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霞
【摘 要】本文從培養規格、課程設置、評價體系等三個方面剖析了目前已存在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暴露的諸多問題,并提出了模式創新的設想。
【關鍵詞】電子商務 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
1998年教育部下發的文件《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也就是說,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要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有所反映,是理論的具體化;同時又是人才培養的標準樣式,是可以操作的。它由諸多要素組成,例如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育評價等;又有諸多環節交錯,例如制定目標、培養過程實施、評價、改進培養等多個環節,并以螺旋式動態提升的形式呈現。人才培養模式有三個層次,主導整個教育系統的模式是最高的層次,例如專才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模式、素質教育模式;各個學校所倡導、踐行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第二個層次;某專業獨特的培養模式是第三個層次。我們主要探討的是第三個層次,即某專業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這里我們探討的是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電子商務專業是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應運而生的一個專業。自這個專業創辦以來的十多年間,對此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因為社會上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奇缺,可院校培養出來的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卻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這就有必要分析原有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哪里出了問題,如何改進。
一、 對培養規格的審視
社會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
過去,我們只從微觀的維度去調查分析。通常,我們會通過對畢業生的走訪調查或去電子商務企業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制定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大家的共識是,當前電子商務領域需要三類人才。首先是管理人才。電子商務涉及海關、外貿、商檢、金融、運輸、保險等各個管理環節,它的應用需要各有關方面相互協作。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通曉電商全局,能從戰略的角度上分析和把握電商發展特點和趨勢的復合型人才。其次是商務實戰人才。這種人才需要具備足夠的電商知識,精通現代商務活動,充分了解用戶商務需求,善于提出滿足用戶需求的電商應用方案。這一層次的人員是龐大的群體,他們不僅要知道如何在線上開展商務活動,同時要有敏銳的技術嗅覺,能知曉哪些快捷方便的技術功能能服務于商務活動。最后是技術人才。這類人才能捕捉電子商務技術的最新進展,并能夠以有效的技術手段予以實施商務需求,能著眼于電子商務的技術方面來開展工作。
但是,面對這些需求調查的結論,我們會無所適從,在短短兩三年的培養過程中,我們能交出符合上述要求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嗎?一方面,一切的窘境與互聯網行業特質有關,技術的發展速度越來越接近庫茲韋爾所說的指數級增長,“顛覆”是這個時代的關鍵詞,企業是無法清晰描述用人需求的,只能給我們一個籠統的回答。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明確 “電商”是跨界者,在數字面前,已經沒有行業之分了。所以,當我們去不同行業調查時,會得到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不同要求。因而上述描述模糊的需求調查結論并不能指導我們制定出清晰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規格。
我們必須換一個維度來分析電子商務專業的培養規格,即從宏觀的維度來分析。
根據美國頗有代表性的網上虛擬大學——鳳凰城大學研究中心未來學會的研究人員分析,未來的6大變革驅動力,包括老齡化、智慧機器和系統崛起、可計算的世界、新媒介生態、超架構組織、全球互聯的世界,使得到2020年的時候,會催生出最重要的10項工作技能,包括意義建構(確定所表達意思的更深含義的能力)、社會智力(以深刻和直接的方式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可感知和刺激反應及想要的互動)、新思維與適應性思維(善于思考的能力與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能夠突破常規做出響應)、跨文化競爭力(能夠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作業的能力)、計算思維(把大數據轉化為抽象概念的能力,以及理解基于數據的推理能力)、新媒體的讀寫能力(嚴格評估和創造采用新媒體形式的內容的,可利用這些媒體進行說服性溝通的能力)、跨學科能力(能理解跨學科概念,具備各領域的讀寫能力)、設計理念(為所需結果展示和開發任務和工作流程的能力)、認知負荷管理(根據重要性區分和過濾信息的能力,理解如何利用不同工具技術最大發揮認知功能的能力)、虛擬協作能力(在虛擬團隊中有效工作、推動溝通以及證明存在的能力)。
這是大時代即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人才的要求,也正是社會對電子商務專業的人才要求。試問,以上哪一種技能要排除在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規格之外呢?所以在制定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時,要能同時從微觀和宏觀兩個維度出發來考慮,這樣的頂層設計才更科學。
