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遵華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壓并發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方法 回顧性分析58例高血壓并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用觀察組,另分析49例非高血壓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結果 觀察組心律失常發生比例為63.79%,對照組為40.82%,觀察組急性肺水腫比例為34.48%,對照組為12.24%,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心源性休克發生比例為8.62%,多臟器衰竭比例為5.17%,對照組心源性休克為4.08%,多臟器衰竭為2.04%,觀察組與對照組之間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脈壓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非高血壓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壓者病情更重,預后也相對較差,因此臨床上要對高血壓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別重視,及早監測血壓,以保證患者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高血壓;急性心肌梗死;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高血壓是其中一項重要危險因素,患者血壓水平長期處于較高狀態,會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與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從而對心肌梗死疾病的發展及預后產生不利影響[1-2]。本研究以58例高血壓并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與49例未合并高血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對比,分析高血壓并發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分析高血壓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重要性,降低患者的病死率[3-4]。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9月收治的58例高血壓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齡59~77歲;高血壓病程1~22年,將該組患者設為觀察組;選擇同期住院的49例未合并高血壓的心肌梗死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齡(66.0±12.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統計學分析
本組研究資料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心律失常發生比例為63.79%,對照組為40.82%,觀察組急性肺水腫比例為34.48%,對照組為12.24%,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心源性休克發生比例為8.62%,多臟器衰竭比例為5.17%,對照組心源性休克為4.08%,多臟器衰竭為2.04%,觀察組與對照組之間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脈壓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高血壓易導致心肌梗死患者出現左心室肥厚,促進冠狀動脈微血管的病變,使得患者猝死率大大增加,從而對患者心肌梗死的發生、發展及預后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5-7]。并且患者血壓水平越高,心肌梗死的危險性就越大,這是由于患者血壓各項高以后,冠脈灌注壓也會隨之升高,而血管壁張力增加會對血管內膜產生損傷,從而形成斑塊;受斑塊的影響,管腔變狹窄,心肌供血受到影響而出現不足[8]。高血壓患者由于血壓水平長期處理不正常狀態,久而久之導致左心室肥厚,相應的,心肌毛細血管的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心肌毛細血管的主要作用主要是向心肌提供血液,其結構發生改變后會直接影響心肌供血,對心肌順應性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導致一系列影響,心肌舒張功能不良、冠脈儲備降低、心臟功能減退等等[9]。
綜上所述,與非高血壓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壓者病情更重,預后也相對較差,因此臨床上要對高血壓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別重視,及早監測血壓,以保證患者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起草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試行本)[J].高血壓雜志,2010,8(1):94-102.
[2]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90.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多重心血管病危險綜合防治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3,34(12):1061-1071.
[4] 蔡 煦,沈衛峰,張大東.高血壓左室肥厚患者冠狀動脈血流儲備研究[J].高血壓雜志,2013,13(9):277.
[5] 翁新新,趙小芳,李 暉.動態血壓監測老年高血壓患者餐后血壓變化及臨床意義[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2,22(12):222.
[6] 戴閨柱.β-受體阻滯治療心力衰竭:從禁忌證到常規治療[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6):381-383.
[7] Packer M,Antonopoulos GV,Berlin JA,et al.Comparative effects of carvedilol and metoprolol o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in heart analysis[J].2001,141(6):899-907.
[8] 劉 鵬,王仁陽.艾司洛爾治療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13(1):60.
[9] Teruo I,Masashi S,Isao Y,et al.Early recanalization and plasma brain natriuretic pep tide as an indicator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fter AMI[J].Am Heart J,2002,143(5):79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