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林 王慶
摘要: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發展以及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也是鄉村旅游得以快速發展的靈魂。在新型城鎮化日益加速的時代背景下,只有保護、傳承、創新優秀的農耕文化,才能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耕文化;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11-281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1.064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Farming Cul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AI Lin, WANG Qing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Rural tourism has been the important way of promoting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s well as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rural incomes. Farming culture which can not be replaced is a precious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so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celera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only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excellent farming culture will be made, ca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be realized.
Key words: farming culture; rur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我國是世界三大農業起源中心之一,在漫長的農業經濟社會中形成了燦爛輝煌的農業文明,也創造了博大精深的農耕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部分,農耕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思想來源,并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伴隨著現代旅游業的發展,依托鄉土資源、以農耕文化為核心和靈魂的鄉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新時期,如何在新型城鎮化日益加速的時代背景下保護、傳承、創新農耕文化,是鄉村旅游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現狀
鄉村旅游是指以農村區域為活動場所,以農村獨特的生產形態、民俗風情和田園風光為旅游資源,以農業旅游為主要形式,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領略農村鄉野風光、體驗農事生產勞作、了解風土民情和回歸自然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1]。21世紀以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促進了農業多功能的實現,使得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看農家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等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游成為我國各地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在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以及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2006年,國家旅游局將當年的旅游主題確定為“中國鄉村游”,我國鄉村旅游得到了迅猛發展。2014年,鄉村旅游的游客數量達12億人次,占到全部游客數量的30%。2014年鄉村旅游收入3 200億元,帶動了3 300萬農民致富,涌現出以成都為代表的農家樂、以哈尼梯田為代表的觀光農業、以貴州為代表的村寨游、以北京為代表的民俗村等多種鄉村旅游模式,打造了包括中國最美鄉村——婺源在內的眾多國內知名鄉村旅游景點。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2次聚焦“三農”問題,首次提出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并明確提出要“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這無疑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利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2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鄉村旅游已經成為現代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而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各地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片面強調農耕文化在鄉村旅游中的積極作用,而忽略了對農耕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導致鄉村旅游出現了粗放型、無序化、發展水平偏低等突出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1 鄉村旅游中農耕文化的開發不夠深入
從內涵上看,農耕文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物質層、制度層和精神層。農耕文化的物質層主要是指在鄉村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的總和,具體表現為特定的農作物、耕作方式、農業器皿、鄉村建筑、農業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以及田園景觀、農村自然環境和特有的飲食、服飾等。農耕文化的制度層主要是各地鄉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為了保證鄉村事務運行的穩定,有序而約定俗成并世代相承的倫理道德以及禮儀規范,反映了不同地域鄉村的權力制度和禮儀傳統。農耕文化的精神層主要是基于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狀態而形成的一種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主要包括民風民俗、風土人情、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是鄉村意識形態的總和,反映了鄉村居民對待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觀念、態度和想法,如協調和諧的三才觀、變廢為寶的循環觀、趨時避害的農時觀等,是農耕文化的核心。
從各地鄉村旅游開發的成功案例來看,農耕文化物質層開發較為典型的當屬云南哈尼梯田,現作為我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已經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制度層開發方面,隨州積極打造炎帝故里品牌,每年舉行的拜謁炎帝神農大典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謁祖的重要平臺。但總體來看,農耕文化的開發更多地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僅僅停留在農耕文化的物質層面,以觀光休閑主題居多,忽視了農耕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的發掘、開發,使鄉村旅游缺乏文化品位,不能吸引游客長時間的逗留,導致鄉村旅游綜合效益低下。
2.2 鄉村旅游文化特色不夠鮮明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成熟,國人的旅游消費觀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眾多游客已經不再滿足于觀光游覽,而是希望通過旅游獲得精神層面上的滿足。據國家旅游局2012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25.9%的旅游者的旅游第一目的是為了求知求學,而將求知求學做為次要目的的人數占旅游者總數的87.5%[2]。從國內外旅游業發展的實踐來看,只有那些特色鮮明,具有原真性的文化因素才能滿足現代旅游者求新、求異、求美的旅游動機[3]。
