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培
摘 要:擴大濕地面積,對濕地實施搶救性保護將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濕地保護的重點任務。采取建立濕地公園等多種形式加強保護管理,擴大濕地面積,提高保護成效。并將濕地保護列為社會公益事業,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濕地保護。該文就潁泉區泉水灣濕地公園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濕地保護;必要性;可行性;潁泉區
中圖分類號 X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9-115-03
潁泉區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阜陽市中心地段。地處北緯32°56'~33°10',東經115°30'~115°50'之間。南隔泉河與潁州區相望,西部和北部與界首、太和接壤,東靠利辛,潁東2縣區。擬建的安徽潁泉泉水灣國家濕地公園位于阜陽市潁泉區泉河北畔,濕地公園范圍包括坎河溜閘和泉潁閘之間的老泉河河道、西湖閘和泉潁閘之間的泉河河道以及古西湖遺跡,地理坐標為東經115°43′55"~115°48′26"、北緯32°55′06"~32°59′13",濕地公園內老泉河河道長13.1km,泉河河道3.3km,新老泉河猶如一條翡翠玉帶環繞著古潁州西湖遺址。
1 濕地公園建設必要性
1.1 國家濕地履約的需要 1971年2月在伊朗海濱城市拉姆薩爾,18個國家政府發起并簽署了《濕地公約》,目前締約國已有158個國家,遍及全球各地。我國于1992年3月1日加入《濕地公約》,并在2000年11月8日正式發布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于2004年2月2日通過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4—2030年)。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濕地保護再一次成為重點內容,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退化的形勢,全面加快濕地保護已經刻不容緩。因此,潁泉泉水灣濕地公園的建設不僅有助于提升皖北平原濕地保護水平,擴充平原濕地保護類型,而且在樹立我國生態保護大國的形象,踐行《濕地公約》的履約要求,有著重要的意義。
1.2 建設生態文明和“美好安徽”建設的需要 “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安徽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部署,提出了建設“三個強省”(即加速崛起的經濟強省、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加快建設美好安徽。利用已有的濕地資源條件建設安徽潁泉泉水灣濕地公園,是深入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美好安徽建設的有力舉措,對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濕地保護管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3 實現阜陽主體功能規劃定位的需要 阜陽市位于安徽西北部、黃淮平原南端,面積9 775km2,總人口1 025萬,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也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主產區。根據國務院2010年《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阜陽市屬于限制發展區,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以提供生態產品、服務產品和工業品為其他功能,需要在國土空間開發中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以保持并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的區域。但由于近幾年阜陽市工、農業生產對土地的需求量加大,人類的干擾影響加劇,潁東濕地公園已經出現了嚴峻的水質惡化和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因此在該地區建立濕地公園,實施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對遏制無序開發,統籌農業生產用水需求,緩解由濕地退化而導致的生態問題,調節氣候,完善水源工程建設,促進農業發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4 恢復濕地資源,提高濕地生態功能的需要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阜陽城區成為地區性人口遷移的主要目標城市,2011年城區人口總數已經突破百萬。