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
石家莊市翟營大街小學
心理學家認為:從學生時代起就養成創新思維方式的差別將導致他們工作能力和成績產生的差別。創新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比一般人更善于思考,更懂得如何提煉有用的信息,如何解決新的問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當下中國教育的一個核心)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對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行為的引導,創新品質的塑造,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意識是行為的先導。要使學生開展創新活動,首先要強化創新意識。事實上,每個學生身上都具有創新潛力,作為老師就要善于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在日常教育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最充分地釋放自己的潛能,去探索,去創新。我們通過紅領巾電視臺、校報、班隊會等多種渠道進行教育引導,使學生領悟:要成為創新型人才,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即渴望創新。
愛迪生看到老式的煤油燈,有許多弊端,就想發明一種電燈,要求這種燈的結構輕巧,價錢便宜,而且要無聲、無臭、無煙,對人們的健康,沒有絲毫不良影響。這個思路完全是新穎的。他大膽地決定先把電流分路,再引入屋中去點燈。這在一般的電學家們看來都認為是不可能的,然而就是這種不可思議的設想最后卻成功了。由此可見,創新意識是多么重要。一個人有了創新意識,才會主動去實踐,去探索,去發現。
發展學生的個性,適應時代的要求,必須從教學抓起。打造高效課堂,培養創新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研究課題,作為教師應該不拘泥于教材本身所提供的課程資源,運用整合、補充、細化、調整等手段,對教材呈現的信息進行深加工,開放性的使用教材;實施開放性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質疑的讓學生提問,能讓學生表達的讓學生講述,能爭議的讓學生討論,能動手的讓學生操作,把學生思維引入求新、求異的天地;進行開放性的拓展訓練,努力實現四個轉變:變統一為差異,變個體為合作,變單一為互動,變封閉為開放,將學生的動手操作、調查研究、生活實踐都融入訓練之中。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追求真實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呈現的是師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要求教師做到“三會”:一會判斷選擇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教學資源;二會善于利用學生的錯誤,錯誤是一種鮮活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錯誤中汲取經驗,讓“錯誤”服務于教學和學生的發展。三會“回應”不同的聲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會根據學生不斷冒出來的問題和有價值的反饋信息即時調整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或改變課時計劃,積累實踐智慧。
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使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如教學四年級26課《古詩二首》時,老師沒有按照慣例先講第一首《塞下曲》再講第二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而是從教材的編寫意圖出發,讓學生思考:編者為什么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課?課堂上,同學們根據課下搜集整理的資料,從時代背景、作者經歷、詩文意思、思想感情、單元主題等多個角度,有理有據的闡述自己的看法,不僅深刻理解了古詩的意境、作者的情懷、詩文的表現手法,而且發展了學生綜合學習、深入探究的能力。這樣的課堂學生敢說、敢想、敢嘗試,是開放自主的、是動態生成的,是鼓勵創新的。
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操作實踐,這是創新教育的大舞臺。只學不練、只說不做,培養不出創新人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敢于創新,勇于創新,教師應該把日常的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創新的環境”。
例如:大力開展體驗教育活動。學生的體驗重在自我感受,我們要引導學生去多見多聞,創造條件讓學生體驗教育活動,節假日積極發動學生到社會上體驗不同社會角色帶來的不同感受。家庭生活中,通過感恩、尊老教育讓學生體驗到父母的艱辛,理解、體諒父母。在生活的體驗中,讓學生感受一次次加深,積極調動參加體驗教育的積極性。當然,體驗活動的最大魅力還在于學生在實踐中一次又一次反復感悟,一次又一次重復經驗,在體驗中成長,逐步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在日常教育活動過程中,讓學生自組活動小組,自選模擬角色、自定活動內容、自制活動方案、自辦成果展覽。通過開展體驗教育活動,打破了學生對創新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有創造良機,人人有創新潛能。再如:學校開設一些創造性實踐活動,從主題的設計,資料的收集,版面的創意,到活動的主持和過程的把握,都由學生自己掌控。活動的內容無所不包,發明創意、科幻設想、日常改進、社會熱點、暢想未來等等都可以是活動的主題。讓學生自己組隊,自起隊名,自己開展活動,自己記載活動情況,自己總結活動效果。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的思想迸發出了創造的靈感,碰撞出了靈動的火花,閃現出了奇異的念頭,使學生能不受約束地去探索,去思考,從而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在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培養創新能力的同時,還應重視學生創新品質的教育,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百折不撓、精益求精、團結協作的品格。而無論是創新能力,還是創新品質,都需要在實踐中鍛煉培養。例如:以創造節或科技節為載體,引導學生教、學、做三合一,動手、動腦、動眼,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每一項創造活動不僅僅是個體行為,更需要由集體來完成,讓學生在團隊合作項目中,智力互補、優勢互補,既感受到“手腦并用”的創造魅力,又體驗到團隊合作的快樂與必要。例如“撲克牌結構”競賽項目,從各班選出代表,三人一組現場制作,同學們可以集思廣益、通力合作,如果設計的作品結構合理,承重量可以高達100斤。通過這樣創新實踐的大舞臺,讓學生在創新中暢想,在暢想中實踐。
學生中蘊藏的創新潛力是無限的,我們要珍視學生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新設計,不斷挖掘這種潛力,為學生的創新提供自由空間,讓學生每天都體驗創新的樂趣,讓創新點亮每一個孩子的夢想,讓孩子們在創新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