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麒任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構建城鎮化進程中“1+2”新型職業農民立體培育模式
——以株洲市為例
龍麒任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逐年加快,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進城務工,城市的繁榮與農村的蕭條形成巨大的反差。將來誰種地?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就成為必然的選擇。本文以株洲市為例,分析了株洲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現狀,提出構建“1+2”新型職業農民立體培育模式,并針對不同的產業領域、培訓對象、培訓目標選擇不同的、有效的培育方式。
職業農民;培育模式;“1+2”
本文主要源自2014年株洲市社科課題ZZSK14060《株洲市城鎮化進程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創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是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根據《2012年株洲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統計,株洲市城鎮化率已達59. 1%。按縱向對比,當前的城鎮化率相比2001年的39.6%,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按橫向對比,目前湖南省城鎮化率為46.65%,株洲市比其高了12.45個百分點,預計2020年,株洲市城鎮化率將達73%。據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推動地區GDP增長1.5~2個百分點;每增加1個城鎮人口,可以拉動10萬元以上的固定資產投入,拉動數倍于農民的消費支出。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帶來了動力,同時也為新型職業農民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和環境。一方面,城鎮化使越來越多的農民轉移到城市的二、三產業,讓農村流轉出更集約化的土地,促使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集約化,確保農業生產效益較低的難題得以改變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留在農村的兼業農民為了轉型為具備生產經營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們必須擔負起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渡的職責。只有這樣,農村才會煥發出新活力,才能吸收更多的農業人才回流家鄉回歸農業,以超強的能力經營農業,創造出更高的農業崗位收益。因此培育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經營型、生產型、服務型職業農民顯得尤為迫切而重要。
株洲市政府充分認識到建設新農村是我國現階段的重要任務,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其突破口。至2013年底止,共舉辦陽光工程培訓班185期,培訓農村勞動力19170人,促進了24個農業主導品種、12項主推技術的推廣應用。全市農業科技入戶率75%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0%以上。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培訓目的不同、受訓成員來自的產業領域不同、受訓個體學歷層次不同等方面的差異,沒有實行差異化的培訓模式,導致培訓效果欠佳。目前株洲市職業農民的培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集中面授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培訓部門以縣或區為一個集訓單位,將某一種類型或幾種不同類型的農民集中編成一個培訓教學班,由聘請的專家、講師進行面授。培訓的內容一致、時間一致、地點一般都是租賃場地或是在某一所職業院校內集中。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培訓組織方便、受眾面廣、課堂互動性好,但缺點是培訓內容相同,不能實行差別教學,無法滿足學員的個體需求;同時在授課過程中,學員對操作性較強的技能無法現場動手實踐,導致學與練脫節,學習成效不佳。
現場示范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培訓專家深入田間圈舍,通過走家竄戶,直接與農業生產的一線農民進行零距離交流,手把手、面對面地示范講解,現場答疑。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培訓講解直觀、針對性和操作性強、實例鮮活效果佳,但缺點是因受訓農民分布過于分散,造成培訓專家工作量大、受眾面差、培訓人數少等。
媒體傳播模式。通過傳統的電子媒體(廣播、電視、音像材料)、互聯網和印刷媒體(宣傳單、科技小報)等技術手段對農民進行農業、農耕、農技等知識方面培訓的一種形式。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培訓沒有地域空間的局限,沒有受訓人數的限制,受訓時間安排靈活;同時培訓內容可以重復學習,適用于大面積的培訓,但對培訓學員的專業素質和文化基礎有一定要求。
根據培訓主體的不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可劃分為政府主導型、政企聯合型和市場運作型共三類模式。其中,政府主導型是以政府機構為主導,通過惠農支農項目、創業扶持、文化活動的形式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其目標是提高受訓農民整體素質,培養創業型農民、專業實用性人才;政企聯合型是通過政府部門和農業企業的相互聯合,依托農業園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科研項目,以政府支持,半市場化運作的形式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其目標是培養科技型、知識型、推廣型、服務型的新型農民;市場運作型是以市場化運作的形式,依托農業企業或能人大戶來組織培訓有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其目標是培訓適應當地農業產業化或企業發展的產業工人,促進當地農民增收?!?+2”新型職業農民立體培育模式是基于上述三類培訓模式培訓對象的不同,有機地將其納入到一個運行體系中研究,并確立以政府主導型培訓模式為主,政企聯合型和市場運作型為輔的立體培育模式(圖1)。

在培訓模式的選擇過程中,切不可搞大一統,應緊密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根據生產對象不同、培訓對象不同、培訓目的不同選擇與之相應的培訓模式,以發揮更大的培訓效果。
一)、不同生產對象選擇不同的模式
根據農業生產對象的不同,可將農業產業劃分為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重點扶持農業產業領域、現代農業產業領域、農業社會化產業領域三部分,因不同的產業領域發展特色、發展力度的不平衡,在對應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上,其培訓模式選擇也要與之發展特征相適應。
