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林
鼻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療效分析
陳長林
目的 觀察鼻內窺鏡在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以60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n=30)。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方式治療,研究組則使用鼻內窺鏡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就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施以比較。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采用鼻內窺鏡治療較傳統術式效果更為確切,且術后并發癥較少,臨床推廣及應用價值較高。
鼻內窺鏡;慢性鼻竇炎;鼻息肉
在耳鼻喉科醫學領域,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較為常見,且據臨床統計結果顯示,本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通常會出現鼻塞、流涕、頭痛頭暈、嗅覺障礙及鼻出血等臨床表現,且病情反復,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藥物治療在本病中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本病,但這種疾病往往會存在頑固病灶,導致傳統手術清除病灶難度較大,且術后復發率較高。隨著鼻內窺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其在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中的價值較傳統術式優勢明顯,不僅能摘除鼻腔息肉,還能有效保留鼻竇鼻腔的正常解剖關系,保護鼻腔的生理功能[2]。本次研究旨在觀察采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效果,并將其與常規手術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調查對象均為2014年6月~2015年6月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人民醫院確診并收治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共60例。病例均符合《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及分期》的相關診斷標準[3],臨床表現不同程度的鼻阻、頭痛、流涕及頭昏等,癥狀反復持續出現1個月以上或每年發作3次以上即可診斷;前鼻鏡檢查可見患者中下鼻甲肥厚、紅腫、膿涕,副鼻竇CT檢查則可見鼻竇密度增高現象;排除鼻腔解剖學結構異常者、鼻腔鼻竇腫瘤者、全身免疫狀態低下者及其他可能會影響手術效果的疾病。按入院順序將患者編號,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以1∶1的比例隨機分為2組(n=30)。對照組有男18例,女12例,年齡19~54歲,平均年齡(36.4±4.1)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2±2.1)年;按照臨床分型[2]劃分,其中Ⅰ型15例,Ⅱ型10例,Ⅲ型5例;研究組有男19例,女11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6.6±4.2)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1±2.2)年;按照臨床分型劃分,其中Ⅰ型14例,Ⅱ型9例,Ⅲ型7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臨床分型等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均行常規術前檢查,包括:血、尿、便常規,凝血功能檢查,心電圖檢查及胸片檢查等,同時行CT檢查確定鼻息肉的病發部位、大小、鼻竇炎的程度及有無骨質破壞等情況。
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方式治療,首先將中鼻甲的后半部切除,使蝶竇口能充分顯露,然后將蝶竇前壁切除以開放蝶竇,進而依次開放后組篩竇與前組篩竇,最后將額竇口開放并切除鼻囟門并擴大上頜竇口。術畢使用碘伏紗條填塞上頜竇腔,鼻腔內則填塞凡士林紗條。研究組則采用鼻內窺鏡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術前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患者取仰臥位行鼻腔表面麻醉,首先使用常規鼻鏡作為引導將較大塊的鼻息肉摘除,然后置入內窺鏡將殘留的鼻息肉清除;然后在內窺鏡的輔助下,將竇腔內的膿性物質吸出,并將鼻息肉及肥厚的黏膜組織清理干凈,最后行竇腔沖洗。板向外壓鼻甲與篩竇,使得鼻腔縮小、嗅溝開放,最后在竇腔內填塞碘伏紗條,在鼻腔內填塞凡士林紗條。
術后約2天可將紗條去除,并常規使用抗生素進行消炎處理。術腔應每天沖洗,將瘀血、干痂都清除干凈,術后1周左右灌洗鼻腔并定期復查。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鼻腔粘連、眶周瘀血、鼻中隔穿孔、鼻腔流血。
1.4 療效評價標準[4]參照臨床研究相關標準擬定:治愈:臨床癥狀及各項體征均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息肉消失、鼻粘膜正常且術腔上皮化;有效:臨床癥狀及各項體征均顯著改善,息肉明顯減小、鼻粘膜未完全恢復且術腔上皮化差;無效:臨床癥狀及各項體征均未見明顯改善,息肉復發、鼻粘膜恢復差且術腔上皮化較差??傆行橹斡c顯效之和。
1.5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獲取的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并通過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6.6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較為常見,系由鼻腔與鼻竇黏膜長期炎癥導致囊性病變或者粘膜上皮水腫肥厚、息肉增大阻塞鼻竇口以及鼻腔內部的粘膜組織增生,進而使得鼻腔內出現炎癥而誘發[5]。本病的臨床癥狀以鼻阻、流涕、頭痛頭暈等為主,且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治療本病的原則在于開放鼻竇及切除鼻息肉,但藥物的局限性,其僅僅能緩解患者癥狀并不能根治,使得本病多采取外科手術治療。
傳統手術受鼻腔復雜解剖結構的限制,需要臨床醫師十分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扎實的解剖學知識,術后普遍反應并發癥機會大、復發率較高,且過程較為痛苦[6]。隨著內窺鏡技術在臨床的推廣與應用,其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開辟的新的路徑。早期鼻內窺鏡手術是一種高端技術,僅在國內大醫院有所開展,而近年來國內鼻內鏡技術的推廣已取得初步的成果,有條件的醫院均已開展鼻內窺鏡微創手術。
具體來說內窺鏡手術有以下幾個優點:(1)能有效彌補傳統手術視野局限的不足,術野清晰,能對鼻竇內及其周圍病變組織有效探查,提高了手術的精準度;(2)內窺鏡體積小,在手術過程中不會對鼻粘膜及其它部位造成損傷,進而有效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機率,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3)采用鼻腔重建、鼻竇通氣與引流的方式,能有效促進病變黏膜生理功能的恢復;(4)病灶去除較為徹底,且能繼行功能性鼻內篩竇開放術以及上領竇自然開口擴大術,這樣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復發[7-8]。
本次研究通過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提示鼻內窺鏡手術治療相比傳統手術具備較大優勢,不僅治療效果確切,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術后恢復較快。
綜上所述,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采用鼻內窺鏡治療較傳統術式效果更為確切,且術后并發癥較少,臨床推廣及應用價值較高。
[1] 李進.鼻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1):22-23.
[2] 伍克平.鼻內鏡下行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100例療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4):28-29.
[3] 巴圖朝魯.鼻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100例[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2):173-174.
[4] 陳紫暉.鼻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58例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4):69-70.
[5] 王淑芹.鼻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146例臨床探討[J].吉林醫學,2014,35(15):3341.
[6] 向付國,范森.鼻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136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6):198-199.
[7] 王靜萍.鼻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76例臨床療效分析[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2,26(4):278-280.
[8] 周海波,王燕娟.鼻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93例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1,32(22):465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1.007
江蘇 211700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人民醫院耳鼻喉科 (陳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