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倩楠
哈爾濱師范大學
留學生漢語聲調偏誤研究
司倩楠
哈爾濱師范大學
漢語是一種聲調語言,音高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而聲調則是大多數漢語學習者掌握漢語語音的重要障礙。本文從留學生聲調偏誤出發,結合作者在牡丹江師范學院實習的經驗,探討留學生聲調偏誤的類型以及成因,從而揭示如何克服聲調的偏誤,改進漢語聲調教學。
留學生;聲調;偏誤
漢語是一種聲調語言,而音高則具有區別意義的重要作用。聲調是漢語語音最顯著特征之一,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漢語聲調以其特有的一套系統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漢語的學習與教學活動。
對于一個聲韻拼合完全沒有問題的外國留學生來說,在日常的漢語交流中或多或少都帶有一定的“洋腔洋調”。究其原因,則是未能正確掌握聲調所致。該平的地方曲了,該升的地方卻又降了。即使調型正確卻又感覺聲調忽高忽低難以識別,甚至影響正常的交流。由此可見聲調的重要作用。眾所周知,陰陽上去四聲的掌握是說好普通話的第一步,而且對聲調的規范還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的漢語水平,所以準確的掌握漢語聲調則是漢語學習者需要特別注意的。
本文則以留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聲調偏誤為重點研究對象,并借助在牡丹江師范學院的實習經驗,重點討論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所出現的聲調偏誤,了解聲調偏誤形成原因,通過探討傳統的聲調教學手段,揭示利弊從而改進漢語聲調教學。
所謂“洋腔洋調”是對留學生未能準確使用漢語聲調的概括表述。因此不能僅用“洋腔洋調”來概括漢語學習者在漢語學習中所出現的所有聲調偏誤現象。因此在這里很有必要對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過程中所出現的洋腔洋調現象作進一步的分析歸納。
由于語言千差萬別,因此每種語言持有者在學習漢語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出現的偏誤各有不同,面面俱到的細化卻也是不必要的。在此,根據留學生母語是否有聲調,來大致劃分為兩類,即母語為非聲調的漢語學習者和母語為聲調的漢語學習者。其中將重點討論前者,以俄羅斯與日本留學生為代表做具體的分析。
(一)俄羅斯留學生聲調的偏誤現象
與漢語這類聲調語言形成鮮明對比的俄語,是典型的非聲調語言。因此對于這些以俄語為母語的俄羅斯留學生來說,聲調自然成了他們漢語學習的主要障礙。傳統的“五度標記法”教學,的確使聲調的教學更加直觀。但由于其過于抽象使得留學生,特別對母語為非聲調的留學生來說,并不能真正掌握。而且近年來的對外漢語教學則更加的趨于聲韻拼合而忽視了聲調的教學。實習中我們發現,在一堂九十分鐘的初級口語課上,教師曾用了一整堂的時間練習聲韻的拼合,而聲調卻作為服務者僅為聲韻拼合服務。當然這在零基礎的初級口語課上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拼音卻是很有必要的,但也會帶來一定的弊端,會使學生輕視聲調的學習,認為聲調僅是種輔助手段,并不認真學習或糾正自己不準確的聲調。隨著學習程度的加深,問題則會日益明顯,甚至對今后的學習造成阻礙。實習中,我們發現已到了中高級程度的俄國留學生安德烈,口語中明顯帶有洋腔洋調,甚至老師都經常聽不懂他的話。但是我們驚奇的發現,他的聲韻發音都十分到位,拼合也完全沒有問題。是什么導致這樣的情況那?很明顯,就是聲調的偏誤。由此看來聲調確實重要,而對留學生聲調的偏誤進行分析歸類,從而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則是特別重要且有意義的。下面所列舉的是俄羅斯留學生學習聲調時常見的偏誤現象。
第一、調型的錯誤[1]。俄羅斯留學生學習漢語聲調時產生的偏誤主要表現在調型上的錯誤。在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初級階段,教師所采取的多是趙元任先生“五度標記法”來講授漢語的聲調。雖然“五度標記法”有利于教師講解漢語聲調,但卻不能為外國留學生特別是母語為非聲調語言的漢語學習者提供更多的感知。這樣在運用時則難免會模糊概念出現偏誤。而出現的偏誤大致表現為:去聲與陰平相混,陽平與上聲相混[2]。例如:再(55)見、曾經(51)、熟(214)悉等,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
