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彩虹
一、多重激趣,提高探究積極性
興趣是一切教學之源,如果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就算教師有再好的教學技巧也是白搭。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要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努力變嚴肅壓抑的課堂氛圍為輕松愉悅的氛圍。這樣的環境更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和興趣進行學習。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投入更多的教學熱情和感情,通過自己的口語表達、肢體語言、表情等讓學生覺得教師是溫柔可親的,是自己的朋友,從而對教師產生信任和敬愛的感情,這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習激情有很大的幫助。
(一)預習激趣
正式上課的時候才告知學生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內容是最不可取的傳統灌輸式教學。這樣的“開場白”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趣且摸不著頭腦,多數時候學生會產生被迫接受教材內容的感覺。探究式教學更應該避免這一點。教師應該提前讓學生做好預習,在上課前就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理解。例如,在講授《精衛填海》時,提前讓學生去查閱資料,先搞清楚精衛是誰。在上課時學生就會對課文內容和背景較熟悉,這樣教師教學起來會更方便,學生學起來也會更加有興趣和激情。
(二)活動激趣
對小學生而言,將游戲和課堂教學相結合會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比如,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教師可在講臺上放幾個雞蛋,然后讓學生分小組照著雞蛋的樣子在自己的畫紙上畫下來。把語文課上成美術課或者是活動課,這就好像是在做游戲一樣,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其對課文的熟悉度和理解程度在活動的過程中慢慢增加。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探究式思維,同時也可以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三)教具激趣
在課堂上如果教師能使用一些教具輔助教學的話,對幫助學生直觀理解事物、訓練形象思維等非常有幫助,同時,也能夠快速直接地激發學生探究真知的沖動。例如,在教學《一粒種子》的時候,教師可以在頭幾天就向學生展示要用來做實驗的豆子種子,然后和學生一起當場把種子放進容器開始培育,之后就由教師來培育豆種并隨手拍攝、記錄發芽和生長情況。等正式講課時,把容器拿到教室讓學生觀察種子的模樣,然后,打開ppt,一張一張地展示種子發芽生長的情況,相信學生都會異常驚訝且對接下來的課文講解相當感興趣。
二、合作學習,培養探究自主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異于他人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探索的方式,小學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讓每個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自己所未知的事物。但是一個人的思維就算再新奇,那也只是一個人的力量,而合作式的學習則可以把很多好的新的奇的觀點和思維方式綜合起來,這樣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教師在教學時,應該針對課文內容拋出一些有趣的話題或者問題,讓學生們按小組模式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探討,之后再內部推選一個小組代表發言。這樣一來,每個組的主要觀點就能在全班范圍進行分享,個人的力量綜合成小組的力量,最后各個組再進行篩選,綜合成班級的力量。像這樣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學生們不僅能在其中體會到自我的成就,也能享受到集體的“榮耀”;每個人的特別想法都能得到表達,每個人都能擁有不同的見解。這樣能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分子,從而激發投身到小組活動中的興趣和熱情。同時,這樣合作式的學習也能節約課堂時間,在較短時間內對全班幾十個人的觀點進行綜合和提煉,然后通過小組的模式表達出來。這樣,既加快了課堂教學進程,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同窗情誼,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質疑拓展,使探究成為習慣
(一)重質疑,促進不斷探索
“問題”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提問”也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們應該多鼓勵學生向教師發問,無論什么問題,只要跟所學內容相關,不管是不是顯得幼稚,也不管是不是會被同學嘲笑,只要自己想知道、想弄清楚,就大膽地向教師發問。要知道,這樣的提問是幫助學生培養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最好方式,同時也是他們學會去探究去挖掘真知的第一步。
要想讓學生學會大膽發問,教師要花心思去慢慢引導他們,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不管是專家還是教師或者是書籍都不一定完全正確,甚至教材也會有出錯的地方。所以不應該太過于相信權威,要學會大膽質疑,應該把自己不懂或者不清楚的地方勇敢地提出來,盡管有的時候是胡思亂想和天馬行空式的問題。同時,教師也應該以身作則,自我示范如何質疑,進而逐步地引導學生們學會正確質疑、勇于發問。
教師不僅要善于引導質疑,還應該正確處理學生的提問。首先,教師應該對學生敢于提問的行為表示肯定,不要立刻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評頭論足。之后,教師應該在自己確切知道正確答案的情況下,向學生做出解釋和引導;若自己對問題答案不太明白或無法確定,無法立刻做出回答,則應該向學生申請給自己一點時間進行考證,在進行討論、考證和確認后再給學生講解正確的答案。
(二)重拓展,初步養成探究習慣
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訓練是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閱讀能力。在課內,教師要著重進行引導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來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參考書目,讓學生選擇性閱讀;也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想要閱讀的文章或者書籍。同時,教師可以和家長達成共識,讓家長陪同孩子一起閱讀,順便起到監督的作用。學生在進行了課外閱讀之后,會產生更多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問題,不但可以向教師提問,也可以向父母提問或者自己翻閱資料來查閱答案。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豐富了課余生活,也有效訓練了他們的閱讀技巧和閱讀能力,同時,對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相當有益。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