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思弘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貿易環境和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經濟也步入發展新階段。特別是自2012年下半年后,中國經濟的增速開始放慢,由過去的高速或超高速進入到中高速發展階段,同時經濟增長的功力也由過去的依靠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轉向創新驅動與效率提升,即所謂經濟發展呈現出新常態。新常態下中國紡織工業進出口正步入一個新的轉折時期,迫切需要正確把握其新的趨勢特點,研究趨向性和苗頭性問題,著力研究應對新的對策舉措。
一、新常態下中國紡織工業進出口新的趨勢性特點
(一) 出口增速呈現趨勢性放緩,出口總量不斷躍上新臺階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紡織工業國際貿易也呈現新的變化,出口增速明顯放緩,2012年至2014年出口增速分別為3.6%、11.2%、4.6%,年均增速6.5%,不僅大幅低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十年年均增速10.1個百分點,也低金融危機爆發前后四年年均增速2.5個百分點,僅高于金融危機爆發的2009年增速,趨勢性放緩特征明顯。但出口總量不斷攀升,2012-2014年出口額分別為2625.6億美元、2920億美元和3069.6億美元,2014年為入世前的2001年的6.7倍,較2010年多949.6億美元,年度增量有擴大之勢,說明紡織工業出口峰值還未到來,增長動力和潛力依然較大。
(二) 進出口順差規模不斷擴大,順差主導地位無可替代
紡織工業進口總體上扮演了配角,不僅規模量小,且增速低于出口。雖然進口增速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較2001-2011年年均進口增速的5.4%高出了0.3個百分點,但仍然低于出口增長0.8個百分點;進出口順差規模持續擴大,分別為2377.6億美元、2645.3億美元、2795.8億美元,為全國進出口貿易順差102.9%、101.8%、73.1%,三年合計占全國貿易順差總額的89.5%。這在我國外向經濟中地位作用突出,是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行業,相當長時期內還沒有其他行業可以替代,成為我國國際貿易平衡和“走出去”戰略實施重要支撐力量。
(三)一般貿易出口比重提升,加工貿易出口份額下降
從貿易方式變化趨勢來看,基本延續入世以來的走勢,一般貿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占主體地位,并穩定提升,貿易結構持續優化,由2011年的75.4%提高到2014年的76.2%。一般貿易中,紡織品上升了0.9個百分點,服裝下降了0.1個百分點;進料和來料加工貿易方式所占比重由16.8%下降至13.4%。紡織品和服裝進料和來料加工均呈現下降態勢,所占比重分別下降了0.8和2.6個百分點;其他貿易方式所占比重變化幅度較大,由7.7%提升到10.4%。紡織品和服裝在其他貿易方式所占比重分別上升了0.5、2.1個百分點,貿易方式呈現多樣化和轉型升級趨勢。
(四)民營企業主體地位上升,三資企業進口作用突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與世界一體化加深,在新常態下民營經濟適應市場經濟機制靈活的優勢更加凸顯,在進出口貿易份額中有大幅提升的態勢,在全國進出口額所占比重由2011年的49.2%提升至2014年的59.3%,特別是在出口中比重已經達到62.4%;三資企業出口比重雖有所下降,由31.8%降至26%,但在進口中所占比重依然高達60.9%;國有企業國際貿易額份額持續下降,由入世前占據大半個江山,至2014年所占比重僅為11.9%,較2011年又下降了3.3個百分點。集體企業所占比重較小,在進出口總額中不到3%。
(五)出口市場更趨多元化,歐美份額下降趨勢難改。金融危機后我國傳統出口市場份額明顯下降,多元化步伐加快,特別是東盟、非洲、拉丁美洲(以墨西哥為代表)等地區份額持續增長,2011年占全部出口額比重分別為7.9%、5.4%、0.8%(墨西哥數據),2014年分別上升至12%、6.6%、1.1%(墨西哥數據)。入世前,日本、香港、韓國占據了半壁江山,2001年分別占25.8%、20%、5%,隨著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多元化戰略全面實施,所占比重持續下降,2014年分別僅占5.4%、8.3%、2.8%,合計僅有1/6。金融危機爆發,改變了我國入世后紡織工業對歐盟、美國出口持續上升勢頭,世界經濟再平衡格局顯露,2011年對歐盟、美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出現了拐點,出口比重由37.1%降至34.8%,其中歐盟、美國分別別下降了2至3個百分點。在諸如低支棉紗和簡單加工的針織服裝產品市場有進一步被東盟等地區替代態勢。