1、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重點扶持農業產業領域,主要是糧食、棉花等。這一領域作為國家經濟安全基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及落實機制,如:種糧直補政策、良種補貼政策、提高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等等。這些政策的執行和落實者是當地政府,因此當地政府為確保這些政策落實在此領域的農民身上,充分發揮其引導、扶持、增收作用,應對此領域的農民實施培訓,廣泛宣傳落實政策。為確保培訓工作取得實效,此領域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選擇主導方為政府機關的政府主導型培訓模式。
2、現代農業產業領域,如蔬菜種植、花卉果品種植、養殖業等。這一領域主要是指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對農業進行規?;⒓s化、市場化和農場化的生產活動。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利益機制為聯結,以企業發展為龍頭,是實行企業化管理產銷一體化經營的農業領域?,F代農業的出現,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使農業生產、農村面貌和農戶行為發生了重大變化。此領域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也應適應這一新的變化,從培訓內容上向現代農業靠攏,在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和農場化的基礎上,選擇政企聯合型為主的培訓模式來實現對這一產業領域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以利于發展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3、農業社會化產業領域,主要包含農機服務、信息服務、產品銷售等。這一領域是指隨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傳統上由農民直接承擔的農產品銷售環節越來越多地從農業生產過程中剝離出來,發展成為獨立的新興涉農經濟部門。這些部門與農民、農業生產部門通過合同或其他組織形式進行商品交換,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它們相互之間結成了穩定的依存關系,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此領域的職業農民培訓應逐步引入市場機制,選擇市場運行類培訓模式,強化社會化服務理念,增強社會化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各類農民合作組織在產業開發、技術輸送、資源共享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利用龍頭企業把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加以培訓,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逐漸把農村服務業培育成農村的新支柱產業。
二)、不同培訓對象選擇不同的模式
根據培訓對象不同,可以將新型職業農民劃分為三大類:管理型、技術型、服務型。身份不同則其所需的知識結構、專業技能也就要求不同,培訓模式也相應的選擇不同。
1、管理型。這類職業農民主要是指有資金或技術,有較強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經驗,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管理工作的群體。其主要包括各類農協負責人、規模種養殖大戶、農場基地領頭人、農業企業經理等。這類職業農民主要是需要提高職業素質、文化水平和創新能力,而不是提高專業技能,應選擇政府主導型的培訓模式。
2、技術型。這類職業農民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農業生產技術,有較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直接從事園藝、鮮活食品、經濟作物、創匯農業等附加值較高的農業生產的群體。主要包括蔬菜園藝工、淡水養殖工、花卉園藝工、家禽繁殖工、家禽飼養工、果樹育苗工、飼料生產工等。這類職業農民需要提升的是自身的專業技能,可以通過市場運作型和政企聯合型模式,利用農民合作社、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示范戶吸納農民,影響和帶動周邊農民并加以培訓。
3、服務型。這類職業農民主要是指掌握一定農業服務技能,服務于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群體。主要包括農民植保員、經紀人、農機大戶、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這類職業農民主要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服務的,可以通過政企聯合型模式,利用農技推廣機構、具有開發推廣價值的科研項目為載體,使農民參與其中,從而達到對農民進行培訓的目的。
三)、不同培訓目的選擇不同的模式
根據其不同的培訓目的,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劃分為兩大類:基礎培訓和專業培訓。
1、基礎培訓。這類培訓旨在提高受訓農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提升其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增強環保生態意識,為培育遵紀守法的新型職業農民奠定基礎?;A培訓因其具有明顯公益性,政府責無旁貸,因此培訓模式應選擇以政府主導型為主,把農村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結合起來,適當設置相應的農村經濟、市場經濟、鄉鎮企業等專業及課程,造就和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2、專業培訓,這類培訓旨在提高農民運用新技能、強化市場預見能力,增強農民需的職業技能和經營管理技能。專業培訓具有部分公共事物屬性和非公共事物屬性,因此其培訓模式應選擇以政企聯合型為主,以“公司+農戶”、“農民專業技術協會+農戶”等形式為依托,提高農民的務農技能和科技素質,幫助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改善傳統的務農方式,從而提高農產品產量和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對于一些已形成良性循環機制的龍頭企業所組織的培訓,要逐步過渡到市場運作型培訓。
總之,城鎮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將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國人口多,文化素質不高,從事農業的人口文化水平更低,使得我國職業農民的培育任務更加艱巨繁重。因此,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模式選擇上,應針對不同的產業領域、培訓對象、培訓目標做到培育的差異化,才能使得培育效果事半功倍。(圖2:“1+2”新型職業農民立體培育模式差異化選擇策略)

[1]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2∕13∕content_ 2062487.htm,2012-02-13.
[2]趙邦宏,張亮,張潤清.我國新型農民培訓模式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3]劉雙雙.基于國際經驗的我國新型農民教育培訓有效途徑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2.
[4]張亮.我國新型農民培訓模式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