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改良剖宮產術臨床應用效果分析
陳萍
目的 探討改良剖宮產術的臨床運用價值。方法 將146例剖宮產孕婦隨機均分為改良組和對照組(n=73),改良組給予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對照組應用傳統剖宮產術,對2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改良組在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并發癥、切口外觀及術后恢復時間上都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良剖宮產術具有手術損傷小、切口美觀、術后并發癥少和恢復快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剖宮產;改良;傳統
剖宮產術是一種解決難產和某些產科并發癥、挽救孕產婦和圍生兒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改良剖宮產術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1],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剖宮產術式之一,因其具有手術損傷小、出血少、切口美觀和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已被廣大孕產婦和醫務人員所接受。現以本院收治的73例行改良剖宮產術的孕婦為例,探討改良剖宮產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2年4月~2014年12月期間本院共收治符合剖宮產手術指征的孕產婦146例,年齡20~34歲,平均(24.0±1.6)歲,將146例孕產婦隨機分為改良組和對照組(n=73)。改良組為采用改良新式剖宮產術的產婦,孕周37~40周,平均(38.86±1.35)周,初產婦68例,經產婦5例,體質量(62.56±4.69)kg。對照組為采用傳統剖宮產術的產婦,孕周37~41周,平均(38.57±1.42)周,初產婦70例,經產婦3例,體質量(63.12±3.85)kg。對比2組產婦的子宮切口愈合、腹腔粘連、腹壁粘連以及開腹時間、胎兒娩出時間、手術時間等情況[2]。146例產婦除了使用的手術方法不同以外并無其他腹腔手術操作史。2組產婦在年齡、孕周、體質量、合并癥等方面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改良剖宮產術:切口取兩髂前上棘連線下約2~3cm(即Joel-Cohen切口),取橫直切口,長度約12~14cm(具體依胎兒大小),在切口正中處切開皮下脂肪2~3cm,術者及助手用食指及中指均勻向兩側用力撕開皮下脂肪,橫向切開腹直肌前鞘約2cm,繼向兩側鈍性分離至皮膚切口等長處,沿中線向兩側分離腹直肌暴露腹膜,取子宮下段上1/3處,橫向切開膀胱子宮腹膜反折2cm,向兩側圓韌帶方向鈍性撕開腹膜入腹,選擇子宮下段肌層切一小口,向兩側撕開肌層約10cm進入子宮腔,常規娩出胎兒,吸凈宮腔內殘余羊水,鉗夾子宮兩側血竇,子宮肌層注射縮宮素20u,按摩子宮,牽拉臍帶,不徒手剝離胎盤,促其自然剝離,用紗布拭凈宮內血液,在腹內用1號可吸收線鎖扣縫合子宮切口,如兩端有出血情況時單獨縫合止血,順式檢查產婦兩側婦件,對合壁腹膜,不予縫合,腹直肌處間斷縫合2針,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筋膜,用4號可吸收線褥式縫合皮內和皮膚3針,Allis鉗鉗夾2~3min,最后覆蓋無菌敷料,手術結束。術后常規留置導尿12~24h,預防性靜脈注射抗生素2d,不用腹帶,不拆線。
傳統剖宮產術:采用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下腹正中縱切口,常規切開腹壁和子宮各層,娩出胎兒,術后單層縫合子宮肌層,縫合膀胱子宮反折腹膜、縫合筋膜以及皮下和皮膚各層。
1.3 觀察指標 對比2組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疼痛情況、術后排氣時間、術后并發癥、新生兒Apgar評分、住院時間等指標,術后常規進行隨訪。
1.4 統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采用SPSS13.0軟件,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改良組在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疼痛、排氣時間、術后并發癥、Apgar評分及住院時間等指標與對照組比較,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x±s)
