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明,程曉麗,李 強,徐苗苗
(1.黑龍江大學 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2.黑龍江大學 教務處,黑龍江 哈爾濱150080)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其中包括錢學森所希望的“杰出人才”;“中國夢”的實現,也體現在公民的自由發展上,那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13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人才發展環境的改善、科技的創新要以全球視野謀劃。這其中,教育肩負著特殊的責任。大學作為提供教育的載體,它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實現“中國夢”不僅需要有豐富學識和創新意識的人,更需要能夠將學識和創新意識應用于實際的人。因此,當前大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和熱點研究課題就逐漸向培養和強化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側重。然而,大部分大學的本科教學體系在設計本科教學工作中,為滿足教學任務量而在本科教學工作中設置大量課程,使得教學的目的側重于對書本知識的簡單宣講,學生為應付繁重的課業壓力大多數也以應付考試為主要目的,留給學生接觸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理論知識的時間相對較少,涉獵的科研理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不足,加之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背景了解不足、不深入,也就使得本科畢業生在接觸實際工作后無法與前沿科技接軌,進而影響后續高水平科研工作的開展。本文結合實際教學中的相關問題,針對高?;瘜W專業做一淺談,也對專業基礎教學改革模式提出了幾點思考。
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使其與時俱進,首先就要加快知識更新速度。19世紀初開始,人類的知識儲備及水平開始快速提升,近些年,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人類文明發展近五千年來所積累的文獻資料數量還不及近一年的多。進入21世紀,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通過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學科間已沒有明顯的界限,大量新生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涌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科技創新中只有具備了更為優秀的學習能力,才能保持自己的科研競爭優勢。因此,我們須要建立綜合化的、整體的教材內容體系,及時把最新的與我們化學專業相關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創新成果編進教學內容中,加快知識更新速度,真正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在調整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要變傳統教育方法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不再過分的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充分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云教育、大數據、大資源包等與課本知識巧妙結合,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要合理調整分配課本知識與補充信息的比例,一方面要保證教學知識點突出明了,一方面又要盡可能多的補充與課程理論知識緊密相關的、在日常生活、現代科技中的熱點事件或信息,引導學生學習,喚醒學生對學習的渴望,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知識技能或讀書本身是很快樂的事情,學生能帶著喜悅的心情學習。同時,前沿科技的引入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大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地獵取相關領域的知識,為創新思維奠定基礎。
以往學生作業布置存在一些弊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為了鞏固基礎理論反復記憶,強化理解而重數量輕質量,這使得學生負擔增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增加了重復抄寫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忽略了作業對學生素質和創新培養的重要性;(2)由于考核方式的不同,通常化學理論課采取閉卷答題而實驗課一般是綜合考核每次實驗情況的考核方式,這就使學生潛意識的認為重學科、輕實驗,體現在作業上亦然。對實踐性、探究性的作業輕視,方法指導又不夠,使得思維創新和動手能力不足;(3)隨著高考擴招,學生人數的增多,課堂授課作業布置后,對作業的評價放松,特別是缺少過程評價,使得作業的布置與完成效率降低。
針對以上問題,可以采取如下改革:(1)統一規劃與自主選擇相結合。布置作業時,在尊重和發揚學生的個性特長的前提下,充分考慮針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提倡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作業的設置上要體現層次性和多樣性,并建立作業的自主選擇機制。(2)作為日常修業的延伸,把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在保證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通過設置實踐性、探究性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讓學生在感受學習樂趣的同時真正做到學以致用。(3)為提高學生合作意識,推行課業小組合作制。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基礎性作業,但對于實踐性、探索性作業,我們要倡導小組合作制,這樣有利于增強學生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采他人之長,補一己之短”。在實施上述改革的同時,還應建立和完善作業布置管理制度。對作業布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分析,針對學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布置作業,合理規劃安排學科作業、實踐性作業、探究性作業的內容和比例,及時督查作業的布置與落實的情況。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去發現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試圖自行解決問題,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深化認識已有知識,進而鍛煉學生主動涉獵新知識,并通過這一過程,帶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發展。讓學生融入科研小組是一個極為有效的過程,在小組日?;顒又校辉贋閷W生提供固定不變的參考結果,而是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研究來完成,并根據完成情況給學生相應的評價。具體實施可以按如下幾步進行:(1)授課方式的轉變。將專業前沿講座課由單純的課堂講解形式變為課堂講解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形式。課業導師除在課堂講解之外,針對自己負責的科研課題,將其中適合學生的實驗過程及操作過程在實驗室對學生進行講解并進行實驗操作,同時向學生開放其實驗室,以便學生更直觀、深入地了解科研課題,學習和理解導師的科學思維,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科研課題的選擇,以避免選題的盲目性和盲從性。(2)學年科研課題管理制度建設。學生通過專業前沿講座和進入開放實驗室的體驗學習,選擇學年科研課題。導師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授課時間,并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能力等因素做到因材施教,推廣旨在提高學生科研素質的個性化培養,指導學生科研實驗操作并要求學生自主撰寫實驗記錄,實行定期組會制度,在組會中讓學生進行階段性的整理與總結,學生之間進行積極的提問與討論,在討論中指導學生課題進展、難點以及后續任務。通過步進式的科研能力培訓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輔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研究分析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3)采用靈活的方式評價學生參與項目情況。我們目前的教育模式僅靠主觀評分簡單的評價學生。我們也可以通過讓參與科研項目的學生總結整個項目的完成情況、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如何進行相應問題的分析與解決、通過研究獲得具體結論以及展示項目的研究成果等形式來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在整個培養過程中,無論成敗,學生都可以學會如何主動掌握新知識、如何自主分析新問題,并能夠學會如何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這樣能更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他們克服困難的熱情和勇氣,同時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總之,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它關系到國家創新教育的實現、關系到高層次人才競爭戰略,同時也與高等院校建設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緊密相關。今天的中國,需要可持續的科學創新氛圍,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注重結合理論知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氛圍。
[1]周洪宇.第三次工業革命與中國教育變革[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2.
[2]袁敏.追求幸福的教育[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4.8.
[3]夏天,王敬平.關于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思考[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