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華 劉富順
(浙江警察學院警察體育部 浙江杭州 310053)
大學生終身體育價值觀及運動技能訓練現狀與分析研究①
——以浙江省高校為例
黃振華 劉富順
(浙江警察學院警察體育部 浙江杭州 310053)
該文以浙江省15所高等院校的750名在校大學生作為調研對象,進行網絡問卷和紙質問卷的調研,從統計結果來看,浙江省內高校大學生對終身體育觀的理解不夠全面,尤其是有超過1/3的學生難以掌握至少1項的體育技能,超過1/3的學生對自身健康滿意度和體育鍛煉對自身發展的作用認識不利于終身體育觀的形成,但對體育鍛煉的價值大多持肯定態度,認為技能的掌握程度對于體育鍛煉的參與動機影響較大,能夠認識到不同體育鍛煉項目對機體產生的效果有差異,在校大學生對于經常參加和擅長的體育運動項目呈現性別和專業、選修課等的差異。
終身體育觀 作用價值 運動技能 參與動機
終身體育是指貫穿一個人終生進行體育活動和接收體育教育的過程,包括學校、家庭、社區和工作場所的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如健身運動、競技比賽、體育游戲和余暇運動等。當前我們要改變對傳統體育觀的認識態度,使傳統認識上的“小體育觀”向現代社會認識上的“大體育觀”的轉變,使機械似的運動技能的掌握與健身的價值取向向人類健康文明的道路上發展,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終身進行體育活動的價值觀。高校是樹立大學生終身體育觀,培養終身體育習慣的重要場所,但傳統的高校教育雖然注重了學生的健身教育,卻忽視了個體運動技能的掌握和體育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缺乏,自我鍛煉能力較差,絕大多數學生處于被動的機械體育鍛煉習慣,而不能自覺、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1.1 研究對象
該文選擇了浙江大學、浙江師范大學、嘉興學院、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在內的15所普通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的750名在校大學生作為調研對象。

表1 浙江省高校大學生終身體育觀的特征及構成因子調研結果統計表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對問卷運用特爾斐專家調查法進行問卷效度和信度的檢驗,然后將問卷以“問卷星”網絡調查問卷和紙質調查問卷的形式,通過教師隨機抽取在校大學生進行網絡問卷和紙質調查問卷的調查。回收總調查問卷756份,有效問卷750份。

表2 浙江省高校大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形成的認識調研結果統計表(n=750)

表3 浙江省高校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作用與價值觀調查結果統計表(n=750)

