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瑜珊
當前,大多數語文教師都很注重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學生畏難情緒不低,抄襲之作不少,說假話、空話的作文更是比比皆是。為什么小學生的作文,那么多的“胡編亂造”?他們真實的生活和真正的情感去哪里了?如何讓小學生在作文中寫出埋沒在他心中已久的真我呢?這是一個縈繞在不少語文教師心頭的問題。
一、習作定位宜“習”宜“練”不宜“創”——明確寫作性質
小學生作文的性質是一種側重書面的表達、溝通能力的訓練,是練筆,是習作,而不是專業作家的創作。對于習作,標準不宜太高。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真實地表達、個性地言說。基于這一定位,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首先要努力打破作文的“神秘感”,讓學生明白“作文就是用筆寫你想說的話”,讓學生覺得“寫作文不是那么難”。動輒要求“中心明確”“思想健康”“段落結構合理”“語句通順”“用詞準確”“最好是能夠做到首尾呼應”“用上較多的好詞佳句”“注意修辭手法的運用”……學生可能聽得云里霧里,心里發怵,怎么能順暢地寫出自己的真話、實話、心里話呢?
在教學中,筆者更多的是和學生強調兩點——“你想說什么?”“別人能看得懂嗎?”鼓勵學生以寫日記的形式寫自己覺得好玩、有意思的但必須是真實的事,不逼學生去苦心尋找“有意義的事情”;通過引導學生像照相一樣把每天自己感興趣的、印象深刻的點滴記錄下來,在日記(作文)中表現真我,教師再在點評或其他教學中適當輔以詞句用法、語法規則的指引,慢慢地,學生的寫作興趣、水平就會有所提高,就不會再無病呻吟,不再大話、假話、廢話連篇,埋沒在內心已久的真我亦將漸漸展露。筆者班上有個學生原本一遇到寫作就咬筆頭,磨磨蹭蹭許久才憋出一兩句話。經過一段時間寫日記后,他慢慢地發現寫作文“真的不難”。例如他寫了一篇《開心極了和糟糕極了》,文中寫道:昨天媽媽打電話說:“豪豪,明天我帶你去玩。”我一聽,開心得不得了,連忙說:“好啊。”第二天,我急急忙忙把作業做完,期待著媽媽來接我。我總覺得時間好慢呀。突然,門鈴響了,我如同風似的飛快地跑去開門……回家后,爺爺生氣地說:“作業錯一堆,全部重做。今天不要看電視了。”我一聽,感覺自己的心從山頂瞬間跌到山底,心里難受極了。或許以所謂優秀作文的標準衡量,這些言辭表達上沒什么張力。然而,這是一位小學生的“習作”,他用自己的筆,真實地寫出了自己的希望與失望,從這個角度看,已經實現了“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值得一提的是,教學中教師應適度減少命題練習,盡量弱化專門性的技巧訓練,盡量不強求學生在一節課40分鐘內寫出漂亮的文章。因為定死的題目、限定的時間,學生基本上來不及發現、來不及思考,除了用機械拼湊的詞句、“胡編亂造”的情節、虛情假意的“情感”來應付之外,還能做什么呢?
二、題材尋找宜“放”宜“導”不宜“框”——擴大觀察視角
現在的作文教學,都在強調源自生活,重視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寫作題材。然而,如何引導、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睜大”自己的眼睛、“伸長”自己的耳朵,從生活中發現新事物、獲得新感受卻還是一個難題。不少教師習慣利用范文、例子引導學生尋找類似題材。這當然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然而,在這一引導過程中,教師必須特別注意引導方向與力度的把握,在“導”上要注意盡量發散學生的思維,避免無意設限。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小學生最大的特點是唯“師”唯“書”——教師課堂上說的話,往往被當作“金科玉律”。在作文指導上更是如此。如果教師經常性地用單一的范例開路,意欲引導實則變為指令,無形中反而給學生設下了各種規矩、條件,導致啟而不發,束縛學生。
記得在一次習作課上,筆者讓學生寫《 ? ?,我想對你說》。學生都在嘀咕:“該寫誰好呢?”筆者說:“天天和爸媽在一起,你們就沒有什么話想和爸媽說的嗎?”他們抱怨天天和爸媽在一起,實在不想說什么。筆者又順勢給出一些提醒:“你們的爸爸媽媽多愛你呀!你們生病時候是誰照顧你們的?你們有向父母表達過愛意嗎?”結果,有一半的學生寫自己生病了,半夜里媽媽是怎么照顧“我”的,怎么送“我”去醫院的,“我”都發現了媽媽兩鬢的銀絲。千人一面的文章實是讓人哭笑不得又隱隱擔心。但這又是誰的過錯?教師在課堂上的原本“好意”的導向性指引,貌似啟發,實則是給學生畫了框框,限定了學生的寫作方向、思路、內容。對此,教師自己應該警醒!課后筆者進行了反思,深深覺得寫作指導在題材尋找上宜“放”不宜“框”。
