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迅凡
摘要: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能使教學的目標更加明確,學生圍繞著某個主題由淺入深地進行思考、歸納、總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平面設計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運用多種形式、切實解決問題是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問題引導;探究學習;平面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6-0076-03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強調學生自主積極投身其中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利用問題的引導進行探究會使教學的目標更明確,更容易引領學生圍繞某個主題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學習,有利于知識的理解,讓知識更好地轉化為能力。平面設計教學跟其他學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在問題的設計、開展的形式到問題的解決等方面都應有其相應的策略。以下就筆者的教學經驗談談平面設計教學中用問題引導探究的策略。
一、精心設計問題
用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關鍵在于問題設計是否準確、恰當,是否能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因此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問題來源于什么地方,怎樣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二是怎樣把大的問題進行分解。
(一) 問題來源于什么地方
很多有價值的問題是來源于教學的反思總結。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作品中找出不足之處,然后分析歸納出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在經過幾周的海報學習之后,發現不少學生的畫面色彩沒有處理好,于是筆者就把這個作為引導探究方向設計的問題。其二,還可以按照過往的教學經驗,提前預測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并以此為探究的方向。例如,在版式設計學習初始階段,盡管教師提醒過,但不少學生還是會把正文字號設置過大。這就需要引導學生探究,思考文字大小比例的問題。其三,也可讓學生在預習中提出最難理解的問題,由此展開探究學習。其四,在別的班級的教學中出現過的問題也可以拿到這個班上進行探討研究。另外,從社會需求中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探究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作為平面設計師,四色印刷前的設計稿要注意些什么?”等等。
(二) 問題怎樣分解
有了由大問題引出的研究方向,就要懂得怎樣設問,一步步地引領學生深入探究。這需要對研究的主題進行分析,把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通過小問題的逐個擊破,從而解決好最重要的問題。教師可以從分解知識結構的組成,列出與之相關的知識點,把每個知識點與實際的設計應用聯系一起等方面進行系列的設問從而形成了一個問題組,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組進行思維探索。
例如,在以往的企業形象設計的教學中,筆者只是通過一些圖例講解VI設計的概念,通過圖例說明VI的應用設計,然后就轉入到各個部分的設計教學中。這樣脫離了問題思考的教學,導致學生對VI設計的真正意義只是一知半解。為了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企業形象設計的意義及具體應用,筆者組織了一次到宜家家居的調查活動,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調查思考。
筆者把VI設計的相關知識與宜家聯系在一起進行系列的設問。VI設計包括基礎部分和應用部分的設計。基礎部分的核心是標志和輔助形、標準色的設計。因此,這基礎部分的探究問題是:宜家家居的標志是怎么樣的?請從形、色兩方面進行分析?你認為家私類的標志可以通過什么手法進行設計?(也就是說家具行業的標志共性是什么)?具體講講你對這標志的感受,它有什么特點?(即宜家家私標志的個性)?至于VI設計的應用部分,也設計了一系列問題。針對VI應用設計的組成,結合宜家家私提出這樣的問題“宜家家私內有哪些是屬于視覺識別的設計應用,請結合照片歸類說明。”然后對每個類別的設計也提出相關的調查問題。例如,對廣告宣傳類別的問題有:宜家家私內的廣告宣傳有哪些形式,請結合照片歸類說明?宜家內海報分為幾類,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在設計時要注意些什么?結合照片說明。商品價錢牌(包括促銷的商品價錢牌)是怎樣設計的,你認為價錢牌設計要注意些什么?結合照片說明。學生經過仔細尋找、觀察、拍攝,然后再歸類、分析、總結。最后以ppt的形式完成調查報告。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細致觀察,深入思考,同時也讓學生掌握調查學習的方法途徑。這就是運用分解知識點,聯系實際應用設置問題組,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
二、恰當運用多種形式引導探究
精心設計好各個問題后,還可以配合各種不同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可以是課堂上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總結等不同的方式尋找答案,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某個知識點。也可以是課外通過某個項目設計或項目調查進行的探究活動。
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在于創設激疑的教學情境,把知識點的探究過程設置成有層次性的問題組,配合大量的參考圖例指引學生根據問題組進行思維探索。為了提高課堂效率,要讓課堂信息容量和思維容量趨于最大化。
