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友財 章甘竹仔
腹股溝嵌頓疝手法復位技巧探討
管友財 章甘竹仔
目的 探討腹股溝嵌頓疝手法復位的臨床效果及技巧。方法 選取腹股溝嵌頓斜疝患者122例,均采取手法復位,其手法技巧包括患者鎮靜后,醫者左手按摩內環口并導引,右手指在疝囊底部呈長管狀漏斗形配合呼吸逐漸將疝內容向腹腔加壓還納。若復位成功則擇期手術,若復位失敗則采取急診手術。比較擇期手術和急診手術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情況。結果 手法復位成功113例(占92.6%),9例轉急診手術治療。9例急診手術患者術后隨訪,腸壞死2例,腸系膜血腫1例,術后并發癥率為33.3%。而手法復位成功者均在復位后3d~1個月擇期手術。術后隨訪,腸系膜血腫2例,術后并發癥率為1.8%。手法復位聯合擇期手術的患者術后并發癥率明顯低于急診手術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掌握手法復位的手法技巧能有效提高復位成功率,使急診手術轉變為擇期手術,減少術后并發癥。
腹股溝嵌頓疝;手法復位;擇期手術;急診手術;手法技巧
腹股溝嵌頓性疝多為腹股溝斜疝,是大量的疝內容物(主要為腸管,有時疝出的腸管內為未消化食物或硬結大便)在腹腔內壓力突然增高的情況下,疝出的內容物不能自行回納至腹腔內,處于嵌頓狀態,疝囊內容血運障礙時即為絞窄疝,嵌頓性疝與絞窄性疝是一個病理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1]。當發現腹股溝部有不可復痛性包塊時,應考慮嵌頓性疝的可能。據臨床統計,95%的嵌頓疝患者有疝病史,少部分一發現或出現時即以嵌頓為表現,其中8%的患者經休息、平臥后能自行還納,約10%的患者需經專業醫生手法復位,尚有10%的患者需急診手術治療[2-3]。本研究對腹股溝嵌頓疝手法復位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以提高復位成功率,減少急診手術及并發癥,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4年1月~2013年12月江西省廣昌縣中醫院收治的腹股溝嵌頓斜疝患者122例(男115例,女7例),年齡1個月~82歲,平均年齡(10.6±7.9)歲,以嬰幼兒居多;其中右側77例,左側30例,雙側15例;嵌頓時間0.5~6h 102例,6~12h 17例,嵌頓時間達3d者2例,最長時間達1周者1例;復位成功113例(占92.6%)。
1.2 適應證 對于嵌頓疝早期(<6h)、發現腹股溝或陰囊痛性不可復包塊、局部無紅腫及腹膜刺激征、未嘔吐或解血性物、年老體弱或伴有其它嚴重疾病而估計腸襻未絞窄壞死者,可通過手法復位。手法復位無效或出現腸絞窄可能時需急診手術治療。
1.3 復位方法 復位原則是將嵌頓內容或腸內容物逐漸還納至腹腔內以降低嵌頓疝囊內壓力,嵌頓腸內容還納后腸管自然還納以解除嵌頓。復位過程中遵循的原則:欲進先退,退而易進,緩慢加壓是手法復位成功的關鍵,只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大多嵌頓疝尤其嬰幼兒嵌頓疝都能成功復位。具體復位方法:患者放松,使用鎮靜劑待患者安靜后,取仰臥或橫抱、頭低腳高位,曲雙膝,醫者位患者右側,先用右手將疝塊向遠端牽引,盡量將嵌頓處松動,以解除嵌頓處腸管血運及擴大疝環處腸腔或內環口,右手4~5指于疝囊底或體部聚攏呈管狀使疝塊入疝囊頸處為小長型漏斗狀,然后配合呼吸持續緩慢地將疝內容逐漸推向腹腔,同時用另一只手拇、食、中指輕輕按摩內環并導引以協助疝內容物回納,并防止疝內容物積聚在皮下,經過1~3次多能成功復位。有人采用卡壓內環口待水腫消退再用兩手配合還納疝內容。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法復位成功113例(92.6%),9例轉急診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中發現嵌頓腸內容為食物(花生仁、豬骨頭)3例,秘結大便及回盲部各2例,大塊大網膜2例。9例急診手術患者中,術后隨訪,2例腸壞死,1例腸系膜血腫,術后并發癥率為33.3%。