目前,我國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基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資,以企業為主體運營的鄉村旅游項目;一種是基于市場需求而由村民自發形成的鄉村旅游項目。前者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過多地重視鄉村人造景觀建設,以經濟利益為中心,忽視對農村生態環境和農耕文化的保護,其經營行為具有明顯的短期性特征,缺乏對鄉土文化的深度開發;后者由于個體經濟實力的局限,難以在區域范圍內對鄉村旅游產品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旅游項目規模較小,產品種類單一,內容較為單調,主要停留在休閑觀光、采摘垂釣等較低層次,鄉土文化氛圍不濃,且開發建設雷同現象比較嚴重,由此導致的惡性競爭損壞了鄉村旅游的品牌和整體形象,嚴重影響到鄉村旅游的發展后勁。
2.3 鄉村旅游中出現農耕文化弱化、異化的傾向
出于旅游市場導向和參與競爭的需求,傳統文化被開發為旅游產品時,就必然帶有為迎合城市游客而使傳統文化發生變異的特點[4]。鄉村旅游的興起源于城市居民遠離都市、回歸自然、緩解精神壓力的訴求,鄉土特色、農耕文化是鄉村旅游區別于其他類型旅游的主要標志,是鄉村旅游產品的生命力和競爭優勢所在。然而,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農村的鄉土元素被現代都市元素取代的情況較為普遍,在建筑裝飾、娛樂項目、住宿條件、接待設施等方面城市化傾向較為明顯,使農家樂儼然成了鄉村酒店的代名詞,不少傳統的優秀農耕文化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另外,從旅游的本質來看,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城鄉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過程。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不斷加速的進程中,農耕文化資源本身已經極為脆弱,其生存與發展的環境日益惡化。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現代都市文明的同時,也使處于弱勢地位的農耕文化受到了強烈的沖擊,鄉村文化傳統和鄉土特色正被城市文明同化、弱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鄉村民風出現了世俗化、浮躁化、功利化的傾向[5],濃厚的商業化氛圍正逐步取代淳樸自然的鄉風民俗。
3 基于農耕文化傳承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策略
3.1 以政府統籌規劃為前提,打造鄉村旅游品牌
鄉村旅游中農耕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效益,還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由此決定了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宏觀指導和政策扶持。國內外旅游業發展的實踐表明,只有充分發揮政府在旅游資源開發中的文化建設職能,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促進旅游經濟與文化建設的共同發展。因此,鄉村旅游中農耕文化資源的開發必須以政府為主導,從區域全局的角度進行統籌規劃。各地農村不同的生產模式和經營方式,決定了各級政府應該因地制宜地發展鄉村旅游,把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以及“一村一品”特色村域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傳承農耕文化納入到鄉村旅游的發展規劃,加大對地域特有的農耕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的精神內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并以政府為主導做好鄉村旅游主題形象的推廣工作。
另外,政府不僅要在稅收、信貸、土地、人員培訓等方面出臺優惠的政策來扶持鄉村旅游的發展,更要在農耕文化資源開發中加強管理,杜絕對農耕文化資源的毀滅性、過度性開發行為,減少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破壞,使鄉村旅游業發展建立在當地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3.2 以社區參與為基礎,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品位
社區參與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它要求旅游規劃、開發和管理過程中,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的意見和需要,并將其當作旅游開發主體和參與主體[6]。鄉村旅游對鄉土民俗文化、鄉土地域特征強烈的依附關系決定了鄉村旅游的發展最終離不開當地村民的積極參與[7]。實踐證明,鄉村旅游依托外來投資發展的“飛地化”經營模式,不僅導致旅游收益大量流出農村,嚴重損害了當地村民的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割裂了農耕文化資源開發與當地村民之間的內在聯系,使鄉村旅游產品缺乏鄉土文化內涵。
鄉村居民是地區農耕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更應該是鄉村旅游中農耕文化的展示者、傳播者與獲益者。文化的成員共有性特征決定了只有基于當地村民共同參與的鄉村旅游產品,才是最能體現地域特色文化的、最具競爭優勢的旅游吸引物。因此,在鄉村旅游發展中,要構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滿足鄉村居民依靠發展旅游產業實現生活水平提升的內在需求,通過宣傳、教育增強鄉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創新中,在旅游產品設計中積極融入地域的特色文化,為旅游者提供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
3.3 以特色農耕文化挖掘為重點,豐富鄉村旅游產品類型
農耕文化由表及里的豐富內涵,決定了鄉村旅游產品既能夠給游客帶來農特產品采摘、鄉間田園參觀等物質文化的體驗性,又能帶來生活哲學、價值理念等非物質文化的感知性,其內容可以有效滲透到鄉村旅游的“吃、住、行、游、購、娛”等6個環節,使鄉土風情貫穿于鄉村旅游活動的全過程。要將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同保護開發傳統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保存和流傳下來的文化特色元素,努力將這些文化元素根植于發展鄉村旅游的每一個環節和過程之中,使游客在享受優美的自然風光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8]。
因此,各地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結合當地的文化資源特色,深度挖掘地方特有的農耕文化傳統,發現傳統優秀文化中的時代內涵與當代價值,并運用現代旅游產品的設計理念,以情境化、娛樂化、體驗化等手法開發設計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提升旅游產品的檔次和文化品位,延長鄉村旅游產業鏈,有效增強鄉村旅游地的獨特吸引力,在拓展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空間的同時,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旅游者的消費需求,使鄉村旅游具有堅實的文化根基和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曹曉慧.新農村建設形勢下鄉村旅游市場開發研究[J].農業經濟,2014(12):51-52.
[2] 王 萌.區域文化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4,29(2):99-101.
[3] 楊時進,沈受君.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6.
[4] 張廣瑞.關于旅游業的2l世紀議程(一)[J].旅游學刊,1998(2):50-54.
[5] 樊忠濤.鄉村旅游的異化與回歸分析[J].南方農業學,2013,44(1):181-184.
[6] 保繼剛,孫九霞.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中西差異[J].地理學報,2006,61(4):401-413.
[7] 胡秋媛,陳煥雄.試論鄉村旅游中文化保護問題——以江西婺源為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4):94-97.
[8] 王小軍,張雙雙.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及發展策略[J].農業經濟,2012(1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