第二、俄羅斯留學生的聲調偏誤還表現在受語流影響的聲調偏誤和變調的失誤。實習中我們發現,這種情況更多的出現在較高級別的班級中。具體表現為:學生能夠準確地讀出單個字或詞的聲調,卻在較大單位的短語、段落或篇章中由于受到了來自前后語流的影響則會出現聲調的偏誤。而漢語聲調還涉及到變調等問題,而變調理論較為抽象,留學生由于缺少感知理解自然會模糊概念而造成變調的失誤。
第三、俄羅斯留學生出現的聲調偏誤還表現在調域的缺陷[1]。調域是指聲調曲拱的音高變化幅度。由于缺少相對音高等概念,俄羅斯留學生在說漢語時的語音則會忽高忽低,即使聲調的調型基本正確,但還是帶有明顯的“洋腔洋調”。
(二)日本留學生聲調偏誤現象
日本的漢語教學歷史悠久,人數眾多,是與漢語密切相關卻具有很大差別的一類語言。日語作為非聲調語言,與其他非聲調語言在漢語聲調偏誤方面有著共性。具體表現為去聲與陰平相混,上聲與陽平相混。這在前文討論俄羅斯留學生聲調偏誤現象時已經詳細說明,這里不多做贅述。眾所周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人們普遍認為漢語四聲聲調中最難掌握的是上聲而陽平次之。其實就日本留學生而言最難得聲調其實是陽平其次才是上聲[3]下面我們則重點對日本留學生在陽平上出現的偏誤現象進行分析。
陽平即35調。對日本留學生而言在陽平調上出現的偏誤較復雜。我們在研究偏誤問題時,常常會區分的一對概念—錯誤與失誤,在這里也需要重點區別。聲調的錯誤是指改變了聲調的音高變化形式,即把平調讀成降調或降調讀成了聲調。失誤或說缺陷是指聲調的調型基本正確,但由于缺少相對音高的概念回事調職明顯偏低或偏高。
具體說來,日本留學生在陽平調上的缺陷主要表現為高升調讀成了中升調(24調值)[3]。至于錯誤則表現為,有些陽平被讀成了調值與半上相同的低降調(21調值),另有一些被讀為調值與陰平相同的高平調(55調值),還有一些則被讀為降調的情況也很普遍[3]。
如:情(24)感、前(24)景、圖(24)案
前(21)面、人(21)們、昨(21)天
尋(55或44)常、全(55或44)體、采(55或44)取
(三)母語為聲調語言的聲調偏誤現象
目前對母語為聲調語言的漢語學習者聲調偏誤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泰國和越南留學生的聲調偏誤分析上。因此在這里針對他們常見的聲調偏誤,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母語為聲調語言的漢語學習者,由于受到母語的負遷移作用,自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產生偏誤。主要表現在泰國留學生身上的是:一聲調不夠,四聲調太長[2]。也有研究者將泰國學生漢語聲調的偏誤模式總結為:陰平上不去,陽平去聲長[2]。至于越南留學生的聲調偏誤最主要的問題則是去聲的偏誤[2]。由于研究的還不完善,在這里就不做過多的陳述了。
由上文我們可以看到,聲調偏誤現象不僅出現在母語為非聲調的漢語學習者中,而且母語為聲調語言的漢語學習者同樣也會出現聲調上的偏誤,甚至受到母語的干擾使偏誤的程度更加嚴重。因此有必要對造成留學生聲調偏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找到解決辦法及時有效地糾正偏誤。
(一)母語的負遷移
這主要是針對母語為聲調語言的漢語學習者來說的。由于受到母語的原有升降曲折的影響,留學生則會以本族的母語為基礎和參照,而忽略甚至排斥漢語這套獨特的聲調系統。這對漢語的學習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對于這部分母語為聲調語言的漢語學習者來說,母語的負遷移作用則是造成他們聲調偏誤的重要原因。至于那部分母語沒有聲調的留學生,即使沒有母語聲調的干擾,但母語中的語調音高還是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缺少對音高變化的感知[2]
這主要是對那部分母語中沒有聲調的留學生來說的。對于這部分人,由于缺少對音高變化的感知經驗,沒有感知基礎,所以只有對聲調的概念和規則以抽象理解。因而這部分留學生則會經常因找不到基調發音使得忽高忽低,從而帶有明顯的洋腔洋調。
(三)目的語的過度泛化
二語習得過程中對目的語規則的過度泛化是造成語言偏誤的重要原因。而目的語的過度泛化也是造成留學生聲調偏誤的原因之一。將適用于甲處的規則用于乙處是不合適的,這也是造成偏誤的原因。如,上聲的變調問題。其中有一點涉及到上聲在輕聲前的變調情況,一種是由214變為35,如捧(35)起,而另一種是由214變為21,如,奶(21)奶.這時如果將其中一種規則錯用到另一種情況中,就造成了聲調的偏誤。
(四)交際策略的影響
許多留學生在漢語的學習過程中都受到過交際策略的影響,一些在中國學習了很長時間的留學生仍然不能準確地識別聲調,調值不準確。而他們在交際中卻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而使他們忽視了聲調的重要性,有錯不糾影響了聲調的準確掌握。
