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濤
廈門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處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的產物。它不僅僅是一種城市環境公害,實際也是隱形的財富。為了使城市垃圾資源化,在城市生活垃圾采取分類收集,已成共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了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目標。2000年建設部選定北京、上海、廈門等8個城市作為垃圾分類收集的試點城市。各試點城市也都采取措施積極推進,十多年過去了,試點工作進展緩慢,大部分城市依然以垃圾混合收集為主要方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鑒于環境保護工作性質的公益性和群眾性。生活垃圾分類的推行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公眾的參與意愿及程度都將對垃圾分類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生活垃圾是公眾產生的,受害的也是大家。動員公眾參與垃圾分類收集既有益于社會,也有益于公眾自身,因此意義重大。當前,垃圾分類試點工作都是在城市展開,這是需要政府、社會合作才可以完成的系統工程,而公眾參與是充要條件。因為垃圾分類收集核心是分類投放,分類投放是公眾來做的。
垃圾分類收集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動員公眾參與垃圾分類,認識到自己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更應是垃圾的治理者的辯證關系。這樣既利于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讓大家知道環保不僅是政府的事,也是大家的的事,人人都是治理者,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從而使大多數公眾垃圾分類意識轉化。在2014年度廈門垃圾試點工作中就有很好的體現,思明區、湖里區、海滄區的試點小區居民一改往日的消極觀望,積極配合試點工作,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有序展開。居民認可政府推行的模糊分類法,干濕兩樣垃圾的分類應收盡收,效果良好。這樣的積極的響應,極大地減少政策執行中的阻滯,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政府要積極推動垃圾分類收集的政策、法規的建設和完善,搭建或鼓勵社會力量(企業)建設垃圾末端處理設施,把握其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發展方向。垃圾分類工作的展開一定會有三個效益的預期,分類環節效率的優劣一定會影響并帶動企業積極響應,發揮其在市場經濟強勢,創造更好垃圾分類收集的條件;好的垃圾分類收集環境反作用并刺激企業強化作為的動機,這樣的良性循環既帶動社會、公眾廣泛投身環境保護,也避免了環衛部門孤掌難鳴的局面。
政府統管的環保工作模式培養了“政府依賴型”公眾環保觀。由于公眾的環境意識差,環境知識徘徊在一般感官印象層面,從而缺乏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至于垃圾無害化處理、垃圾資源化更是不予理解。由于不能有效分類,垃圾成分有機物占比很大,集中到城市近郊的垃圾填埋場處理垃圾時的臭氣問題引發的民怨愈演愈烈,因而板子打在政府的屁股上。殊不知垃圾臭氣的根源是垃圾沒有有效分類。公眾對自己的責任不予承擔,主要表現就是在垃圾分類收集問題上。
2.2.1 舊有習慣成自然,分類過程有點煩
十幾年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中也有一些環保意識較強的人積極參與,也樂于幫助政府宣傳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但是更多的人積習難改,長期以來由于社會經濟整體的不足,垃圾混裝付出的經濟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低又簡單方便,便被延續下來,習慣成自然。因而要求進行垃圾分類投放時間久了就有點煩,不配合,設置的分類垃圾桶成了擺設,分類效率不盡人意。
2.2.2 專業部門在垃圾分類的的實際操作中的誤導
試點工作中也看到關注垃圾分類收集的人群,熱情高,很配合。但是有些試點過程偏于分類投放,沒有重視垃圾收運方式的改變,居民分類投放了,環衛工人收集轉運時又統統混在一起,從而打擊了居民對垃圾分類積極性,認為分類收集不實在、搞名堂,影響了工作的進一步深入。
搞好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離不開公眾。因此,垃圾分類收集工作開展的過程,也是對公眾進行環衛教育的過程。讓宣傳進機關、進部隊、進工廠、進學校、進街道、進社區,贏得社會和公眾的理解、支持,提高公眾意識。環境衛生宣傳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要把強化公眾環衛意識的宣傳工作貫穿到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的全過程。
3.1.1 強化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
環境保護需要社會的共識。政府有責任通過專業部門和各種媒體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垃圾分類收集的目的和意義,讓全社會理解垃圾分類收集的重要性。也可以組織市民代表參觀城市垃圾末端處理設施處理情況,讓專業人士現場解說、展示、演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全過程;介紹城市環境衛生專業規劃,宣傳環境保護,提高環境意識,也要把困難和愿景公示于民,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他們督察。