相比之下,課外的探究形式更加多樣。可以是以專題調查分析為主,例如,學習包裝設計的時候進行“怎樣的食品包裝才吸引你?”的市場調查,或者針對個人的VI設計選題內容進行同類型的公司店鋪的視覺識別設計的調查。第一二次調查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設計好一些問題,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調查。學生熟悉這種調查方式后,教師就指導學生設計問題進行調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必須有系統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引導調查,否則調查的內容是空洞的。
調查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樣的,有時候是先個體后小組,每個小組成員先根據問題組各自完成一份調查報告,然后小組成員進行交流、討論,共同完成一份調查的ppt,代表上臺作報告;有時候可以先小組成員共同確定調查的主題和設計好“問題組”,然后分工完成調查活動;有時候可以個人單獨完成。
課外除了通過調查展開探究學習外,還可以通過具體的設計項目展開。例如,在版式設計的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必須課外完成一本不少于16P介紹自己的《個人形象小冊子》設計,并打印成冊,每個完成的階段會布置一些不同的探究問題進行指引,例如,“你的小冊子主題是什么?”“怎樣才能進行人物拍攝?”“怎樣根據主題找素材,圖像素材怎樣才符合印刷要求?”等等。要完成好這個設計項目,學生必須課外根據教師的各個探究問題學習主題構思、文案編寫、攝影拍攝、素材選擇、印刷操作等內容,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為了在課外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形成很好的探究氛圍,教師還可以通過建立微信朋友圈、qq群等建立討論組,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建立一個自由、輕松的溝通平臺。
總之,用問題引導探究的形式是多樣的,這需要教師結合實際靈活運用。
三、切實指導學生解決問題
問題引導探究學習無論以何種形式進行,其最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更好地理解某個知識點,并把知識轉換為能力。平面設計的教學中,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個問題都配合大量的典型圖例或各種嘗試操作,讓學生觀察、對比、總結、體驗。
(一) 配合典型圖例有效地指引學生解決問題
這些圖例可以是以調查的方式讓學生搜集,但更多的是教師對典型圖例的搜集歸類,這樣的圖片會更有針對性和說服力。下面以版式基礎設計的教學為例針對學生前期練習中畫面散亂的問題解決,說明一下圖例運用的幾種方式。
1.正反面的圖例對比,讓學生找出好差的原因。可以找張畫面排版松散和一張版式舒服的學生作業,讓學生對比一下哪張好看,并指出不好那張出現了什么情況。
2.運用同一類型具有突出特點的圖例,讓學生找出這個特點。例如,在學生講不出那張不好看的圖例所存在的問題時,教師可以找幾張畫面散亂、具有典型性的學生作業,讓學生分析這幾張出現了什么共同的問題。
3.運用大量的典型圖例說明一個問題,這問題可以通過圖例很容易得出結論,讓學生思考得出結論的方法。教師讓學生分析那幾張畫面散亂的作業的點線面分布情況、主次處理、疏密關系等,進而列舉出處理畫面散亂的方法。
4.指導學生觀察歸納不同類型的圖例。為了讓學生了解畫面散亂的原因,可以讓學生對一堆圖片進行分類,有畫面層次混亂的、有疏密關系處理不當的、有點線面處理不當的,讓學生進行觀察歸類,從而歸納出畫面散亂的原因。
圖例說明具有直觀性,能很好地通過觀察對比找到問題的答案,各種的方式要靈活運用,關鍵是圖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比較容易讓學生理解。
(二) 教師進行示范講解,幫助學生解決技術難點
例如,在版式設計的標題文字處理方法上,直接在電腦上進行不同效果范例的示范,讓學生掌握技術要領。還有一些不同軟件的運用操作技術難點也需要教師現場示范。例如,photoshop圖像去底操作、路徑怎樣導入illustrator軟件進行操作,等等。教師的示范對解決學生的問題往往是很奏效的。
(三) 重視解決共性問題(全班解決)與個性問題(個別輔導)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出現問題是很正常的,有時候是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出錯,有時候是技術難點的未掌握。問題的出現正好是教學的契機,我們要把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解決重點難點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在眾多的問題當中,有些是屬于共性問題,可以通過全班公開探討去解決。例如海報的色彩處理的教學,可以拿學生的作業進行分析,讓學生去共同探討,得出解決的方案,然后讓學生對色彩出現問題的海報進行修改。
個別學生出現的不具普遍性的個性問題,教師可以采用以合作學習或個別輔導的形式解決。這里的合作學習就是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這特別是在軟件的技術操作上非常有效,既可以讓幫助別人的學生通過講解和操作示范加深印象,又可以讓被教的學生弄懂某個問題。對于設計美感上出現的問題,也同樣適用此方法。讓設計能力強的學生幫忙分析一下能力弱的學生作品,并提出改進的方法,這對雙方都有提高。對于極個別的學生,不是一下子能通過合作學習提高的,這需要教師進行個別性的輔導,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更多的是要在課間和課后,在教師辦公室、或在過道上、或專業場室內進行交談、講解、示范等,隨時通過qq、微信等方式進行溝通。
綜上所述,精心設計問題、運用多種形式、切實解決問題是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任長松.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學建構/現代課程與教學研究新視野文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