(五)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外,值得注意的還有,留學生回音教師教材講解的不充分,甚至錯誤的講解以及學習者自身學習方式和態度等問題,都是造成留學生聲調偏誤的重要原因。
針對留學生的聲調偏誤現象,我們應重點關注,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第一、強化訓練,建立留學生對漢語聲調的感知基礎
缺少感知經驗的概念化理解,過于抽象是不利于記憶和運用的,特別是對那部分母語為非聲調的漢語學習者來說。由于缺少一定的感知基礎,所以留學生會經常出現偏誤現象,發音忽高忽低帶有明顯的洋腔洋調。眾所周知,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輸入才能更好的輸出,所以教師可以強化聲調訓練,讓學生可以感知到兩種語言的差異,在感知的基礎上再完善漢語聲調的練習,這樣使學生感到親切并樂意接受語言間的差異,從而更好的致力于漢語聲調的學習。
第二、培養留學生的漢語語感[1]
所謂語感是指對語音的直覺和敏感度,是人們對語言正確度、流暢度的把握。語感的掌握對漢語的學習者聲調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理應受到重視。那該如何培養漢語語感那?
周建曾在《論漢語語感教學》中提出:語感的獲得有兩種方式,一是自然的言語實踐,通過大量地接觸言語,從而形成一種言語結構。另一種是自覺言語實踐,即在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有意識地學習語言知識,總結語言規律。只有在語感的指導下,合理的練習,才能為留學生漢語聲調的學習提供幫助。
第三、強調字調、變調、語調三者相結合[4]
上文已經提過,在漢語的學習過程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留學生可以準確的掌握字調,做到準確發音,可隨著語言單位的增加,加之變調、語流的影響,留學生這時的語音則會帶有明顯的洋腔洋調。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僅僅掌握單個字的聲調是不夠的,需要我們結合漢語的字調、變調、語調。而對外漢語聲調教學追求的正是這三者的完美結合。只有使字調準確、變調流暢、語調自然,才能為漢語語音的規范奠定基礎。
第四、注意聲調難度順序在聲調教學中的運用
針對不同母語背景的國外留學生來說,學習漢語聲調的難度順序是不同的。而傳統的聲調教學則是按照一、四、三、二這樣由易到難的教學順序教學。這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正如前文所述,對于日本留學生來說,陽平調才是最難于掌握的。正因如此我們應注意語言的差異,研究不同母語背景的留學生習得漢語不同聲調難易程度的不同,找到最適合的教學順序,使聲調教學更加體系化,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漢語的聲調。
聲調是漢語教學的重點,對于留學生來說也是語音學習的難點。正因為語音學習貫穿于漢語學習的全過程,我們則更應關注。本文通過對留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所出現的聲調偏誤進行分析,總結成因并提出了一些糾正策略。我們清楚的知道聲調教學十分重要,而對于如何改進當今的聲調教學,提高漢語教學水平還任重而道遠。是需要我們不遺余力的努力才能做到的。
注釋:
[1]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65頁。
[2]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年第2期,119頁。
[3]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卷,2001年第3期,88頁。
[4]《新西部》,2008年08期,184頁。
[1]徐瑾:《俄羅斯留學生聲調偏誤》。
[2]毛麗:《聲調偏誤與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研究綜述》。
[3]姜曉紅:《關于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的一些思考》。
[4]周健:《論漢語語感教學》。
[5]梁敏:《字調、變調、語調—論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的三大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