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芳
顱內腦膜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的措施分析
林桂芳
目的 探討顱內腦膜瘤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措施。方法 選取行手術治療的顱內腦膜瘤患者56例,按照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整個圍手術期均給予全面的護理,對比分析2組的護理效果,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手術成功率(96.4%)顯著高于對照組(7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效果(92.9%)明顯優于對照組(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71,P<0.05)。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顱內腦膜瘤患者圍手術期給予全程綜合護理,能夠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顱內;腦膜瘤;圍手術期;護理措施
顱內腦膜瘤是神經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發病率高,隨著病情的發展會給患者的神經系統功能造成極大的危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1]。臨床上常采用手術治療該疾病,在整個圍手術期給予相應的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手術成功率,保證治療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選取本院顱內腦膜瘤患者28例圍手術期給予全程綜合護理,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宜春市人民醫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行手術治療的顱內腦膜瘤患者5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視力減退、肢體運動障礙等;沒有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無精神性疾病的患者。按照數字表法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8例。對照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11~65歲,平均年齡(43.61±9.14)歲,其中發病部位在鞍結節4例,大腦凸面7例,蝶骨嵴4例,小腦橋腦角2例,額部10例,顳部1例;觀察組,男17例,女11例,年齡12~67歲,平均年齡(45.61±9.14)歲,其中發病部位在鞍結節5例,大腦凸面8例,蝶骨嵴3例,小腦橋腦角1例,額部9例,顳部2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發病部位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具體包括術中、術后生命體征監測、藥物護理等。觀察組在整個圍手術期均給予全面的護理:(1)術前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術前24h,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常規檢查,以避免術中因患者身體原因而導致手術中斷。同時手術前護理人員還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為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耐心的對患者進行有關顱內腦膜瘤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該疾病的認識,以積極配合手術治療;要運用溫和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耐心的回答患者的疑問,從而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的心理,幫助患者樹立對抗疾病的信心。另外,可為患者提供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同時還應耐心的向患者講解術中注意事項,盡可能提高患者的信心及勇氣。(2)術中護理。護理人員應提前做好手術室準備,同時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嚴格按照相關操作規范協助麻醉師為患者實施麻醉處理,另外,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還應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對于意識清醒的患者應盡量分散其注意力,以減輕手術給患者造成的不適感及緊張感。此外,護理人員還應認真廣場患者麻醉情況及生命體征,若有異常現象發生應及時進行處理。(3)術后做好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頭部切口及引流管護理:術后要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注意觀察是否出現腦出血、腦水腫;要嚴密觀察患者頭部切口敷料情況,注意是否有腦脊液漏。
1.3 觀察指標和護理效果評價標準 (1)觀察指標: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肢體活動能力、手術成功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2)護理效果評價標準: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全部消失,肢體活動較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沒有太多改變。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 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使用SPSS17.0軟件對所收集的相關數據資料加以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手術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28例患者手術成功率為96.4%(27例),對照組28例患者手術成功率為78.6%(22例),觀察組手術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71,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
2.3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術后,觀察組患者無1例發生并發癥,對照組中有1例發生腦膜炎,2例發生后組腦神經損傷,1例發生腦干損傷,并發癥發生率為14.3%。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顱內腦膜瘤屬于顱內腫瘤的一種,是起源于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發病率占顱內腫瘤的19.2%,且女性發病率要遠高于男性[2]。50%的腦膜瘤位于矢狀竇旁,另外在大腦凸面、大腦鐮旁者也多見[3]。顱內腦膜瘤的發病原因和患者體內的內環境改變以及基因變異等有關,此外,還和顱腦外傷、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雙側聽神經瘤等因素有關[4]。
顱內腦膜瘤發病率高,但病情發展緩慢,病程比較長。隨著腫瘤的生長,患者會出現頭痛、癲癇、視力模糊、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質量。臨床上常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治療顱內腦膜瘤,在整個圍手術期需要給予相應的護理,才能保證手術治療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通過術前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對顱內腦膜瘤相關知識的認識,從而使患者積極配合手術治療;通過有效的心理護理,能夠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的心理,幫助患者樹立對抗疾病的信心。通過做好術中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能夠保證手術的成功率及手術治療效果;通過做好術后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頭部切口及引流管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護理效果[5-8]。
通過本文的研究,觀察組患者手術成功率為96.4%(27/28),對照組患者手術成功率為78.6%(22/28)。觀察組手術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效果明顯(92.9%)優于對照組(7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971,P<0.0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顱內腦膜瘤患者圍手術期給予全程綜合護理,能夠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楊玲,陳仙,許艷.中央溝區巨大腦膜瘤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2,9(5):636-637.
[2] 周延英,周延美.腦膜瘤圍手術期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科學,2013,3(3):138-139.
[3] 龔進紅,吳國燕,楊艷琴.顱內腦膜瘤122例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1(23):2231-2232.
[4] 李佩萱,解慧玲,馬憲新.顱內腦膜瘤圍手術期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9):1211-1212.
[5] 禹智波,張云泉,李錦青,等.表觀擴散系數在判斷顱內腦膜瘤致密程度的作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5,24(3):300-303.
[6] 禹智波,張云泉,李錦青,等.高b值擴散加權成像在顱內腦膜瘤診斷中的價值[J].西南國防醫藥,2015,25(4):352-355.
[7] 陳軍.146例顱內腦膜瘤的MRI與CT影像學特征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0):2257-2257.
[8] 劉嘉.4565例良性顱內腦膜瘤放射外科治療后的長期療效研究[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2,4(4):23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2.053
江西 336000 宜春市人民醫院 (林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