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知識的學科,在內容上包括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它著重于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征和時、空變化規律。通過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傳統的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在基礎層次上進行自然地理關系的研究,高層次的研究是對人與自然的研究,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要滲透人文素養的教學,當務之急是找到一種有效的方式進行地理滲透人文素養的教學方式,本文就和當代中學地理教學的傳統模式,進行地理滲透人文教學途徑的探究。
關鍵詞:中學地理;人文素養;教育
1.地理學科的重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既有堅實的基本理論、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又是一門與生產實踐進一步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研究地理學基本理論的學科──理論地理學,研究地理學應用理論的學科──應用地理學,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等,將率先獲得較大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區域規劃學、城市地理學、旅游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進展;地理學研究中的人文化趨勢將會強化,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并舉的綜合性學科。
2.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講求個人能力,而是個人精神對社會和周邊環境的影響,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這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原則、“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樣化。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是它的鮮明標志,人文素養體現在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上,是一個人氣質和修的整體表現,評價人文素養高低的基本標準是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性,對自己人生和價值進行積極的定義對中學生未來的發展道路有正確的導向作用,人文素要的提升是對學生精神境界的整體提升,對社會教育有深遠的意義,尤其是在這中滲入人文素養的教學模式,長期的教學對我國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有深遠的意義。
3.中學地理教學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途徑
3.1強化教師對人文素養教育的理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以尊長的身份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在學生的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個人的人文素養的質量是個人健康發展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素養質量是一個社會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積累文明成果的結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會文明的尺度,也是社會文明的標志,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在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滲透人文素養的教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新一輪的教學中進行必要的教學改革,加大地理學科與人文學科的融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的內容和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進行合理的調節,促進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
3.2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合理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觀的培養
在地理教學中,自然資源是貫穿整個中學教學課程,可以通過自然資源進行衍生,強調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通過具體的事例,進行破壞自然資源的不良影響的教育,讓學生在學習地理學科的過程中,充分的認識到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加強不可再生資源的強調和重視,培養學生注重綠色消費,在生活中注重環保和資源的循環利用,另外教師教學中要重視榜樣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要融入地理科學家的奮斗經歷,激勵學生為科學奉獻的精神,對社會和后代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培養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觀。
3.3地理教學中融合地理學科與人文學科的藝術之美。
地理科學是自然和人文科學的結合,在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地理方面的教學,忽視了更深層含義的人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體現人文之美同時也要重視自然之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衍生出不同的人文藝術,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文化氣息,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是關鍵因素,在教學中要重視文化與地理環境的結合,充分的體現自然之美和文化魅力,通過這中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對環境的欣賞能力,通過對自然地理的分析和欣賞,領會到地理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韻律之美。
3.4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的傳輸
在地理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的,讓學生在消費和生活過程中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廢物的排放,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學地理教學滲透人文素養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提升,教學中充分體現人文精神,現階段實行素質教育的階段,課程改革是實現全面素質教育的關鍵,地理教學中,要做好課堂氛圍的調節,讓學生的思想有自由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黃德娟.改革遺傳學實驗,提高教學效果[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0,19( 6) :-23.
[2]熊大勝,席在星.本科生遺傳學實驗教學的改革探討[J].遺傳,2005,27( 5) :811-814.
[3]吳若菁.遺傳學實驗教學的改革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 12) :72-74.
[4]林娟,郭濱,蔡新中,等.綜合性大學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J].高等理科教育,2008( 4) :89-91.
[5]吳瑞娟.遺傳學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的開設與研究[J].東華理大學學報.2008,27( 1) :84-86.
[6]楊愛榮,地理教學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3);44-45
作者簡介:李欣,男,籍貫:山東省郯城縣,職稱:中學一級教師,單位:山東省郯城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教育教學學生人文素養、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