而手法復位成功者均在復位后3d~1個月擇期手術,術后隨訪,出現2例腸系膜血腫,術后并發癥率為1.8%。手術復位聯合擇期手術的患者術后并發癥率明顯低于急診手術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種手術方法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腹股溝嵌頓疝是急診中的常見的疾病,在任何年齡段中都能夠發生嵌頓,但多見于嬰幼兒。對于年紀大的患者,由于腹股溝組織較為薄弱,抗張力能力降低,并且伴隨著咳嗽、慢性便秘和前列腺肥大等,會增加了腹內壓因素,所以腹股溝疝也成為了老年人群體中的一種常見疾病[4-6]。
手法復位是治療腹股溝嵌頓疝的一種姑息性方法,它同樣會存在著擠破腸管、將壞死腸管推到腹腔中等缺點,若發生這種情況,后果會很嚴重[7]。手法復位的優點[7-8]:能夠避免因為手術所造成的一些并發癥;能夠有效解除年老體弱患者及重要臟器出現功能障礙而不能忍受手術患者的痛苦;對于嬰幼兒而言,如果能夠及時地整復且給予合適的預防措施,很多患者都能夠自愈而避免施行手術。對于腹股溝嵌頓疝的治療可以采用直接的急診手術,但很多患者會合并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腸胃炎等疾病,采取急診手術,其麻醉風險及手術風險較大,容易增加患者術后嵌頓疝的復發率及手術后切口感染的幾率。因此,一般主張在頓疝時間的12h左右時,若患者的局部情況或者全身情況處于良好狀態時,先采取手法復位,等到患者的全身癥狀得到改善及局部炎癥水腫現象消退后才擇期進行手術,這會明顯降低術后癥狀復發情況,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
為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手法復位的技巧十分重要。手法復位過程中手法宜輕柔,配合呼吸加壓,可反復多次進行(≤4次),忌手法粗暴,急于求成,以免擠破腸管。該手法技巧在于首先將嵌頓處松動,使嵌頓處腸管血運暫時得以改善,而且疝環處腸腔或內環口亦擴大,再以右手4~5指呈特殊形狀(管狀使疝塊入疝囊頸處為小長型漏斗狀),然后配合呼吸持續緩慢地將疝內容逐量逐步推向腹腔(較整體擠壓壓力減小,更易還納,患者更能配合),同時用另一只手按摩內環并導引以協助疝內容物回納,而不是直接用力推擠疝囊。疝內容逐漸減少,最后復位成功。本研究結果也顯示,手法復位時患者的并發癥僅為1.8%。
綜上所述,只要掌握手法復位技巧,能夠有效提高復位成功率,使急診手術轉變為擇期手術,減少術后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夏悅明,陳招武.小兒腹股溝嵌頓疝手法復位281例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4(32):566-568.
[2] 聶梅蘭,陳剛,吳璇昭.嬰幼兒嵌頓疝治療體會[J].重慶醫學,2010,20(39):2785-2786.
[3] 蔡偉,康驊,海濤,等.嵌頓性腹股溝疝的外科治療策略[J].臨床外科雜志,2011,19(8):451-453.
[4] 董家廣,白衛云.腹股溝嵌頓性疝23例的臨床治療與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12):99-100.
[5] 歐陽小青.腹股溝嵌頓疝無張力修補的治療體會[J].當代醫藥,2012,18(8):110-111.
[6] 李潤銘,曾隆桂,陳瓊駒,等.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3):100-101.
[7] 劉長春.手法復位小兒嵌頓疝30例體會[J].青海醫藥雜志,2012,42(5): 17-18.
[8] 王志明.小兒嵌頓疝手法復位28例體會[J].醫學信息,2012,25(10): 20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9.042
江西 344900 江西省廣昌縣中醫院外科 (管友財 章甘竹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