表4 浙江省高校大學生技能掌握與參與項目對終身體育觀養成的調查結果統計表(n=7 50)
1.2.2 數理統計法
對所有調查結果運用Excel和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理統計分析。
2.1 浙江省高校大學生終身體育觀的特征及構成因子分析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結合當前國內外研究者對體育價值觀的研究探討,針對浙江地區的特殊位置及經濟的高速發展,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也與其他省份有所不同,筆者圍繞地域文化、社會取向、自身發展等幾個方面對大學生體育觀的導向進行探討分析。從上表可以看出,休閑娛樂和強身健體以其高認同率、高得分、因子動蕩穩定性和構成因子一貫性穩居體育價值觀的首位,在價值平臺上成為核心和龍頭,說明了體育價值觀的最基本的價值功能屬性應歸屬于此,正逐漸被大學生認同和接受。其原因可能是:浙江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也促使大學生對人生的價值取向有所轉變,群體中獨生子女所占比例的增加也勢必對價值觀的取向有所影響,最重要的一點在學校學習任務重、壓力大、身心疲倦的情形下進行體育鍛煉所獲得的成功體驗和身心愉悅思想的積淀對大學生體驗價值觀的影響也可見一斑。
2.2 浙江省高校大學生終身體育觀的理解對其形成的影響分析
從調研的結果來看有65.6%的學生能夠了解終身體育觀,知道或清楚終身體育的內涵及形成因子,72.93%的被調研大學生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滿意,有64.53%的學生能至少掌握一門專項體育運動技能,有61.47%的大學生認為體育鍛煉對自身發展有重要的作用。雖然從數據對比上,能感受到大多數學生都能對終身體育或自身體育鍛煉情況持肯定態度,但也反應出省內高校大學生對終身體育和體育鍛煉對自身發展作用的理解并不全面,對于運動技能的掌握程度不高,尤其是距離《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基本要求相差甚遠。大學生是民族旺盛生命力所持續的生力軍,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社會及國際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雖然被調研的大學生都經過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的運動技能學習和體驗,仍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對終身體育的內涵未能形成良好的概念,更不用說終身體育觀的形成了。
2.2.1 浙江省高校大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影響終身體育觀形成的原因分析
調研結果顯示,運動技能的掌握對于高校大學生終身體育觀的養成有較大的影響。從調研的結果來看,高校大學生對于運動技能的掌握并不樂觀,有超過35%的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至少一項運動技能,這與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的課程標準是不相吻合的。因此,當前高校體育教學需要變革,應當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考慮和設計運動技能教學,并從教與學的視角認真研究、組織教材教法,讓受過正常體育教育的學生無論其天分如何,都有著參與體育活動、發展適合自己年齡特征的適當技能的機會,促進其身心的健康健全發展。
2.2.2 浙江省大學生對自我健康滿意度及健身作用分析其終身體育觀形成的影響
調查顯示,有近30%的學生對自身健康狀況不滿意,多數學生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或者心理壓力較大,尤其是遇到天氣、環境,或者社會某些因素的變化,身體常感覺不適,出現部分類似疾病狀態。這一結果也提示學校應加大學校體育硬件及軟件資金的投入,浙江警察學院最近警訓綜合樓的成功投入使用、心理訓練設施及攀巖基礎設施的高效率使用,利用師資優勢積極開展女子防身術共享課,都充分提升了學生的體育鍛煉的軟硬件條件,為提高在校大學生健康滿意度作出積極的貢獻。此外,對體育鍛煉對身體是否有益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96.88%的學生認為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很有益,這說明體育鍛煉在絕大多數同學心目中是比較認可的。
2.3 浙江省高校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作用與價值觀認識對其形成的影響分析
從表3數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高校大學生對終身體育鍛煉的作用價值認識較為豐富,認為進行終身體育鍛煉是促進健康的第一需要、是豐富余暇時間、緩解生活、學習和工作壓力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交流,加強社交的需要,是有效的消遣娛樂和塑造形體的手段,占近94%的學生認為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能更好的促進工作和學習。體育作為身體鍛煉的一種主要手段,不僅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各器官系統的機能,還能促進智力的開發,同時還是塑造優美形體的主要手段,是娛樂和社交的有效途徑。因此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鍛煉可有效地促進工作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2.4 浙江省高校大學生技能掌握與參與項目對終身體育觀養成的影響
2.4.1 浙江省高校大學生對運動技能影響體育鍛煉參與動機的影響調查結果與分析
在針對體育項目鍛煉技能不理想對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的影響程度的調研時發現,認為高校大學生技能掌握不理想對體育鍛煉有較大的影響,其所占比例近72%,對于認為不同項目運動對人體有不同效果的大學生占總調研人數的76%。因此,高校大學生對運動技能影響終身體育觀的形成、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影響較大,一方面認為運動技能掌握不熟練或不能掌握運動技能難以形成良好的運動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運動技能的缺乏會使同伴或者其他參與者排斥自己。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運動技能水平與體育認知有密切關系,在體育情感認識和體育時空認識方面有較大差異,運動技能掌握較好的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動機優良,而運動技能水平較低的學生往往在體育活動中有比較消極的情緒體驗,由于缺乏運動技能,參加體育鍛煉時可供選擇的項目較少。另一方面,運動技能水平的高低與體育情感有一定關系,很顯然,運動技術水平較高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較高,且參與體育鍛煉后感覺良好,而運動技能水平不高的學生對體育鍛煉缺乏必要的興趣,因此,運動技能水平對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體育體驗具有非常明顯的影響和作用。
2.4.2 浙江省高校大學生對不同運動項目體育鍛煉效果的認識調查結果與分析
在針對不同運動項目的體育鍛煉效果的影響的調研結果顯示,認為不同項目鍛煉效果不同的選項學生占76%,說明近2/3的學生認可不同項目體育鍛煉,其效果有所差異。這與不同項目的體育鍛煉的功能和參與鍛煉的不同部位和運動項目的特征有密切的關系。因為不同的運動項目發展的身體機能狀況,提高機體各系統的功能有不同之處,如體能類項群項目對于提高大學生心肺功能有顯著效果,還可改善人體肌體成分,大大增加了肌體成分中去脂體重的比重,對預防一些疾病的發生和增進人體健康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而競速類爆發力項目對于大學生爆發力提高有效[8]。
2.4.3 浙江省高校大學生經常參加和擅長的體育運動項目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對經常參加的運動項目的調研結果來看,對項目的選擇上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如球類運動參與的人員多為男性大學生,健身健美、慢跑、舞蹈類體育項目的參與者以女大學生為主要群體,自行車運動員的參與者男性也所占比例也超過女性大學生。在對擅長的項目選項上,也有相類似的結果。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項目的對抗性、表現難美性等方面有一定的關系。比如多數女大學生較為擅長的體育項目為表現難美性的體育運動項目,如舞蹈和有氧健身操等,這和這部分大學生所參與選修課程有一定的關系,這可以從被調研學校公共體育課程的選修學生情況中可以得到驗證,一般非體育專業女大學生比較鐘愛于舞蹈和有氧健身操課程的學習,而大部分男生比較傾向于球類項目、耐力項目等的選項課。此外,還有部分高校開設了體育舞蹈公共體育課程,選修課學生對體育舞蹈的技能掌握雖不如專業學生熟練,但對于體育鍛煉的運動形式能基本掌握。這部分學生經常參加學校的舞蹈運動,并以此來鍛煉身體。
浙江省高校大學生中有超過1/3的學生對于終身體育觀的了解、自身健康滿意度的認識和體育鍛煉對自身發展的作用認識不利于終身體育觀的形成。對于體育鍛煉的作用和價值比較認可,尤其是在體育鍛煉促進健康,豐富余暇時間、緩解學習和工作壓力、促進交流等方面持肯定態度,超過90%的大學生認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促進機體更好的工作和學習。認為技能對體育參與動機的影響較大,能夠認識到不同項目的體育鍛煉效果有差異。經常參加和擅長的運動項目呈現出多樣化,且有一定的性別特征,如球類項目運動參與的學生中尤其以男生為主,女生比較喜歡參加對抗性弱、表演力強的運動項目。另外,在校大學生對于體育項目的參與專業和選修課程有一定的關系。
[1]刁元斌.中外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對比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5):115-117.
[2]劉金生,王艷.美國與我國大學體育教學模式與評價對比研究[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9,22(2):16-17.
[3]羅睿,張惠芳,胡娟娟.從國外學校體育的比較中看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趨勢[J].聊城大學學報,2007,20(1):71-73.
G80
A
2095-2813(2015)08(a)-0000-00
黃振華(1972—),男,浙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警體教學與訓練課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