(六)出口產業鏈更趨完整,高級化勢頭增強。門類齊全、產業鏈較為完善,是我國紡織工業出口主要優勢之一,這一優勢在新常態下有進一步強化的勢頭。一般貿易比重進一步提升,進料和來料加工比重持續下降,其中紡織品進料和來料加工進口額由130.1億美元降至108.2億美元,下降16.8%,而上游產業與服裝、家用等終端紡織品出口配套能力進一步增強。出口產品高級化的勢頭增強,在海關統計的50至63章大類紡織工業產品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無紡布、針織布、梭織服裝、化纖長絲織品保持了較快增長,2014年分別較2011年增長33%、32.2%、29.2%、22.2%,而低端產品出口有明顯下降。
二、新常態下我國紡織工業出口存在的趨向性矛盾和問題
我國紡織工業具有產業規模和供應鏈配套能力較強等優勢,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跨入新階段,步入新常態,結構性矛盾與周期性調整交織,趨向性問題和矛盾顯露,對紡織品服裝的出口構成了較為嚴重的制約,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成本比較優勢弱化。2011年以來,我國勞動工資水平快速上漲,經簡單加權平均總體工資水平上漲了50%左右。工資較高地區如深圳市2015年月度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為2030元、16.5元,分別較2011年上漲了53%、41%,上海為1820元、17元,分別上漲42%、54%;工資水平較低的地區如貴陽為1250元、8元,分別較2011年上漲50%、62%,銀川為1300元、12.5元,分別上漲80%、60%以上,越是原來工資起點較低地區近幾年來補漲幅度越大。工資快速上漲,對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工業帶來了巨大沖擊,嚴重削弱了成本比較優勢。當前中國制造業平均工資超過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和南亞國家,最高已超過6倍多。與發達國家比較來看,我國也僅在勞動力成本上較低,如物流、電力、天然氣、石油等成本明顯高于美國,養老等費率也處于世界前列。在成本比較優勢弱化,而新的綜合競爭優勢又未能全面形成、接續轉換能力不夠的背景下,有紡織品出口失速、丟失國際份額苗頭或問題。
其二,出口產品附加值低。我國紡織工業出口總體上還是以量取勝,產業處于價值鏈低端,出口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2015年一季度紗線、面料、服裝、無紡布四大類品種出口單價都比進口價低,分別低3.6%、35.1%、54.6%、43.3%,我國只有紗線部分領域在國際市場上還有一定價格競爭優勢,棉紗線、絲線、毛紗線等品種出口價格明顯高于進口單價,但化纖紗線出口單價也僅為進口價的一半。而且,紗線、面料、服裝、無紡布四大類出口品種中,紗線、面料、服裝出口價格呈現下降趨勢,2015年一季度較2011年末分別下降26%、3.4%、2.1%,只有無紡布上升12.8%。還沒有走出過去以低價博量的出口模式,技術進步和創新嚴重滯后。
其三,服裝出口低于進口增幅。從我國紡織工業兩大進出口品種來來看,紡織品出口增速雖然放緩,但仍然高于進口增增速,而服裝出口增速則大幅低進口增速,2014年較2011年服裝進口和出口額分別增加72.8%和22.6%,特別是從日本、東盟、澳大利亞進口額分別增長350%、134%、148%。服裝進口量雖然小但增長快,2014年進口5.6億件,為2011年2倍多。
其四,企業和品牌競爭實力不強。我國紡織工業出口絕大多數依賴于訂單、定牌生產,自主開發品牌意識不強,缺少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2012年我國出口百強企業合計出口370億美元,占全國紡織工業出口額15%,出口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僅有上海紡織集團、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江蘇國泰國際集團、東方國際集團4戶,其出口額僅占全國紡織工業出口的3.6%,集中度極低。而全球最大兩家的運動服飾及器材生產商耐克和阿迪達斯,當前年銷售收入分別在250億美元、200億美元左右。國內企業無論在規模實力和經營管理理念與大型跨國和世界知名品牌都有著巨大差距,急需要培育一批大型跨國(集團)公司,引領紡織產業和產品轉型升級。
三、應對新常態提升我國紡織工業國際競爭力對策建議
