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蛟
吉林化工學院
高校教師持續性專業發展研究
王茜蛟
吉林化工學院
高校教師的角色已經經過幾個世紀的變化,在二十一世紀這個個行業都高速發展的時代,對于高校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專業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理論界與教育實踐界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通過對目前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情況來講,諸多的學者都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時對此的主要關注點主要為發展的具體內容以及發展方向上。
高校;教師;角色;持續發展;教育
教師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人們重點的關注的一個問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時世界各國都缺少教師,所以,在那個年代更加關心的是對教師的培養問題以及采用何種方式對教師進行培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得到了一些的發展。但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期待的卻是較高的生活水平以及逐漸普及的初等教育情況。與此同時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逐步提高,使得適齡上學的兒童也逐漸增加。在這一時期內對教師的培養重視的則是教師數量的增長,但是盲目的追求教師數量的增長,往往卻忽略了對教師質量的提高。
教師發展的含義,教師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講主要重視教學的工作是一種具有較強專業性的職業,這是因為對于教師來講,其是推動教學任務完成的主體專業人員,與此同時教師還具有較高的行為準則以及較高的自主性;然而另一方面主要是說,需要進一步提成教師的專業型以及增加教師職業素質的培養。在現階段教師的發展成為教師關注的主要問題,同時也是當前學術界主要研究的問題之一。不過關于教師發展專業性的問題,在我國始終沒有統一的確定標準。著名的學者朱玉東曾經說,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對教師專業信念的發展;(2)對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3)對教師專業知識進行不斷的更新、完善。從教師專業發展的結構來看待教師的發展,教師的發展主要是由教師專業知識、教師專業能力以及教師專業精神等為主要方面所組成的一個結構體系,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僅僅是對對教師知識的發展,更為主要的是需要重視教師能力發展以及教師穿心性的發展,并是以教師專業價值觀的為主要核心的發展。
如果教師想要得到專業的發展,則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
2.1 教師發展的社會化理論
2.1.1 沖突學派
所謂沖突學派理論,只要就是指在教師在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持續的進行自我調節適應沖突,并且需要有極強的接受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價值規范。
2.1.2 符號互動論
符號的互動論主要是只說師范院校的學生或是在職的老師,在于其它教職人員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進行不但自我完善的過程中。
2.2 教師職業生命周期理論
教師職業生涯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五個主要部分:
2.2.1 教師的入職期:這主要是指教師開始教學工作的一年到三年內,也可以將這段時間稱之為職業生涯的求生期或發現期。在這段是時間內主要表現為求生與現實的沖擊之間的聯系。
2.2.2 穩定期:這段時期主要是指在參加工作后四年到六年的時間里,在這期間內教師基本已經形成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特性,所以其關注的對象已經由自己向教學活動發生轉變,并且已經對教學的方法有了一定的領悟,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進行逐漸的完善,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
2.2.3 實驗期與重估期:該段時期主要指的是在工作后的七年到八年之間,由于教師的知識以及教學成果已經完成了原始的積累,對于現有的教學舞臺已經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所以開始重新的對自己的職業進行評估。
2.2.4 平靜期與保守期:主要是指教師參加工作時間在二十到三十年這段時間,由于幾十年的教育工作使其成長為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自身教師,并且在其工作的幾十年中經過了無數的危機與考驗,對自己的教學工作以及教學模式有高度的自信,造成了缺乏激情與挑戰性同時對相關專業的投入也逐漸減少,逐漸失去了奮斗的熱情變得特別保守。
2.2.5 退休期:這主要是指教師參加工作三十到四十年,近一生的職教生涯使其逐漸完成了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光榮使命,并逐步邁入事業的結束期。
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多種多樣,但多數是由外而內的設計思路,強調提高教師的教學技巧,使其掌握最新的專業知識,幫助他們研究有效的教學方式、評價策略等。這些外在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我們不能忽視挖掘教師個人的能動性和自我發展能力,培養其專業發展的自主性和責任感。教師自主專業發展也稱自我指導式的專業發展,指的是教師感受到專業素質與外在社會要求之間的差距,從而產生一種自我改變、自我發展和行動,以實現教師專業素質的自我提高,它是與教師專業教育互為補充的。自我指導式教師專業發展模式把教師視為自己專業發展過程的責任人和管理者。自我指導式專業發展整合了自我管理(情境管理,包括社會背景、資源和行為)和自我監控(專業發展者監控,評價和調整其發展的過程)。
在首都師范大學召開的“面向教育信息化教師專業發展”國際研討會上,專家馬立曾提出教師專業不可磨滅的特殊性,這是種莊嚴的傳統和無可替代的品質,與哲學、藝術等專業傳統和品質等同:“教師專業是具有濃厚個人特色和自覺性的專業,教師必須具備充分的自我專業發展的意識,教師必須將所有外在影響的因素都內化為教師個人發展的積累,這樣才能得到專業素質的全而提高。教師專業的發展,僅僅具有專業知識的提升,并不代表教師專業素質的全而提升,教師必須同時具有專業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專業態度的養成與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是通過體驗、思考和實踐逐步形成的,教師專業技能是對專業知識和理論進行感悟、內化,并與個人的應用情景相融合而成的”。
[1]唐玉光.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外國教育資料,1999(6).65
[2]朱新卓.“教師專業發展”觀批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 (8).125
[3]肖麗萍.國內外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述評[J].中國教育學刊, 2002(5).110
[4]朱玉東.反思與教師的專業發展[J].教育科學研究,2003 (11).35
[5]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