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芬
品質管理圈最早由日本石川馨博士所創,目的是調動圈員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圈員積極參與管理活動、出謀劃策、最終達到提高個人業務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目的[1-2]。采集新生兒足跟血是新生兒疾病篩查的一種常用方法,是新生兒疾病篩查流程中第一個重要環節,采血質量直接影響到檢測結果。臨床在采集新生兒足跟血時,很多時候并不能一針成功,不僅給新生兒帶來痛苦,且多次采集家長也難以接受[3]。為了提高新生兒足跟血采集一次穿刺成功率,我科引入了品管圈活動,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10月~2013年9月未開展品管圈前我院出生并同意行新生兒疾病篩查的247例新生兒作為對照組,男132例,女115例;胎齡37~42 周。體重2.5~4 kg;日齡72~90 h。2013年10月~2014年9月開展品管圈后我院出生并同意行新生兒疾病篩查的252例新生兒作為觀察組,男133例,女119例;胎齡37~42 周;體重2.8~4.2 kg;日齡72~90 h。兩組新生兒的性別、體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未開展品管圈活動。觀察組開展品管圈活動,具體內容如下:
1.2.1 成立品管圈 由本科室9 名護士組成品管圈,圈名為“護苗圈”,為關心愛護新生兒之意,并選出圈長1 名,其余8名為圈成員,護士長為輔導員。圈長負責組織和策劃品管圈活動,由2 名主管護師分別任質量管理和控制副組長,負責計劃的制定實施和監控,6 名護師和護士任組員,負責日常工作記錄和數據統計。
1.2.2 確定主題 召開品管圈會議,根據科室存在的問題提出幾個待選課題,采用頭腦風暴法,小組成員踴躍發言,根據其迫切性、可行性、上級政策、圈能力等采用5 級評分法對提出的問題具體打分,計算出得分最高者為亟須解決的主要問題,最終確定主題為“提高新生兒足跟血采集一次穿刺成功率”。
1.2.3 原因分析 全體圈員運用頭腦風暴法,在圈會時將新生兒足跟血采集一次穿刺失敗的原因一一列出,進行分析,確定4個主要原因為:采血部位選擇不當、采血方法不正確、末梢循環不良、采集時機選擇不佳。
1.2.4 實施品管圈對策 對主要問題運用柏拉圖排序法,并根據二八定律和六何分析法(即5W1H )進行評價,最終找出解決的方法[4]。
1.2.4.1 采血部位選擇不當 通過臨床實踐及探討發現,在足跟內側或正中隨意穿刺一次很難采集到符合要求的血樣,而足底外側較內側血供豐富,血循環相對充盈,采血較容易。因此取右足外側采血,血源豐富,對血片滲透好,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設定從新生兒外踝后側向足底作垂線,垂線與足底外側緣的交點為最理想的穿刺點[5-7],并將采血部位示意圖置于醒目位置。
1.2.4.2 采血方法不正確 加強對科室人員新生兒篩查相關知識培訓,規范采血方法。操作者清洗雙手,左手握住新生兒足跟處,用75%酒精常規消毒采血部位處皮膚。待酒精自然干燥后,右手持無菌一次性三棱采血針,將采血針與穿刺點皮膚呈80°角快速進針[7-8],針尖部位全部刺入組織,深度為1.5~2 mm,最深不超過3 mm,讓血自然流出,用干棉球拭去第1 滴血。如果血沒有自然流出,用右手握緊新生兒足外踝的小腿部位片刻,然后再放松,左手配合繃緊足跟皮膚,血液便可流出,當血滴像黃豆大小時,將濾紙片正面接觸血滴,切勿觸及足底皮膚,血自然滲透至濾紙背面,收集3個直徑≥8 mm 血斑,采血完畢用干棉球蓋住針眼,膠布固定。
1.2.4.3 末梢循環不良 新生兒剛出生,血液一般比較集中在軀干部位,致使足跟血液采集相對比較困難,而沐浴、撫觸能使新生兒全身毛細血管擴張[9],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足部按摩使足部末梢血管擴張,血運豐富,采集時只需輕輕擠壓,血量即可滿足檢驗需要,有效地減少了因采集血量不足反復用力擠捏新生兒足部導致足跟瘀斑或腫脹。
1.2.4.4 采集時機選擇不佳 新生兒腎濃縮功能比成人低,多數水分會隨著皮膚蒸發,哺乳后可以讓乳汁水分經由腸胃參與血液循環,避免新生兒出現輕度脫水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加強對家屬的健康宣教,選擇新生兒出生72 h,且充分哺乳6次以上,末次哺乳0.5~1.5 h 為最佳采血時機[10-11],既可以避免多次穿刺造成的新生兒痛苦,又可以避免假陽性率。
1.3 評價指標 (1)新生兒足跟血采集一次穿刺成功率。(2)新生兒足跟采血的難易評定標準分為2個等級,即手握足底不擠壓、輕輕擠壓1~2 次采足3個血斑為容易;擠壓≥3次為困難。(3)護理質量滿意度。對所有產婦及家屬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其對護理人員態度及工作質量的滿意度,并記錄數據,其中81~100分為滿意,60~80分為一般滿意,<60分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或χ2c 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 秩和檢驗。檢驗水準a=0.05
2.1 兩組新生兒一次穿刺采血成功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一次穿刺采血成功情況的比較(例)
2.2 兩組新生兒足跟血采集難易度及瘀斑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足跟血采集難易度及瘀斑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護理質量滿意情況比較(表3)

表3 兩組護理質量滿意情況比較(例)
3.1 品管圈活動的作用
