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群,梁惠蘭,謝水群,徐秋萍,陳紅蓮,徐衛軍
(廣東省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肇慶 526000)
腦卒中后伴有吞咽障礙的清醒卒中患者6個月內死亡率為33%,營養不良是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飲食問題是康復護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后續治療以及康復的重要保障之一。近年來,隨著腦卒中發病率逐年升高,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隨之增多,腸內營養制劑不斷涌現,但大多價格不菲,而且胃腸道并發癥多,不利于長期腸內營養支持,給患者及其家屬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為了使腦卒中后伴有吞咽障礙患者獲得良好的營養支持,改善預后,本院康復科將日常食材制作而成的食譜應用于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入選標準: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經頭顱CT 或MRI證實,意識清楚,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既往有其他原因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生命體征不穩定或呼吸機輔助呼吸者,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損害者。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康復科住院的符合入選標準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60例。根據患者自愿原則分為A、B、C 3組,每組20例。A 組男16 例、女4 例;年 齡45~78 歲,平 均(64.7±11.9)歲;腦出血11 例,腦梗死9 例;洼田飲水試驗[3]1~2級15例,3級5例;吞糊試驗通過2例,未通過3例;帶入胃管2例,入院后插胃管1例;總蛋白(65.9±3.1)g/L,白蛋白(36.7±2.9)g/L,血紅蛋白(124.7±3.7)g/L。B組男17例、女3例;年齡45~83歲,平均年齡(65.2±12.1)歲;腦出血10例,腦梗死10例;洼田飲水試驗1~2級14例,3級6例;吞糊試驗通過3例,未通過3例;帶入胃管2 例,入院后插胃 管1 例;總 蛋 白(65.8±3.3)g/L,白蛋 白(35.9±3.8)g/L,血 紅 蛋 白(125.1±2.4)g/L。C 組 男15例、女5 例;年 齡43~76歲,平均(65.3±13.1)歲;腦出血9例,腦梗死11例;洼田飲水試驗1~2級14例,3級6例;吞糊試驗通過2例,未通過4例;帶入胃管2例,入院后插胃管2例;總蛋白(64.9±2.1)g/L,白蛋白(35.5±2.3)g/L,血紅蛋白(124.6±2.8)g/L。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吞咽功能評估 所有腦卒中患者入院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在進食、進水之前行洼田飲水試驗。通過洼田飲水試驗,了解患者吞咽障礙的程度,以選擇適當食物和對應的食物形態以及進食方法。洼田飲水試驗1~2級患者給予經口攝食醫院網絡點餐系統正常餐;洼田飲水試驗3級以上,嘗試改變食物黏稠度,為患者提供經口進食機會,但需要進一步進行吞糊測試,吞糊試驗通過者可考慮經口進食,失敗者給予留置胃管鼻飼食物。
1.2.2 膳食方法
1.2.2.1 A 組 A 組患者使用安素腸內營養粉劑,能量1 891kJ/100g,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60.7g/100g、脂肪含量15.9g/100g、蛋白質含量15.9g/100g,每天4~6餐。
1.2.2.2 B 組 B 組患者使用患者家屬自制食物,家屬根據營養師意見自備食物和自行制作。營養師根據營養和能量需求均衡搭配,要求總能量7 813~8 392kJ/d,其中碳水化合物58.6%、脂肪29.9%、蛋白質12.2%,蔬菜類261g,每天4~6餐。以上內容制作成指導卡片發給家屬。
1.2.2.3 C 組 C 組患者實行日常食材試驗飲食。食材:精米、各種豆類(黃豆、黑豆、綠豆)、各種肉類(瘦豬肉、牛肉、雞肉、魚肉)、蔬菜類(有葉青菜、胡蘿卜、白蘿卜、黃瓜、山藥、香菇、豆腐)、水果(蘋果、梨、香蕉)、蓍類、五谷雜糧(苞谷粒、粟米、小米、赤豆、蕓豆、薏仁)、各種湯料(熬好雞湯、魚湯、排骨湯)、食鹽、調和油。食譜:1號雞肉+米糊,2號魚肉+米糊,3號豆類+米糊,4號骨湯+米糊,5號五谷雜糧糊,加入蔬菜類、食鹽、調和油適量,250~300ml/份。將每款食譜的內容及進食方法輸入本院網絡點餐系統,并制成飲食宣教視頻,在病房的電視網絡系統播放。營養師根據患者體質量、營養指標檢驗結果、疾病等制定患者的日常食材及食材的量。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根據血糖情況配制糖尿病飲食,腎功能損害患者予低鹽低蛋白飲食,心功能不全患者予低鹽飲食并控制水分攝入。每天應用不同的套餐,兩餐之間進食水果泥,每天4~6餐,保證總能量在7 583~8 647kJ/d,其中碳水化合物55.6%、脂肪26.9%、蛋白質16.2%,蔬菜類455g。日常食材配制成糊狀或碎食給患者食用。
1.2.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3組患者1個月后營養指標(總蛋白、白蛋白和血紅蛋白)及1月內腹脹、腹瀉(4次/d以上)、便秘(3d以上無大便)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F 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SNK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1個月后營養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3組患者1個月后營養指標比較 g/L
2.2 3組患者1個月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見表2。

表2 3組患者1個月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3.1 日常食材試驗飲食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效果好 加強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營養支持的護理,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減少并發癥,提高生命質量[4]。家屬自行制作食物由于制作方法不當、食物營養搭配不均、食物型態選擇不當,有的甚至怕制作麻煩等原因,導致患者所需營養素攝入不足。而腸內營養制劑大多價格不菲。日常食材試驗飲食是根據患者的體質量、營養指標、疾病等因素,針對性地制定患者的膳食,隨變化不斷調整。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日常食材制作的食物與腸內營養制劑比較患者營養指標無差異,胃腸道不良反應明顯低于腸內營養制劑;日常食材制作的食物與家屬自制的食物比較患者營養指標有顯著的差異,食用家屬自制食物組患者便秘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日常食材制作組。提示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應用日常食材制作膳食,既能保證患者營養需要,又能調節患者身體的內環境平衡。
3.2 吞咽障礙患者進食護理的注意事項 吞咽障礙患者食物性狀應根據吞咽能力來選擇,從易到難,由糊狀-軟食-碎食-流質食物,鼻飼或喂食前30 min 讓患者坐位或半坐臥位(床頭抬高30°),喂食時用邊緣鈍厚長柄小匙,并將食物送到健側舌后部或頰部,喂食速度要慢,少量(約2~4ml/次),食物溫度25~30℃,250~300 ml/餐,每次喂食前檢查口腔食物是否咽下,防止兩次食物重疊在口腔內,進餐后取坐位或半坐臥位30min,避免食物反流。
[1]楊莘.神經疾病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1-105.
[2]王擁軍,盧德宏,崔麗英,等.現代神經病學進展[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129-190.
[3]陳文彬,王友,吳杰,等.診斷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38.
[4]黃文杰,劉麗丹,陸萍靜,等.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營養支持及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