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芳
山西省大同市大同鐵一中
如何備好高中物理課
——給青年教師的一點建議
武麗芳
山西省大同市大同鐵一中
認真準備每一節課,這是我們天天都在做的事情。
備課的出發點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接受能力出發,由易到難、由簡到繁?,F談談我對備好課的一些見解。
1.注重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根據新教材對物理概念敘述通俗、簡潔、淺顯的特點,在教學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為了使學生的自學目標明確,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問題要力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問題要具有啟發性、針對性、趣味性,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學生的自學的情況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自學,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例:“重力勢能概念的建立”。猜想重力勢能應該也哪些物理量有關的教學時,如果僅僅提出目標性問題:重力勢能與哪些物理量有關?學生可能只是在看了課本中的公式后回到:與質量有關,與高度有關等。這樣猜想就失去了意義,其效果與直接給出重力勢能的定義式相同。建議先提出情景體驗性問題:若天花板上分別掛一鋼球和乒乓球,你在下面有什么不同感受?同一鋼球從不同高度處落下效果有什么不同?經過討論得出,地球上物體的重力勢能可能跟物體的高度和物體的重力大小有關,然后進一步提出問題,怎樣來探究重力勢能的表達式?
2.注意使教學環節逐層深入,讓學生易接受、感興趣。我們牢牢的把握住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注重互動,我們物理教師時時刻刻都在以這樣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著自己的教學活動。
例:關于楞次定律“感應電流具有這樣的方向,即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中理解“阻礙”的含義,我們可以這樣去設計問題。①誰在阻礙?起阻礙作用的是“感應電流的磁場”。②阻礙什么?感應電流阻礙的是“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而不是阻礙原磁場,也不是阻礙原磁通量。③如何阻礙?當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原磁通量)增加時,感應電流的磁場就與原磁場的方向相反,感應電流的磁場“反抗”原磁通量的增加。當原磁通量減少時,感應電流的磁場就與原磁場的方向相同,感應電流的磁場“補償”原磁通量的減少。④能否阻止?當原磁通量的增加引起感應電流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反,其作用僅僅使原磁通量的增加變慢了,但磁通量仍在增加。當原磁通量的減少引起感應電流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同,其作用僅僅使原磁通量的減少變慢了,但磁通量仍在減少。原磁通量是在阻礙變化中的“變化”,沒有“變化”也就沒有阻礙。⑤為何阻礙?產生感應電流的過程也必需遵守能量守恒定律,這是能量轉化的必然結果。阻礙的作用是克服磁場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量(或其他電路的能量)轉化(或轉移)為感應電流所在回路的電能,沒有這種阻礙就不能實現能量的轉化(或轉移)。
3.盡可能設計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與原教材相比,實驗項目和數量都有所增加,經常遇到探究實驗,教師要設計實驗,直觀、形象、有趣的實驗能收到比任何語言描述都好的效果。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制作過程中,應有目的地讓學生獨立設計操作,分析實驗結果和成敗的原因。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判斷、推理的習慣,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驗設計操作的能力。
例1:在“斷電自感”一節中,可以這樣引入課題。讓幾位同學手拉手“串聯”在電路中,它們與一線圈并聯后接入一節干電池。操作時,閉合開關前,學生體驗——“無感覺”;閉合開關后,學生再體驗——“無感覺”;閉合開關瞬間,同學突然受到電擊——“迅速收回雙手”。1節干電池何以能使這么多同學同時受到電擊?學生對此引發的思維疑問和驚奇而提出問題,從而引入本節課研究的課題——自感現象。
4.敢于創新
是改革,就要有創新,有創新,就要有風險,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不去創新,因此創新者要有膽有識,更要有縝密的心思,以保證少走或不走彎路。
導學探究式教學是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問題,獨立地探索(即教師只提供問題而沒有進行方法上的指導),自行地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導學探究法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的探究力。特點是非常規性,即問題的內容不一定是教材內容的翻版,可以是教材內容有意義的延伸和超越,或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解答要有一定的創造性。
案例(注:本案例是在介紹“牛頓第二定律”內容之前進行)探究的課題:研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探究設置的環境:(1)背景介紹:“牛頓第一定律”、“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兩節課內容,并拓展定性研究加速度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加速度與物體本身質量的關系;(2)要求通過實驗研究:在物體質量m一定時,加速度a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的關系;在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一定時,加速度a與物體本身的質量m的關系;(3)要求在教材上提供的物理模型的基礎上設計實驗,要求實驗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及實踐性等特點。教師點撥:利用圖象法處理數據;比較好的方案如下:(1)研究對象為小車,通過添加磚碼可改變其本身的質量;(2)利用鉤碼,附有定滑輪的長本板、細繩拉動小車,保證小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3)鉤碼的質量須保證遠遠小于小車的質量,以鉤碼的重力近似替代細繩的拉力即作用在小車上的牽引力----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此條為老師告訴的)教師點評:(1)讓學生意識到:物理規律往往是根據科學實驗得出來的,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2)培養學生物理實驗設計的能力;(3)培養學生利用數學方法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導學探究式教學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用科學的觀點認識和評價規律,總結規律,從而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工作方法,為進一步探究打下基礎。當然這個方法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突出的是學習者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它不利于學生掌握大量的、系統的知識和練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在某些領域會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將會給這些學生造成學習上的心理障礙。此法對課堂教學的利弊有待我們進一步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