人口的激增對水資源的需求和環境承載壓力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20世紀80年代以前,阜陽城區飲用水源是泉河。80年代后期,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上游來水水質急劇惡化,泉河水質無法繼續飲用。阜陽城工業和生活用水不得不改用地下水。隨著地下水取水量逐年增加,地下水嚴重超采。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使阜陽城區形成了1 200km2的水位降落漏斗,同時形成的地面沉降范圍達450km2,市區最大沉降量已達1 418mm。2002年,阜陽市被迫將潁泉泉水灣濕地公園的主要干流之一的茨淮新河作為阜陽城區飲用水的主要水源,并制定頒布了《阜陽市茨淮新河飲用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阜陽城的水危機以及保護飲用水源地的重要性、緊迫性,客觀上要求建設濕地公園,守護城市最后的水源地。
1.5 河流故道濕地科學研究,形成完整的保護鏈的需要 潁泉泉水灣濕地公園處于中國南北2大植物區系的分區、過渡與匯集的特殊地區,而且位于古北界向東洋界2大動物界區的過渡與薈萃的重要地帶。生物多樣性豐富,自然景觀獨特。作為獨特的濕地類型,平原自然河流故道是形成類型特殊的濕地,目前對它的研究、保護和利用亟需加強。近幾年,阜陽市乃至潁河上游地區的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卻給當地的濕地生態系統帶來了一定的威脅。因而對濕地公園規劃區內的濕地資源采取有力的保護措施,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同時處理好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保存和改善眾多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水禽的棲息地,保護天然的物種基因庫意義重大。此外,潁泉泉水灣濕地公園泉河、潁河水系有潁州西湖國家濕地公園、迪溝國家濕地公園、太和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界首兩灣省級濕地公園,以及八里河及潁州西湖自然保護區,建設處于中段的潁泉泉水灣濕地公園,有助于形成完整的水網體系和水域保護區間。
1.6 加強濕地保護工作,提高公眾濕地保護意識的需要 目前阜陽市濕地保護管理能力薄弱,管理、法制、科教、監測體系建設滯后,導致了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盲目開發利用、亂占濫用和破壞濕地的現象不能有效制止。濕地公園的建設,能夠引發相應的管理部門對濕地資源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進行濕地科普教育,能進一步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開展生態旅游,能使崇尚自然、陶冶情操的生態活動漸漸成為都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潁泉泉水灣濕地公園內濕地生態系統特有的復雜性、敏感性和脆弱性,決定了該地區濕地保護事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而建設國家級濕地公園則成為了保護當地濕地生態系統的必經之路。
1.7 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 泉河流域的生態治理一直受到潁泉區政府的重視,河岸兩側的生態防護林帶目前生長狀況良好,生態效益比較顯著,但是仍然存在林帶樹種比較單一,生態結構簡單,無法形成循環型生態系統等問題弱點。通過濕地公園的建設,將豐富沙潁河流域兩岸的植被種類,增加生物多樣性,將沙潁河文化、濕地文化、與濕地教育展示相結合,豐富公園的整個綠地景觀,創造一片魚翔淺底、鳥飛荷動的濕地景象;同時公園的建設可以提高規劃區儲水、輸水、補充地下水、以及雨洪資源化和維持區域水平衡的能力,利用濕地植物降解污染物、改善水質,加強整個規劃區的水源涵養能力。
2 濕地公園建設可行性
2.1 濕地生態系統評價 安徽潁泉泉水灣國家級濕地公園濕地生態系統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2.1.1 生態系統獨特性 泉水灣濕地是安徽段泉河多處彎曲段采取“裁彎取直”水利工程后遺留下來的泉河故道,又稱老泉河。泉水灣濕地公園屬于河流故道型濕地公園,在皖北地區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2.1.2 生態系統典型性 泉水灣濕地公園地處淮北平原,保存相對完整,濕地類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氣候上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具有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特征,適宜多種生物的生長、繁育,形成了生物資源豐富、景觀獨特的濕地特征。
