定。作為傣族農民畫家來講,個體的審美判定必須依附于傣族的民俗社會生活及其民眾的審美俗定。無論是誰,只要他是該民族的一員,就必然具有廣大民眾共同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標準,這種標準來自于內心的文化積淀。審美是內在的,從時間長短看,它有一定的穩定固態化。畫家們在施畫時就是按照內心的審美標準來表達,它是一種主觀內照,每幅畫的構成構圖以及施色等都按照內心的審美尺度進行。因而,傣族農民畫的特點以及大同小意的相似格調,就來自于集體民眾的內心審美尺度。可以說傣族農民畫是作者主觀內視直接關照的結果。
美與丑是美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也是繪畫藝術理論的基本范疇。我國著名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在論畫時說:“美的見解有三點:其一,美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中有美,繪畫作品有美。其二,美有內美和外美。其三,丑中有美”。黃賓虹認為,祖國的山河大地很美,其美的程度往往超出人們的想象,這就是“江山本如畫”。如畫的江山美象所有美的事物一樣是內在和外在結合的渾然一體。何謂江山的內美和外美?黃賓虹的看法是山川的形影,是山川的外美;山川的神韻,是山川的內美。外在美是一般人能目睹而見,山川內在的美卻為一般人所難尋覓。對于內美外美講的就是:用視覺能看到的是外美;用心去體悟感知的是內美。畫家在作畫時更多的是與心象內美為主要表現,通過畫作為載體來表達畫者的思想情感,具體說來,就是通過看見的畫去表現看不見的東西。畫家畫出的作品美就是表達內心的美,內心的美就是內美。這對于傣族農民畫家畫的畫來說,也是如此。他們作畫時只需要將內心視象大膽地隨意表現出來,無論是出現變形夸張,還是簡約質樸,都是內視心象中的形象造象。說到心象,也就是心中之象,心中內美之象。
裝飾是傣家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說沒有裝飾就不能談傣家人的生活。我們常說:“生活如畫,畫象生活”,裝飾美是傣家人的生活,裝飾畫是生活的傣家人。傣家人的這種裝飾生活的習俗,賦予了繪畫更多的裝飾元素和美的形式,使畫面具有清新明快的裝飾美感和意境,創造出一種色彩濃厚、主觀意念突出的農民畫風格。如《上裝》一畫,色彩以淡綠色為背景,人物以金色為主,用大面積平涂的塊色,將油漆顏色與白粉混合使用,產生出清新淡雅,粉而不俗,溫存恬然的裝飾感,畫中賧佛的女人身穿白色上衣,下穿黃色筒裙,雙手合并放入胸前,兩膝跪坐以虔誠祈求,動態自然優美。人物造型表現用淺黑色線條勾壓,大面積的淡綠色背景襯托著淺黃色人物,使得畫面整體唯美而輕柔,讓人不論怎樣看都能得到一種新鮮而典雅的藝術享受,畫幅雖說不大,但卻能讓人有:晶瑩、透亮、善良、虔柔之美,從畫中我們能看出,傣家人的善良、溫柔、虔誠的性格。他們畫的是傣家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農事勞作、自己的歡笑愛戀,以及每天的衣食住行和人性善美。將自己的美好心境和唯美生活畫在墻上,掛在家里。從一幅幅反映傣族人民生活、勞作、情趣、信仰和追求的作品中,無不體現出傣家人固有的坦蕩、直率、虔柔的性格和平和自然的裝飾風格。畫面粗細深淺的線條和大塊的隨意敷色平涂,對畫面主體形象進行精細勾畫渲染。既突顯了人物主題不失表達意象之美,又使平涂的畫面增加更多的裝飾元素。傣族農民畫的這種獨特裝飾性和情味是意象與情致的高度結合。我們從畫中體察和感受到的是傣家人的直觀審美標準和不求形象事物的科學準確,不計色彩的真實微妙,以及不合常理的造景,把畫面空間比例和結構超越時空。也許,這正是傣家人心靈深處的一種隨性而發的精神娛樂和情感表達。
[1]鄧林.《談談戶縣農民畫的藝術特點》昌吉學院學報,2007年爭5期
[2]葛路.《中國繪畫美學范疇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3]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李光華(1961-),男,漢族,云南芒市人,本科學歷,副教授,單位:德宏師專,研究方向:美術教育與民族教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