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喜 趙寅
摘要:交通運輸是我國節能減排三大重點領域之一,重慶市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列為首批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城市,根據對重慶市低碳交通建設現狀調研,詳細分析了重慶市交通特征和低碳交通建設成果。根據調研成果,從政策,市場,規劃,科技四個方面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低碳交通 重慶 發展現狀 對策建議
能源與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兩大問題。2009年12月中國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變化大會上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下降40%~45%[1],低碳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2010年7月,重慶市成為全國首批低碳交通試點城市。2011年2月,重慶市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列為首批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并編制了《重慶市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實施方案(2011~2013)》(以下簡稱《方案》),《方案》納入了直接產生節能減排效果項目、低碳能力建設項目兩類共12個試點項目,涉及重慶市公路運輸、水路運輸、城市客運、交通建設工程以及內河港口生產五大重點領域。經過兩年的試點建設,重慶市基本上建成了比較完整的交通運輸運輸系統。本文以重慶市為例,調研重慶低碳交通項目發展情況,結合重慶市的交通現狀以及交通特點,提出建設重慶低碳交通建設的新方向。
至試點項目推進至今,重慶市圍繞試點項目建設,全面推進了建設低碳交通城市工作的開展中,在建設低碳交通基礎設施、推廣應用低碳交通運輸裝備、優化交通運輸組織模式及操作方法、建設智能交通、提供低碳交通公眾信息服務、建立健全交通運輸碳排放管理體系等6個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公路網絡化建設情況。2013年全市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2312公里,省際通道增加至11個,全面實現“4小時重慶”。國省道改造全年完成1210公里,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22846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149.2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達到10599公里,在路網結構中占8.6%。高等級公路比重的增加以及整個路網的不斷完善,提高了路網行駛速度,縮減了行駛里程,降低了車輛單耗。
綠色公路建養新技術應用情況。截至2013年底,在全市國省道路面大修項目中累計實施完成瀝青路面冷再生79公里;在重慶各區縣“白改黑”和水泥砼路面大修中,采用多錘頭破碎機破碎技術,實施水泥砼路面破碎再生125公里。在推廣低碳鋪路技術應用的同時,強化循環經濟理念,降低了能源消耗,節約了自然資源。
航道及港口建設情況。2013年全市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達到1027公里,等級以上航道占航道總里程的49.1%,晝夜通航里程875公里,支流對干流的貨運貢獻率達到23%。隨著國內最大的樞紐型內河港口—果園港開港運營,全年新增港口貨物吞吐能力729萬噸、集裝箱通過能力50萬標箱,全市港口貨物通過能力達到1.56億噸,港口泊位向專業化、大型化發展,100萬噸級泊位的貨物吞吐能力占比的達到43%,重慶的水運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城市公共交通綜合運營信息平臺,圍繞乘客及企業的需求,實現公共交通業務數據與運行信息的動態采集、城市公共交通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控、視頻會議的互聯、互通,加強城市各種公共交通方式之間以及與其它交通方式的信息共享、交流及資源整合和調配,增強管理決策科學性、安全應急指揮能力和效率,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輸服務效能,增強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與出行分擔率,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降低能源消耗與排放,實現城市公共交通協調、可持續發展。目前已建成監控指揮中心,實現的功能包括視頻會議、站場視頻監控聯網、公交GIS地圖展示等。
目前,我國低碳交通的發展還處于初步階段,低碳經濟政策法律體系自然還不成熟。我國現在有關低碳交通政策體系以政策規范為主,專項法律不多且等級較低。而低碳交通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低碳經濟法律一體化,所以必須改變現在各部門各定各行規的現狀,將法律政策體系標準化、規范化,建立完善的低碳交通的制度法規體系,實行帶有強制性質的制度性節能減排。
“創新”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聽到。盡管重慶市在低碳交通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重慶市低碳交通建設仍需創新。優化低碳建設管理體系,尋找出更加迅速、高效、節約的管理方式。注重交通運輸設施設備科研創新,創造出更加節約能源,減少大氣污染物、CO2排放等交通運輸工具。
4 結語
低碳交通運輸體系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模式,是實現低碳交通必經之路,也是實現城市建低碳建設必不可少的一步。重慶市通過不斷完善綜合交通體系,調整交通結構,強化綠交通、低碳交通建設,加強科研投入,推廣新能源汽車等運輸裝備,落實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船型尺寸標準化,完善智能交通體系,推進交通清潔化發展,以促重慶市城市建設更加的低碳化、綠色化、低能化,把重慶市建設成中國城市低碳化建設的標桿。
參考文獻:
[1]交通運輸部. 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R]. 北京: 交通運輸部, 2011.
[2]王光榮. 城市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理論[J]. 前沿, 2011(13): 126-130.2011(13): 126-130.
[3]劉麗亞. 走低碳交通之路, 促城市可持續發展[J]. 綜合運輸, 2010(1): 29-32.
[4]馬強. 走向“精明增長”: 從“小汽車城市”到“公共交通城市”[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7: 218-221.
[5]陳秉釗. 城市, 緊湊而生態[J]. 城市規劃學刊, 2008(3): 28.
基金項目:本研究得到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為cstc2012jjA1066。負責人:梁喜。
作者簡介:梁 喜(1978-),男,江蘇連云港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趙 寅(1990-),男,四川瀘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