3.1.1 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護理質量 新生兒篩查工作日漸成為提高人口素質的一項重要措施,而采血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篩查率的高低;采血質量的好壞又影響篩查值的結果。我科開展“品管圈”活動以來,能夠從臨床護理工作的實際出發,由外及內,由點到面的層層剖析,從諸多因素中找出要因,制定長久有效的實施對策,提高了新生兒足跟血采集一次穿刺成功率,既減少了多次穿刺對新生兒造成的損傷和痛苦,又提高了血片的質量,同時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使臨床的護理工作及質量管理更加科學化、系統化、精細化。
3.1.2 規范了新生兒疾病篩查的標準化流程 品管圈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找出并確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是運用群體智慧、集體力量持續質量循環改進程序[12]。我科開展品管圈活動后根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各位圈員利用腦力激蕩法集思廣益,制定詳細的護理措施,細化了護理流程,并將此流程納入標準化,護士長以此為依據,對新生兒足跟采血工作進行監督、評價并持續改進。
3.1.3 提高了護士隊伍的整體素質,增強了團隊凝聚力“品管圈”強調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新型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是對傳統自上而下管理模式的合理補充,使醫院充滿活力和創造力[13]。品管圈活動強調讓圈員自動自發地參與活動,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權、參與權,發揮管理潛能。在圈會上,小組成員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暢所欲言,激發了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對科室出現的問題集體分析原因、共同商討對策并實施,在愉悅的工作環境下邊探索、邊實踐、邊溝通、邊總結,大家分工合作,既是實施者又是管理者,充分發揮圈員的積極性,激發了參與管理的意識,充分體現了群策能力,增強了科室團結協作力,同時也提高了創新、科研、策劃、演講及制作PPT 的能力。
3.2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本次開展品管圈活動在院內尚屬于初始階段,在活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最初圈員對品管圈知識認識不足,對活動意義欠明確,怕開展活動與日常工作有矛盾,也怕占用私人時間多,存在一定顧慮;工具應用比較單調,僅應用了魚骨圖、柏拉圖進行比較;年輕圈員對工具應用明顯優于年長圈員,但在問題分析上不如后者全面;隨著品管圈的開展,圈員們積極性越來越高,提出的意見和措施也趨于全面,管理意識逐漸增強。實踐證明,做好品管圈知識的培訓是開展品管圈活動的基礎,醫院領導的重視及各部門的配合是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因此,醫院要加強全員品管圈知識學習,管理者要善于應用品管圈活動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持續改進,以不斷提高護理質量,同時在活動中將年輕圈員與年長圈員進行配對,以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效果。
[1]黃玉虹.品管圈在護理安全用藥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5):774-775.
[2]郭 紅,姜德春,王海蓮,等.以品管圈為載體創建優質的門診藥學服務模式[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3,16(4):354-356.
[3]張紅珍,王月玲.新生兒疾病篩查足跟血采集時機的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3,18(21):2744-2745.
[4]章飛雪,于燕燕,徐枝樓,等.基礎護理質量管理中開展品管圈活動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13,9(11):128-130.
[5]冷虹瑤,鄭顯蘭.新改良足跟穿刺采血法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8):747-749.
[6]趙春花.新生兒疾病篩查采血方法改進后的體會[J].全科護理,2014,12(15):1418-1419.
[7]鄧瑞瓊,左 陽,徐 丹.提高新生兒足跟血采集成功率的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6):563-564.
[8]姚榮芬,王麗方,李 青.改良新生兒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效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5):721-723.
[9]王 艷.新生兒足浴和沐浴后采集足跟血的效果觀察[J].河北醫藥,2010,32(10):1327-1328.
[10]高玉珍,趙志霞.新生兒哺乳后采集足跟血最佳時機的研究[J].中國優生優育,2014,20(4):236-237.
[11]潘陶玲.品管圈在提高新生兒疾病篩查血片合格率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4(7):63-64.
[12]曾玉友,張紫莉,黃金梅.品管圈在減少胃管非計劃性拔管護理不良事件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3):102-104.
[13]章飛雪,于燕燕,徐枝樓,等.品管圈活動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礎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