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娥
血常規檢驗的常見誤差因素分析
高宏娥
目的 通過對臨床血常規檢測過程中,導致常見誤差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避免誤差的相應對策。方法 選取86例患者血常規標本。對86例標本進行血常規檢測,觀察同一血常規標本,在不同保存溫度、不同檢測時間和不同抗血凝劑濃度的條件下,血液中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含量的檢測結果是否會存在差異。結果 當溫度條件為常規6℃~25℃時,白細胞檢測含量明顯高于4℃冷藏條件下的檢測數值,血小板檢測含量明顯低于4℃冷藏條件下的檢測數值,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放置10min內進行檢測的血液標本,相較于放置120min以上才進行檢測的同一標本,后者白細胞與血小板含量均高于前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使用EDTA鹽作抗血凝劑,在抗血凝劑濃度為2.8mg/mL時,標本血液中紅細胞平均體積與比容的檢測值,明顯高于抗血凝劑濃度為1.6mg/mL時的檢測值,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常規檢測時,血液標本的保存溫度、測定時間與抗血凝劑濃度差異,均會造成檢驗值產生偏差。因此,為最大化降低血常規檢驗結果產生的偏差,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醫療機構應擬定完善的血常規檢驗標準與守則,提升醫護人員專業素養與實踐操作能力,全方位監督醫護人員按照相關規定嚴格執行檢測操作。
血常規檢驗;誤差原因;臨床分析
控制并消除誤差是實現提升臨床血常規檢測的工作質量、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的重要途徑。本研究對86例患者血常規標本在檢測過程中導致常見誤差的原因進行分析[1],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3年10月湖北省十堰市東風公司花果醫院收治的86例(男44例,女42例)患者的血常規標本,年齡23~52歲,平均(37.5±3.2)歲。標本劑量為2.0mL,均為新鮮EDTA-2K抗凝血常規標本。
1.2 方法 使用Sysmex-50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86例標本進行血常規檢測,觀察同一血常規標本,在不同保存溫度、不同檢測時間和不同抗血凝劑濃度的條件下,血液中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含量的檢測結果是否會存在差異。(1)對比標本分別在常規溫度6℃~25℃時與4℃冷藏條件下,檢測數值的差異性,分析保存溫度對檢測結果的影響;(2)對比標本分別放置10min內與120min后,檢測數值的差異性,分析放置時間對檢測結果的影響;(3)對比標本分別在濃度為1.6mg/mL與2.8mg/mL的EDTA鹽作用下,檢測數值的差異性,分析抗血凝劑濃度對檢測結果的影響[2]。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溫度對血常規檢驗誤差影響 當溫度條件為常規6℃~25℃時,白細胞檢測含量為(4.35±0.47)×109/L,明顯高于4℃冷藏條件下的檢測數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小板檢測含量為(216.7±4.6)×109/L,明顯低于4℃冷藏條件下的檢測數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紅細胞含量與血紅蛋白含量檢測值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測定時間對血常規檢驗誤差影響 放置10min內進行檢測的血液標本,白細胞檢測含量為(7.4±0.3)×1012/L,明顯低于放置2h后檢測所得數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小板檢測含量為(223.1±3.8)×109/L,同樣明顯低于放置2h后檢測所得數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紅細胞含量與血紅蛋白含量檢測值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溫度對血常規檢驗誤差影響

表2 測定時間對血常規檢驗誤差影響
2.3 抗血凝劑對血常規檢驗誤差的影響 使用EDTA鹽作抗血凝劑,在抗血凝劑濃度為2.8mg/mL時,標本血液中紅細胞平均體積檢測值為(97.2±2.8)fl,明顯高于抗血凝劑濃度為1.6mg/mL時的檢測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抗血凝劑濃度為2.8mg/mL時,標本血液中紅細胞比容檢測數據為(57.6±3.2)L/L,明顯高于抗血凝劑濃度為1.6mg/mL時的檢測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抗血凝劑濃度對血常規檢驗誤差影響
血常規是當前用于檢測患者血液中,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以及血小板含量的常用檢測方式[3]。由于該檢測結果,直接影響到疾病診斷,為后期入院治療指引方向,因此重要意義不言而喻[4]。近幾年,醫學研究者發現,臨床血常規檢測過程中,會因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檢測結果出現偏差,準確性降低,無法為疾病的診斷提供可靠依據。實驗結果表明,血常規檢測時,血液標本的保存溫度、測定時間與抗血凝劑濃度差異,均會造成檢驗值產生偏差[5]。
筆者通過實驗分析與總結得知,控制并消除誤差是實現提升臨床血常規檢測的工作質量、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的重要途徑。若想有效避免或減輕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誤差,需注意以下幾點:(1)提升醫護人員專業素養與實踐操作能力[6]:醫護人員的職業技能是決定血常規檢測質量的關鍵,因此有必要對醫護人員進行血液病理、血細胞生理臨床課程的培訓工作,另規范醫護人員血常規檢測工作的規范性,對檢測操作的方法與重點內容進行宣教[7];(2)結合本文研究內容,擬定完善的血常規檢驗標準與守則,規定血常規檢測條件:保存溫度為6℃~25℃,采血部位為靜脈、血液檢測放置時間不能超過10min,使用低濃度抗血凝劑作為輔助試劑;(3)對血常規檢測過程進行全方位監督,要求實現全程質量監控,規范醫護人員實踐操作,最大化避免檢測結果出現誤差[8]。此外,還需根據患者的特殊病理進行考慮,結合患者自身情況,避免檢測結果出現異常現象。
綜上所述,血常規檢測時,血液標本的保存溫度、測定時間與抗血凝劑濃度差異,均會造成檢驗值產生偏差。因此,為最大化降
[1] 欒雪靜,遲京鳳.檢驗血液標本采集工作的探討[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08,20(1):29-30.
[2] 高麗娟.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J].哈爾濱醫藥,2013,33(3):206-207.
[3] 祈振軍.臨床血常規檢驗中常見誤差問題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08,4(12):149-150.
[4] 劉月霞,師金洲.血常規檢驗影響因素分析[J].大眾健康(理論版),2012,28(6):203.
[5] 陳紅,閆利明.關于血常規檢驗影響因素的分析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11,112(23):131.
[6] 吳偉仙,李素珍,梁軍兵,等.體位改變對血壓、脈搏、血沉、血常規等影響的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4):372-374.
[7] 宋慶義.血常規檢驗如何進行質量控制[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1):482-482.
[8] 葉國華,鄒尚平.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效果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4):745-746.低血常規檢驗結果產生的偏差,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醫療機構應設立完善的血常規檢驗標準與守則,提升醫護人員專業素養與實踐操作能力,全方位監督醫護人員按照相關規定嚴格執行檢測操作。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085
湖北 442000 湖北省十堰市東風公司花果醫院檢驗科 (高宏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