2.1.3 濕地物種多樣性 泉水灣濕地有豐富的濕地動植物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有維管植物46科90屬102種,且生活型多樣,挺水類6種,浮葉類3種,濕沼生類19種,沉水類3種和耐濕類植物9種均具有。脊椎動物資源方面,計有29目55科198種,基本涵蓋了皖北地區各種典型生境的物種。與此同時,濕地公園河道兩岸的森林覆蓋率高,自然濕地植被保存良好,種類豐富,為濕地鳥類、兩爬類及獸類等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和覓食場所
2.1.4 濕地生態功能的重要性 潁泉泉水灣濕地公園內濕地生物資源豐富,動物種類繁多,是越冬水禽和過境鳥類重要的停歇地。泉水灣的水可以從濕地滲透到地下的含水層,從而補充地下水,這對穩定當地的地下水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濕地土壤和植被可貯藏養分,減輕氮和磷的污染而出現富養化現象;泉水灣濕地為候鳥、魚類、牲畜等提供了豐富的水草;同時,泉水灣水體的水文、養分、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對泉河乃至淮河有著重要的穩定作用。
2.1.5 濕地面積比例 安徽潁泉泉水灣國家濕地公園內濕地率為51.15%,滿足于《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導則》中濕地率不低于30%的要求。
2.2 濕地景觀評價
2.2.1 整體風貌 潁泉泉水灣濕地公園在建筑形式和景觀環境方面,彰顯潁泉人文元素和民族符號,與濕地景觀之間比較協調。而且,濕地公園的建設將以濕地保護與恢復為主,只有少量的濕地科普宣教、科研監測與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并且設施的建設在建筑風格、形式等方面都應該與濕地景觀、社區環境相協調。
2.2.2 科普宣教價值 泉水灣濕地公園內是泉河“截彎取直”遺留下來的河流故道,稱為古泉河。具有極大的科普教育和研究價值,同時生物資源和泉水文化資源在濕地知識科學普及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
2.2.3 美學價值 濕地公園自然、人文景觀的豐富性、愉悅度、完整度和奇異度等較高,并且蘊涵了深厚的泉水文化、民俗文化、郊野文化、森林文化、歷史文化等,是進行繪畫、電視劇本創作、歌曲創作、商業策劃等形式的藝術與商業創作的理想場所。
2.2.4 歷史文化價值 公園所在的阜陽市自古以來就是一塊風水寶地,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古往今來,南北貨物在這里集聚交換,南北文化在這里融合交流,兼容南北的吸納集聚,使阜陽形成了厚重的歷史積淀。其文化歷史遺跡、名勝古跡、革命史跡遍布全市各地。據初步調查,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種近20種,民間舞蹈有40多種。
2.2.5 科學價值 泉水灣濕地公園在濕地學、生態學、生物學等方面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是研究區域濕地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全球變化對濕地的影響和響應等方面的理想場所。
2.2.6 濕地生態系統評價結果 泉水灣濕地生物多樣性相對豐富,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相對完整,濕地生態資源價值高。泉水灣濕地公園的建設充分體現了河流-湖泊-人工濕地綜合體與城市人居環境的協同共生關系,通過生態濕地保護和綜合利用的途徑來實現治理城市河流湖泊的目的,對阜陽市城市可持續發展及泉河、潁河水生態安全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雖然部分河段受人為干擾嚴重,但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能力,加上嚴格的保護管理和采取恢復濕地功能的有效措施,將在一定時間內恢復脆弱的生境,依其自然規律演替,最終將會形成了一個生態系統平衡、無需人為干涉的穩定生態系統。古有“汝潁”之美,承古拓今之說。通過濕地公園的保護與修復、科學合理的建設,依托泉水灣秀麗的濕地資源,打造今之“蘆荻戀泉、水印綠廊、浮舟依田、清灘濕地”之美,巧妙地組合成北方地區少見的景觀資源,資源品位較高、結合點完美,極具開發價值和資源保護價值。
3 濕地公園的管理條件
3.1 土地權屬 安徽潁泉泉水灣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區區域內涉及的土地權屬歸國有和集體所有,所有權明晰,權屬無爭議。
3.2 投資主體 濕地公園建設與投資主體利益明確,主體之間沒有利益沖突與矛盾,并能確實保障運行。
3.3 管理機構 濕地公園以濕地資源的保護為主,擬組建的濕地公園管理機構將全權負責國家級濕地公園各項工作的有序展開。
3.4 管理能力建設 由于項目區面積大,當前對于泉水灣濕地的管理內容和管理手段相對粗放,不能滿足國家級濕地公園的管理要求。隨著公園建設進程加快,應及時充實和培養技術和管理人員,配備相應的裝備,強化信息管理手段,以保證濕地公園的建設期內的建設成效以及后期的有效管理。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