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仁
一、激發興趣——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的原動力
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可以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不斷驅動他們孜孜不倦地深入探究直至獲得成功。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筆者非常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用心挖掘教材內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與生活背景,力求增強學習素材的親和力,讓學生對學習素材感興趣;精心實施教學活動——“導入”力求激趣、激疑、激需,“過程”力求生動、主動、互動,“練習”力求精致、多樣、扎實,同時注重彈性留白;細心捕捉、利用生成資源——對于精彩生成充分“放大”,讓個別學生的“亮點”成為每個學生的“光芒”,對于有價值的錯誤生成,可“將錯就錯”,相機因勢利導,通過引導學生質疑、討論與辨析,剖析出錯原因,讓錯誤成為成功之母;巧用評價手段——教師評價應風趣、幽默,富有激勵性、啟發性與發展性,最重要的是要彰顯愛心,善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注重評價方式多樣化,巧妙運用自主評價、生生互評等評價策略。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課始,筆者用略帶神秘的語氣對學生說:“今天咱們進行一次特別的考試——學生考老師。請大家先在課堂練習本上任意畫一個三角形,量出其中兩個角的度數,然后告訴老師,老師立馬就可以告訴你畫的這個三角形的第三個角的度數。”學生可以考老師?同學們甭提多高興了,個個躍躍欲試。學生爭先恐后地報出自己所畫的三角形中兩個角的度數,他們話音未落,筆者的答案已經出來了。學生先是質疑,驗算后驚訝,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導入新知時,教師想方設法創設問題情境以制造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產生“憤悱”心理,充分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鼓勵發現——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的推進器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傳授知識,更要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時空,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和動手操作等,主動發現知識奧秘,并盡量讓他們暴露思維過程,與他人分享探索新知的方法和經驗,然后取長補短、逐步完善,以實現由單向傳授等傳統學習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學習方式的轉變。
例如,教學“分數化成小數”相關內容。筆者鼓勵學生盡量嘗試著自己去探索和發現規律。由于學生之前已經學過把“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法,并已經掌握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所以筆者認為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探索。學生通過把分子除以分母,多數的分數化成小數的題目都得到了解決,但也發覺有些分數比較特殊,無法最后“除盡”,即不是所有的分數都能化成有限的小數,筆者充分肯定學生這一發現。筆者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再小組合作討論:“一個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到底與它的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應該從哪里入手,用什么方法來研究?其中又存在什么規律性的地方?請同學們通過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待會兒來說一說你們的發現。”問題的出現引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他們主動觀察、分析、比較、舉例,努力探究“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分母到底存在什么規律”。兩個小組首先展示: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質因數,這個分數的分子就可以被分母除盡(即可以化成有限小數);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這個分數的分子就無法被分母除盡(即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筆者不置可否,而是讓各組再多舉些實例,用分子除以分母的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通過檢驗,學生發現所舉實例中的大部分通過了驗證,但形如“■和■”這樣的分數,在化成小數的時候,其結論與同學們猜想的規律有矛盾。28含有2、5以外的質因數7,30則含有質因數3,但它們卻仍能化成有限小數。筆者沒有把原因和盤托出,而是引導學生將這類分數與前面其他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進行比較,并討論:(1)你認為這兩個分數(或這類分數)與其他分數最重要的區別是什么?(2)怎樣補充、修改和完善,使上面的規律(或猜想、結論)不出現矛盾?最后學生經過討論,發現只要將“一個分數”改為“一個最簡分數”后再檢驗,所得出的規律就不會再出現矛盾了。
三、交流合作——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的助力棒
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加強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安排,利用適當時機開展小組交流與合作,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根據需要適時擴展到組際交流、全班交流,這樣就會有更多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各抒己見,使同學間、小組間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思維,啟迪智慧,不斷反思、完善,通過集思廣益,獲得全面、正確的數學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例如,“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復習課的教學,筆者結合校園升旗臺后面的一塊長方形空地設計了一道“設計規劃花圃”的開放型的數學問題。這個富有挑戰性與創造性的問題一拋出,在評點其他組的設計方案時,多數學生能理性地評價和欣賞別組設計的長處,勇于承認自己遜于他組的地方,一些學生還提出了把各組設計的長處進行優化組合的“完美”方案。通過設計活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評點、欣賞的過程中,懂得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尋求不同的解決方案,達到了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功效。
要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成長,教師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真正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明確教師在與學生的關系上要民主平等,但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充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積極倡導和實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數學課堂展示更大的活力,讓學生煥發出更大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羅源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