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芳,凌秋平,黃海燕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廣東深圳 51811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種多病因的代謝性疾病,特點是慢性高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h 血糖≥11.1 mmol/L),并伴隨因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胰島素抵抗引起的血糖代謝紊亂。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的數據顯示,糖尿病全球平均患病率達8.6%,預計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將增長到5.52億[1]。近期我國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不低于20歲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達9.7%,不低于60歲的老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大于20%[2]。糖尿病需要早期診斷和治療,更需要長期有效的血糖管理。在中華醫學會(CMA)和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糖尿病防治的指南中歷來都建議,糖尿病患者在院后需要接受自我管理教育,以保證其在院后能進行有效的血糖管理和避免焦慮等情況的發生[3-4]。隨著移動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基于智能手機、便攜電腦等應用的一系列流行社交軟件,如微信等,已經使包括中老年人在內的多數人能夠在虛擬社區內隨時隨地交流互動。本研究選擇微信作為媒介,創建由醫護人員實施和引導的移動網絡虛擬社區(或稱為“圈子”)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實時宣教,觀察基于移動網絡虛擬社區平臺的宣教在糖尿病患者院后血糖管理和不良事件控制中的效果。現將實施方法及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初診為糖尿病患者或既往有明確糖尿病史者;伴有糖尿病癥狀或隨機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葡萄糖負荷后2h血糖≥11.1mmol/L;診斷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1999年推薦的診斷標準[5]或中華醫學會(CMA)2010年推薦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4]。排除標準:無獨立生活能力,合并有心、腦等嚴重損害或合并有精神病者,隨訪中途失訪、退出或意外死亡者。選取2014年4月至10月期間在本院門診和住院符合納入標準的1 20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生成數字,尾數為1~3、4~6和7~9的分別納入到對照組、短信組及微信組,3組患者的基本特征見表1。研究方案通過醫院倫理道德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本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3組患者的基本特征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常規進行門診或在院宣教(接診或住院期間糖尿病管理等健康知識),口頭宣教或發放宣教手冊。短信組:在常規宣教的基礎上通過手機短信通知的方式進行推送疾病知識和監督院外血糖管理。微信組:在常規宣教的基礎上通過微信建立網絡虛擬社區,并隨時與患者進行互動。入組后由指定人員(通常為在院期間患者的責任護士)根據分組情況在院后按時發送疾病提醒或通告的信息,內容包括提醒按時服藥、定時監測血糖、糖尿病知識等。
1.3 指標測定 所有患者在院后6個月內每月進行回訪和測定隨機血糖值,在第3個月和第6個月時測定糖化血紅蛋白值(HbA1c)。記錄6個月內各組患者急性不良事件的類型和發生人次,包括低血糖反應(血糖<2.8mmol/L)、酮癥酸中毒、低血糖昏迷、非酮癥高滲性昏迷。隨機血糖通過血糖儀或靜脈采血測定。
1.4 偏移控制 所有患者都嚴格按照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進入研究。入組時應用隨機數字表確定納入組別,實施人員不加以指定和誘導。在院后干預和隨訪過程中,嚴格按照分組計劃實施干預,每月按時回訪,隨機血糖值必須通過統一的、有注冊的正規儀器或通過靜脈采血測定。
2.1 3組患者院后隨機血糖值和HbA1c值比較 見表2。3 組患者入組時的初始血糖值及HbA1c值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單因素方差分析)。
表2 3組患者院后隨機血糖值和HbA1c值比較

表2 3組患者院后隨機血糖值和HbA1c值比較
注:1)與對照組比較P<0.05;2)與短信組比較,P<0.05
組 別 例數 血糖/(mmol/L)第1月 第2月 第3月 第4月 第5月 第6月HbA1c/%第3月 第6月對照組 397 9.2±1.0 9.5±0.7 8.9±0.9 9.4±0.7 9.8±0.7 9.6±0.8 7.8±0.5 8.2±0.6短信組 416 7.7±0.91)8.5±0.81) 8.8±0.7 9.1±1.1 9.6±1.0 9.5±0.7 7.2±0.61) 7.6±0.41)微信組 391 7.6±0.81)8.0±0.91) 7.4±1.01)2)7.3±0.81)2)7.2±0.81)2)7.7±0.81)2) 6.1±0.71)2) 5.2±0.61)2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3組患者院后糖尿病急性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見表3。

表3 3組患者院后急性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3.1 糖尿病患者院后常見的不良事件和風險管理策略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病程持續而漫長。低血糖反應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事件,常由于患者藥物或胰島素應用過量或不能按時進餐維持血糖水平等所導致[6-7]。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往往處于較高水平且易波動,在感染、應激等情況時更易發生一些嚴重并發癥,包括低血糖昏迷、酮癥酸中毒、非酮癥高滲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等[8-9],若診治不及時可能會危及生命。為推遲或避免糖尿病患者近遠期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早期進行糖尿病相關教育非常重要,如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DSME)、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DSMS)[10]和定期 的自我 檢測血糖(SMBG)[11],這些都應作為糖尿病患者的重要院后管理策略。
3.2 網絡虛擬平臺在院后糖尿病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優勢 有效的糖尿病宣教在糖尿病患者院后積極的血糖管理、延緩和減少急慢性并發癥等不良事件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始終是醫護人員所努力的方向[12]。以往的健康宣教通常采用治療期間短暫的教育方式,但隨著患者主觀能動性的減弱,其血糖管理的效果往往不能持久。虛擬社區是當前網絡信息時代人們聚集交流的全新方式,筆者采用當前較為流行的移動社交軟件微信來創建網絡虛擬社區,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個由專業醫護人員引導、互動交流的平臺,并借此隨時提醒和調動患者進行糖尿病風險管理的積極性,同時讓患者之間在虛擬平臺進行實時的互動和相互監督,使糖尿病患者在院后血糖控制上能夠隨時通過醫患或患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而隨時關注自身的血糖水平,及時加以控制。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有的6個觀察月中,微信組的隨機血糖值低于同月的對照組和短信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微信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上較其他兩組更加有效,同時,短信組血糖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上升的趨勢,而微信組相對平穩;同樣的,微信組患者在第3、6 個月的HbA1c值也低于其他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信組患者院后6個月內低血糖反應和其他糖尿病急性不良事件總發生率(9.46%)低于對照組(31.49%)和短信組(22.84%)。提示基于網絡虛擬化社區平臺的宣教方式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院后血糖管理和不良事件的控制。
[1]Whiting DR,Guariguata L,Weil C,et al.IDF diabetes atlas: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1and 2030[J].Diabetes Res Clin Pr,2011,94(3):311-321.
[2]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ew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3]Funnell MM,Brown TL,Childs BP,et al.National standards for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J].Diabetes Care,2012,35:S101-S108.
[4]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7-9.
[5]錢榮立.關于糖尿病的新診斷標準與分型[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1):5-6.
[6]周素艷,姜峰,董鈞,等.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6):675-676.
[7]胡祝紅,羅艷,葉會玲.危機管理理論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3,12(3):264-266.
[8]張倩,梁曉春.血糖波動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36):2873-2875.
[9]張海華.2 型糖尿病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8):122-123.
[10]Kent D,D'Eramo Melkus G,Stuart PM,et al.Reducing the risks of diabetes complications through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J].Popul Health Manag,2013,16(2):74-81.
[11]聶英芳,陸詩梵,張紅,等.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觀念與遵醫行為的調查及分析[J].護理與康復,2013,12(5):423-425.
[12]吳小燕.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家庭自我血糖監測的影響[J].醫學美學美容,2014(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