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軼丹

【摘要】目的 探討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尿酸(UA)、總膽紅素(TBil)水平與冠心病(CHD)病情程度的關系及臨床意義。方法 對我院收治的52例CHD患者及52例健康人進行血清hs-CRP、UA、TBil檢測結果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hs-CRP、UA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TBil水平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CHD患者血清hs-CRP、UA、TBil的水平對于判斷CHD的程度和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冠心病;超敏C-反應蛋白;尿酸;總膽紅素;檢測;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A
CHD又稱為缺血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指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血管腔狹窄或堵塞,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的一種心臟疾病[1]。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工作和學習壓力的顯著增加,使得CHD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地威脅人們的健康和生命[2]。CHD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有大量研究表明,hs-CRP、UA、TBil等指標在CHD的病情進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過對CHD患者hs-CRP、UA及TBil的水平進行測定,以探討三者與CHD病情的關系,旨在為CHD的病情判斷和預防提供一定的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CHD患者作為觀察組,并選擇同期在我院進行正常體檢的52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8例,女24例,年齡44~64歲,平均年齡56.9歲,體重指數17.7~25.8 kg/m2,平均體重24.4 kg/m2。
對照組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43~65歲,平均年齡57.5歲,體重指數17.9~25.9 kg/m2,平均體重24.6 kg/m2,且均排除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急慢性感染、惡性腫瘤的可能。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檢測方法
選擇日立公司生產的7180型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液標本進行測定,上海科華生物試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試劑。對本研究的所有人員留取清晨空腹靜脈血共5 mL,室溫下靜置30 min后,離心10~15 min,離心后留取上層血清、冷藏保存,再進行上述3個指標的檢測。
1.3 統計學分析
選擇SPSS 1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血清hs-CRP、UA、TBil的檢測結果比較。見表1。
3 討 論
CHD是臨床中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經過長期的探索性研究,目前已明確了誘發CHD發生的危險因素,具體包括年齡、肥胖、吸煙、飲酒、高血壓、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膽固醇血癥、精神原因等[3],也給予了較好的臨床干預,但其發病率居高不下,給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做好CHD的預防,控制各種危險因素,對病情程度和預后進行合理的評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大量的實驗研究表明,CHD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存在炎癥反應,因此通過對反應炎癥程度的相關指標進行監測即可掌握CHD的病情程度和預后。與C-反應蛋白相比,hs-CRP是一種反應炎癥更為靈敏的指標,且hs-CRP與CHD的病情程度呈正相關,故其已被部分學者認為是CHD風險評估的“金標準”[4]。hs-CRP在肝臟中合成,通過與脂蛋白結合后,激活人體補體系統,進而誘發機體出現炎癥反應,炎癥遞質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使斑塊不穩定、破裂,同時可使血栓形成,影響CHD的進程和病情程度,因此hs-CRP是判斷CHD病變程度和預后的有效指標。
UA是一種嘌呤分解代謝的終產物之一,分子量較小,通過腎臟排泄。目前已有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證實UA與CHD有密切的關系,已成為CHD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當UA增高時,其可沉積附著于動脈血管壁,直接對動脈內膜造成損傷而引起動脈硬化;高UA水平又可激活血小板,提高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促進血栓形成,引起動脈粥樣炎癥反應;另外,高UA可以使體內過氧化物和氧自由基的生成明顯增加,亦可使體內內皮素濃度增高,上述物質均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誘發CHD的發生或加重原有CHD的病情程度[5]。
膽紅素屬于一種抗氧化物質,具有促進膽固醇排出、減少炎癥性損傷等作用。大量研究表明,CHD患者體內TBil的水平較低,進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增加了CHD發生的危險性,這與TBil含量降低、血漿抗氧化能力明顯下降,不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和減少炎癥反應、抵抗細胞的過度氧化,不能阻止動脈硬化粥樣硬化形成有關[6]。
綜上所述,CHD患者血清hs-CRP、UA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人,而TBil水平則明顯低于正常人,可以反應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判斷預后,故而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74.
[2] 盧世文,朱繼金.超敏C反應蛋白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3,19(12):2133.
[3] 管廷武,鄭培華,等.冠心病患者檢驗血清膽紅素、尿酸及超敏C反應蛋白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130.
[4] 李雅楠.冠心病125例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測定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3):639.
[5] 劉 勇,趙德軍.冠心病患者血尿酸及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及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2,14(1):46.
[6] 朱 旭,鄭利平.冠心病患者血清膽紅素、尿酸、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導報,2012,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