試想,教師如果是這樣引導的:“《 ? ? ,我想對你說》這篇作文很好寫哦。大家想想看,家里面,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中你最想和誰說些什么呢?在班上,有沒有哪位同學你想和他說些心里話呢?路上,你看到警察叔叔在指揮交通,你想和他說些什么嗎?同樣,上學路上坐公交車,你想和司機說些什么嗎?公交車上有沒有哪位乘客的行為讓你印象很深,想和他說些什么呢?甚至,動物園里的動物,你想和它說些什么呢?諸如此類,只要是你看到的,你想說的,都可以通過這篇文章寫出來。”通過類似的發散式引導,給學生多項選擇、自主選擇的權利與空間,學生就會真正覺得這個題目可寫的內容很多、想寫的內容不少。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差異,指導他們從中選擇最恰當的、最能表現真我的內容來寫,學生就容易在作文中寫出真我。
三、評價反饋宜“真”宜“正”不宜“虛”——呵護寫作熱情
不少教師非常注重寫作前的啟發、指導,甚至是段落、詞句用法的練習、指引,然而對學生最終提交上來的作品,卻重視不夠,作文點評課往往淪為少數人的優秀作文“秀”,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得到的評價可能僅僅是“75分”或“優秀(良好)”等寥寥數語和紅圈圈出的錯別字。其實無論是好生,還是差生,學生作為一個個體,實際上他是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的。體現在寫作上,學生完成了一篇文章,自然希望知道別人(包括老師、同學)對這篇文章的看法,尤其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毫無疑問,正面的評價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寫作興趣,反之則有可能挫傷其積極性。試想,一個學生的作文,長期得不到來自第三方的關注與肯定,特別當他通過筆尖寫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卻又無法得到他人的反饋,他的寫作熱情焉能長期保持高漲?又怎能指望他在作文中寫出真實的自己呢?endprint
因此,筆者呼吁,教師在教學中,戰略上要將學生作文定位為“習作”(減少作文“高大上”的神秘感),但在戰術上特別是在評價上應當用心研讀學生的作文,要將其當作學生心靈的呼喚、情感的宣泄加以看待,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得到應有的回應,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甚至包括同學、家長)對他作品的關注與信任;同時要多從正面角度肯定學生作品中的亮點,不要吝嗇表揚,讓學生多體驗、享受寫作的快樂。唯如此,才能真正呵護學生表達自我的熱情,呵護學生寫作的熱情。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受知識與能力的制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或許語法不夠嚴謹,或許邏輯不夠嚴密,或許觀點不一定正確,或許辭藻不夠華麗,然而,教師一定要記住的是,為人師者切不可以成人的視角,以所謂的“標準”去評價學生的習作,而應懷著一顆童心,以寬容的眼光從學生“習作”的要求出發,盡可能地挖掘其中的閃光點。評價標準宜松不宜嚴,更不宜讓學生的習作統統向所謂的“優秀作文”看齊;評價宜從學生的寫作立意等出發,不宜過度糾結語法、字句;同樣,亦不宜過度糾纏學生的說法對不對,只要他寫的是真心話,教師首先必須就這一點為其點贊。對于簡陋的真話乃至錯誤的真話,亦不宜僅因其簡、謬而粗暴地加以否定,當先肯定其實,否則,學生下次寫作文時又要揣摸“師”意,諸如“語句寫得漂亮不漂亮”“我會不會說錯什么老師不高興呀”,長此以往,學生如何能在作文中寫出真我?
筆者在教學班級采用了“班級日記”的形式,即課前五分鐘讓學生上臺與同學分享自己心中的班級大事記,唯一的要求是寫真實的事情,寫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長短不限。因為寫的是班上的人和事,寫的人題材易得、聽的人興趣盎然,課后學生還會就他們感興趣的班級日記討論個不停。每天的班級日記展示成了他們最盼望的時刻,因為他們的日記里有真我,都是有感而發的真情演繹。通過這一平臺,既讓每個學生的作文擁有了全班同學這一固定讀者群,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就感與自豪感,同時教師的點評,甚至學生之間的探討交流,都可能進一步激發寫作興趣、提升寫作技巧。
真我,是學生擁有的珍寶;作文則是觀察生活、表達真我的有效載體。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明確小學寫作教學的定位,善于運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同時慷慨地給學生的習作以真誠的回應,讓學生在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中,真切地體驗到他人的關注與成功的愉悅之情,從而激發寫作激情,讓作文回歸真我。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第二實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