第一,打破傳統產業發展思維定勢,提升紡織產業國際戰略定位。要按照建設紡織強國戰略定位來重塑形象和發展理念,加快從勞動成本比較優勢轉向綜合競爭優勢轉變,從中國制造、中國產品向中國創造、中國品牌轉變。產業自身定位也要從習慣性對紡織工業當作傳統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定位中跳出來,從消費、文化、技術等角度來審視產業發展,引導服裝、家紡行業向時尚產業、創意產業定位轉變,紡織品的用料等也要向新材料產業定位轉變。唯其如此,才能更好拉高企業定位,重塑企業形象,轉變社會對紡織服裝的認知,拓展產業提供發展機會和成長空間,更好發揮職工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打造綠色、健康、新型的消費產業,才能擔當起世界紡織工業引領者的角色。
第二,改變紡織業發展方式,重塑國際競爭新優勢。成本上升過快與體制機制改革滯后,是制約我國紡織工業國際競爭力弱化關鍵所在。唯有通過改革,解決物流成本費用過高的問題,加快棉花等原材料國際接軌步伐,理順電力等要素價格體系與市場接軌步伐,加大諸如棉花增值高征低扣、社保費用偏高等方面改革力度,全面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增強企業盈利能力水平,才會延長我國紡織工業成本比較優勢機遇期,為企業轉型升級贏得時間和空間。同時,要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未來紡織服裝業的發展重點不在于繼續擴大生產規模,而在于對現有產業加工能力的提升改造,通過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來獲得效益、贏得競爭優勢;要加快技術創新,加快推進紡織工業的精深加工、低污染、低消耗、生態化、循環利用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在競爭國飛速發展以的情況下,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必須在高端領域保持甚至力求拉開與競爭國的優勢差距,按照產業集聚、集群、集約模式,走資源節約型、質量效益型、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發展路子。提升技術等全要素水平,塑造綜合競爭新優勢。
第三,堅持產能轉移與資本輸出并重,提高在紡織工業國際分工中地位。我國紡織工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已經初具向外轉移生產能力和資本輸出實力。當前尤其要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和深化開放戰略機遇,加快外向發展步伐,對于那些已無成本的低端紡織服務產業,鼓勵引導國內企業將初加工和粗加工能力向東南亞、非洲等成本更低國家和地區轉移,與國內高端部分形成合理分工,增加國際競爭力。同時,積極向發達國家和地區投資,通過合資合作、并購重組等方式,提高紡織工業的技術和經營水平,直接進入消費地區和掌握銷售渠道,增強掌控國際市場能力。還要大力實施更加主動對外開放戰略,以創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的提高為著眼點,以提升紡織服裝質量效益為中心,堅持進出口并重,提高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水平和效益。
第四,實施紡織工業品牌經營戰略,提升國際市場的品牌競爭力。加強紡織品服裝自主品牌建設的力度,提高對紡織品服裝終端市場的控制力,改善我國紡織工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配,推進產業各種生產要素優化整合,推動企業并購、重組、聯合,促進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紡織跨國(集團)公司和國際著名品牌。為此,必須加強紡織新材料及先進加工技術應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紡織工藝技術,大力發展生態紡織品和節能環保加工技術,推動紡織工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產品創新型轉變;同時,要注意運用大數和云計算等新型業態、電子商務等新型經營方式,塑造后發優勢,建立快速、精準市場反應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要進一步創新品牌營銷方式等途徑,不斷提升品牌形象和價值,加強工貿結合,整合國際國內資源,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收購海外品牌和渠道,由賣“中國產品”向銷“中國品牌”轉變,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