3.1.2 充分發揮街道社區的作用
街道辦、居民社區是垃圾分類工作的主角,入戶宣傳是他們的強項。政府和環境衛生專業部門要定期組織環保專家舉辦關于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講座,從普及到深入幫助街道社區提高垃圾分類工作的理論水平。街道社區在政府政策、法規、經濟支持的情況下,創新垃圾分類工作模式,采取榮譽鼓勵、經濟杠桿等方法,對于做得好的居民給予獎勵。政府應定期公布居民區的垃圾分類情況,引導、鼓勵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工作。逐漸使日常垃圾分類收集習慣在生活里,環保意識扎根在公眾心里。
3.1.3 環保教育進學校,培養環境保護的踐行人。
在幼兒園宣傳環保,在小學普及環保,在中學及大學等非環保專業開設環保課程,從教育入手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水平,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保護環境的好習慣,成為新一代環境保護的踐行者。
垃圾分類回收量決定于公眾參與率和分類效率。在公眾尚不具備主動的進行垃圾分類收集行為的區域內時,通過專業人員的干涉督促,可以在短期內提高公眾的參與率,并由此逐漸培養垃圾分類投放行為意識。因此,制定政策管理垃圾分類工作計劃和實施,調整稅收政策鼓勵回收市場的完善發展。開放垃圾收集轉運、處理市場,以PPP形式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實行征繳收垃圾處理費,經濟手段和政策間接的推動垃圾分類分類收集工作,達到垃圾分類習慣行為的轉化。
3.2.1 健全配套的專業法規
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法規,以法律的形式提升垃圾分類的地位和執行力。法律應明確地將生活垃圾分類作為垃圾管理措施和目標,為垃圾分類提供法律依據。具體要有關于分類的科學規范,獎懲等內容。
3.2.2 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共同促進垃圾分類收集工作
垃圾分類收集工作是一項艱難的系統工程,雖已開展十多年,收效甚微。因其方式復雜、涉及面廣、認知差別等原因,不得不予以充分重視。為確保分類收集效果,必須加強分類收集設施的建設,嚴格垃圾分類人員的管理,理順社會、公眾各方面關系,以點帶面,先易后難,逐步拓展,有序進行。
3.2.3 用經濟手段推動垃圾分類收集
通過經濟手段促進人們自覺實施垃圾分類和垃圾減量。在垃圾分類實行區域或試點區域,對有效分類的居民可采取合理的經濟鼓勵;對執行不好的應受到經濟的制裁,防止破窗效應。住宅小區實行垃圾分類收集一定要制定適合該小區的分類收集規劃,不同小區不同對待,因勢利導。尤其要區分老區和新區的差別,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新建住宅開發應把垃圾分類收集納入新建住宅小區的規劃中,并用經濟的手段得以保障。
3.3.1 垃圾分類是無害化處理的重要環節
生活垃圾分類是無害化處理的重要環節。城市居民、單位必須依法排放生活垃圾,并積極配合開展垃圾分類收集。只有形成垃圾分類收集—再利用的無害化良性循環,才真正叫做建立了完整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垃圾分類收集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3.3.2 把開展垃圾分類收集納入文明建設工作中
將垃圾分類工作單位列為機關單位、企事業、街道社區文明建設考核指標,讓垃圾分類工作不僅僅貫穿于單位、社區的一般事務性工作中,也和文明建設掛鉤。宣傳公眾知曉垃圾分類同樣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3.4.1 區別對待,準確定位,用活生活垃圾分類方法和標識
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地域差別很大,生活垃圾成分差別也大。因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法和標識上不宜統一。應該是在部頒標準的框架下,結合本地垃圾特性有效分類,要在生活垃圾分類方法和標識標準上既有統一,又有特色,有利于促進城市垃圾分類收集工作。
不同的地區、人群對垃圾分類收集認識存在很大差異,初期宣傳可以細,要求要簡單、不必整齊劃一,注重實際分類。隨著分類的深入,可回收物品變現的經濟刺激,社會的廣泛宣傳,人們環衛意識會漸次提升,再逐漸細分,逐步提高分類水平,始達精細分類收集的目標。
3.4.2 宣傳指導,是提高分類收集效率的重要手段
市容環境衛生專業部門要編寫一份實用的《垃圾分類指導手冊》,形式靈活多樣,通俗易懂,通過手冊的講解指導生活垃圾的分類方法、處置原則、注意事項、獎懲制度。設計安排分類收集轉運的時間和方式,讓市民有時間現場感受垃圾分類收集轉運作業,監督我們的分類收集,通過實際行動使垃圾分類深入居民的生活中,逐漸習慣于分類收集,體驗分類收集的好處,為全面展開分類工作打基礎。
3.4.3 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方便居民投放垃圾
按照部頒標準,結合本土實際設置垃圾分類箱,為居民提供垃圾分類收集的基礎設施。通過樂于參加垃圾分類人群的示范行為影響周圍的其他居民,影響帶動更多的人主動參與到垃圾分類收集中來,讓我們的環境更加美好。
垃圾分類是生活垃圾處理的根本出路,更是垃圾填埋場臭氣治理的最佳方法。垃圾的分類收集就是要教育民眾、宣傳民眾、依靠民眾,追根溯源,才能使這項工作真正的開展起來。
[1]馬詩院,馬建華.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現狀及對策[J].環境衛生工程,2007 15(1):12-14.
[2]盧方英,孫向軍.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對策探討.環境衛生工程15一17 32.
[3]陳強,袁九毅,等.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方法初探.日一肅環境研究與監測,2001,14(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