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雅
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紅山子鄉總校
初中數學教學改革方向
——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張麗雅
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紅山子鄉總校
隨著新時期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初中階段數學教學面臨必要的改革,既由傳統的“教師主導學生”模式改變為現代教育理念提倡的“學生為學習主體”教育方針。這種教學改革有利于改變初中學生在數學教育中的被動局面,幫助他們掌握學習的主動性,進而提高數學成績;從遠期效益分析,有助于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夠主動性地化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可見,發揮學生在數學教學的主動性在當前初中教學事業中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初中數學;主體性;教學方法
在教育改革推進的浪潮中,數學教學的改革舉足輕重,這是因為,無論對于哪一學習階段的學生而言,掌握好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有利于在現實生活中靈活構建數學模型,并運用方便直觀的數學方法促進生活難題的解決;另外,作為一門科學學科,數學對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塑造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啟迪學生的客觀端正世界觀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正是因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鼓勵學生在數學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因材施教,從不同主體出發使數學知識最大化地被吸收,被運用到生活中。下文將講述如何使初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得到更好發揮的四個教學方法。
課堂上列舉的數學問題,大多數的背景取自于生活之中。初中學生正處于一個對周圍世界開拓認知,充滿好奇的階段,但凡是生活中未知之物,未解之謎,都能引發學生極大的興趣及好奇心。如果我們能善于利用學生這種與生俱來的對周圍世界的探知欲,將數學知識極大程度地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用生動的形式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循循善誘,鼓勵學生主動對問題提問,傳授巧妙解決現實數學問題的方法,并給予學生一定的獎勵及心理積極暗示,提高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好奇和好感,使他們活躍到數學學習中來,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及表現欲。興趣是學習之母,開啟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性地位形成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初中是學生生理心理發育變化最大的人生階段,也是吸收知識、感知外界的黃金時間,如何在這個階段,幫助學生端正人生態度,使其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需要我們的耐心且正確的誘導。不過度強硬地要求學生,不過分給予學生太多壓力,幫助學生順利地度過人生最充滿誘惑困惑的青春年華,樹立端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熱愛及積極態度。我們作為一個輔助性角色,應盡量創造一個自由、活躍的學習氣氛,以及寬裕、靈活的學習時間,使學生能夠充分地投入到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并在其中扮演主體角色,學會自主調節學習節奏,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領,真正做到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形成自我思考的學習習慣,當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給予一定程度的輔助,在保證不打擊學生學習自信心、積極性的前提下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
經歷過學生生涯的人大多由此體會,不同老師之間教學方法不同,而每個學生各自的學習方法也存在很大差異,而且在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老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方法的養成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在傳統數學教育中,我們早已對“以老師傳授知識點為主導環節,學生緊跟老師做練習題”的教學模式習以為常,這種教學模式在長時間實踐中得到的效果并不如人意。而新時期數學教育改革所提倡的是,以科學的教學方法為指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主動探尋適合自身的數學學習方法,并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完善學習方法,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利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難題的能力。
讓學生將數學方法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可以使學生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進一步穩固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于是,這就要求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靈活、高效的教學手段,將原本平面、復雜的數學問題改編為與現實息息相關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的要點,總結學習方法經驗,在解題過程中明確自己的主體性地位。比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構建一個商場促銷的環境背景,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設想著自己如同商店里必須精打細算的老板一樣,認真謹慎地計算成本、利潤、支出等問題;又比如,可以構建一個校運會的比賽背景,讓同學們如同置身于激烈的比賽過程中,然后再巧妙地將速度、時間、路程、速度差等相關數學應用題要點融入其中,讓同學們嘗試在體力運動前先腦力活動一下,學習相關公式,并用到實際的問題中,計算并設計最佳的運動方案,讓同學們更加體會到,數學,不再是紙上談兵,不再是脫離實際,而是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系的。
在當前新課標改革的大前提下,如何使學生和老師從既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彼此共同構建一個讓學生逐步掌握學習的主動性而老師退居輔導地位的學習氛圍,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性嘗試。這將大大地改變目前的初中數學教學局面,不僅可挽回傳統數學教育形成的頹勢,而且能極大地減輕教師工作強度和學生的學習負擔,開發學生更深層的潛力及思維邏輯能力,引導學生建立科學客觀的世界觀,從而更好地化用數學知識聯系生活實踐,產生一系列良性的循環效應。
[1]譚宏安.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研究與實踐初探[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