剖宮產術如今已廣泛運用于產科,是臨床解決高危妊娠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本院采用改良剖宮產術式,不僅保留了新式剖宮產術[3]的優點,又對其做了進一步的改進,與傳統剖宮產術比較其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Joel-Cohen切口選擇在Pfannenstial切口上方2~3cm,該處脂肪最薄,取橫切口與皮膚皺壁處的紋理易對合,術后瘢痕少,不影響腹壁美觀,而且該處血管少,鈍性分離皮下脂肪又盡量保留了脂肪層血管的完整性,手術時出血量減少,有利于術后傷口的恢復,易被年輕女性所接受。
(2)皮下脂肪、筋膜均采用撕拉法,撕拉法有利于充分暴露切口,使腹直肌與前鞘切口上緣及下緣的肌腱在直視下容易分離,從而使兩側腹直肌比較容易撕拉開而不致斷裂[4]。
(3)選擇子宮下段高位切口,可避免胎頭高浮造成的娩出困難,子宮切口距離子宮體3~4cm處肌纖維韌性好,收縮能力較強,可以迅速關閉血竇,減少出血量,并可以減少因切口延伸而導致的子宮動靜脈的損傷以及膀胱和輸尿管的損傷,另外,由于該處子宮肌層上下厚度均勻,縫合后解剖對位好,利于恢復。
(4)血管鉗鉗夾子宮斷端,既有利于止血,又能避免由于擠壓造成羊水回流而引起的羊水栓塞。
(5)對子宮斷端進行縫合時,無需將子宮提出腹腔外,進一步減少了腸粘連的發生概率,有利于子宮的恢復。
(6)采用一次連續鎖扣縫合子宮切口,可保證切口的血運良好,減少了過多的縫線造成的對組織的不良刺激,既縮短了手術時間,又提高了愈合率。
(7)腹膜不予縫合,4號可吸收線褥式縫合皮內和皮膚3針,既減少了縫線的刺激和過多縫線造成的吸收不良、牽線反應,又利于刀口滲出液的引流。過去認為常規縫合壁層腹膜及臟層腹膜,可減少術后腹膜粘連,但動物實驗表明,腹膜縫合可造成腹膜局部的缺血、壞死、炎性反應和異物反應,易造成粘連[5]。
(8)改良剖宮產術由于操作簡便,大大節約了手術時間,降低了手術對腸管的刺激,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快,加快了產婦的恢復速度和早期泌乳,促進母乳喂養。
綜上所述,本院產科采用改良剖宮產手術,該術式順應產科解剖學特點,且操作簡便,安全性高,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損傷小、恢復快,既縮短了產婦的住院時間,又減少了切口瘢痕和硬結的形成,愈合更美觀。與傳統剖宮產術式相比,改良剖宮產術優勢更為明顯,臨床值得推介,但本研究認為,近年來,剖宮產率的迅速上升,雖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母嬰的預后,但畢竟是一種非生理性的分娩方式,其危害不言而喻。據報道,剖宮產的增多可使新生兒肺部并發癥高于陰道分娩兒;產婦易誘發子宮內膜異位癥、損傷感染、再次妊娠子宮破裂等并發癥[6]。剖宮產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母兒因素、胎兒因素、母親因素等剖宮產指征外,社會因素正成為剖宮產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因素[7]。所以,要控制剖宮產率,這就要求產科醫生在臨床工作時必需具備高度的醫療責任心和足夠的專業技術水平,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熟練手術操作,對于能夠陰道順產的產婦應盡量施行陰道分娩,最大程度地減少因手術給產婦所帶來的不適和不良反應,降低剖宮產率,提高分娩的安全性和促進產后康復,提高產科醫療質量[8]。
[1] 孫紅霞,張文淼.三種不同剖宮產術式腹腔粘連形成的比較與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4(18):2869-2871.
[2] 劉云珍.新式剖宮產術與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對再次剖宮產影響比較[J].當代醫學,2015,21(13):38-39.
[3] 馬彥彥.新式剖宮產術[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48-55.
[4] 董健紅.撕拉法開腹改良式剖宮產術臨床效果觀察[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9,6(4):39-40.
[5] 陳春林,宋小磊.在體女性盆腔動脈血管網數字化三維模型構建方法及意義[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1,27(4):276-279.
[6] 張錦陽.影響剖宮產率與剖宮產指征的因素分析[J].河北醫學,2012,18(11):1603-1605.
[7] 刁玉華.目前剖宮產率高的主要原因與應對措施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16):2108-2109.
[8] 于廣山,李澤世.改良式新式剖宮產150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6):1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2.029
江西 330322 江西省永修縣恒豐中心衛生院 (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