二、 對課程設置的審視
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設定后,課程設置就必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它是專業的培養目標在一定的課程計劃中的集中表現。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課程結構,它包括開設的課程合理,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合理,各課程之間銜接有邏輯性,使得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與訓練,能獲得某一專業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合理的課程內容,是指課程的內容能夠反映學科的主要知識,課程的內容安排符合知識論的規律,主要的方法涉及時代發展的進步與前沿。
但多年來,電子商務專業的課程設置一直為大家所詬病,人們認為電子商務專業的課程設置就是將某些“電子”專業的課程與某些“商務”專業的課程拼湊在一起形成的,學而不精,好像萬金油。
表面上,這種說法不太好聽,但卻點明了電子商務的實質,它是一個大融合的產物,是一個飛速變化的產物。社會上每一個行業都需要電子商務,這是一個橫向的問題,而專業學習又飛速變化,又是一個縱向的問題。解決橫向問題必須用通才教育模式,解決縱向問題必須用專才教育模式。我們的課程設置必須解決好這兩個方向上的問題。
這需要我們用更大的視角來審視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決不能再單純地看學生掌握知識的質和量的多少。當代學習的實質性問題是,是否知道學習什么、獲取什么知識,是否知道從哪里學,能否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是否具有建構知識結構、更新知識和具備創新的能力和本領。《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提到,未來學習應該有三種目的:學習專業技能和有關特定科目的知識,并學習你如何能夠做得更快、更好、更輕松;培養綜合概念技能,即你如何能夠學會將同一或類似概念應用到其他地方;培養能輕易應用于你所做一切事情的個人技能和態度。
如果把這些新觀點考慮進去,電子商務專業的課程設置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自尊、專業技能培訓、學習怎樣學習、具備特定的基本學術能力、體能和藝術能力。
在過去的課程設置中,我們幾乎沒有考慮過開設“學習怎樣學習”的課程。但現在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尤其像電子商務這樣的專業,如果我們只教給學生所謂的正逢其時的專業技能,那么當學生走出校門時,當他們面臨所學知識或技能已經過時并要重新學習新知識和技能的時候,他們會抱怨在學校沒有學到東西。
國外有教育學家將學歷和專業技能稱作社會上謀生的第一、第二本護照,而這只證明了你有從事某一職業的資格。一個人無盡的創造力與適應能力才是通往數字化生存時代的“第三本護照”。所以學習怎樣學習,在課程設置中必須有體現。
另外,正逢其時的專業技能培訓應該包括什么課程呢?我們是否會糾結于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是開設《物流基礎》課程好呢?還是開設《網站推廣》課程好呢?如果我們還用“課堂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這樣的理念來思考問題,那么類似這樣的問題會永遠困擾我們。
我們應該看到,現在是處在一個我們可以方便查找任何需要記憶的信息的時代。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人、任何計算,我們都可以輕易獲得,那為什么我們還要在學校里學習各種以記憶為目的的知識呢?讓學生回答2014年“雙十一”阿里巴巴營業額是571億人民幣,這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也就是說,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必須有確定問題、找出新的解決方法和增添新價值的能力。我們再也不能執行只建立在對有限的、主要信息的記憶之上的課程設置了。我們應該用翻轉課堂來改變我們的教學。學生晚上學習,看高質量的視頻教學,第二天來到學校,教師和學生一起,引導學生接受挑戰。學生來到學校是為了做作業和解決問題,是體驗式教學。
另外,課程設置應該是一個發現之旅。學校是為了幫助學生知道害怕什么并且如何克服它們。我們必須讓學生自己構筑意義,而不是將意義強加給他們,例如某些芯片,上面有整個操作系統和組裝整個電腦的所有東西。我們要問為什么沒有把它交給學生讓他自己弄明白;我們為什么沒有對一個學生說:這個問題沒有解決,請給出解決方案?;蛘呶覀儠f這是一個創新領域,這可能行不通。我們在學校里交給學生的總是行得通的事情,而不是讓學生自己發現。
目前,教育學者們對知識的理解已經有了很大改變。首先,他們認為知識的獲取并非是線性的,雖然知識是線性的。這方面的研究有“富有成效的失敗”、21世紀的知識體系和知識技能研究。這些研究表明參與辯論更能有效學習,這是從線性的循規蹈矩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從資源儲備中獲取知識。其次,知識從個體性轉變為社會性。知識應該是一種社會嘗試、情境認知。最后,不應再用知識、技能、情感是非常不同的事物這樣“簡單”的觀點來理解學習,這導致各個學科被人為地分隔。
當我們真正思考了這個時代、思考了電子商務專業的特性后,我們制定的專業課程設置才能趨近于時代的要求。
三、 對教學評價體系的審視
在工業時代,工廠為了獲得高質量的產品,相信檢測每一個細節是有用的,同樣的方法被用到了學校里面,學校成了一個生產學生的工廠。學校期望對學生進行檢測以便提高教學質量,所以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都在用考試來衡量學生。但問題是,我們的評價集中在標準和任務是否完成,這導致學習和評估分離,也就是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沒有形成性反饋。以目前的評價體系,教師是無法評價一個學生是否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的。
對于電子商務專業而言,前面已經提到,其實質是一個大融合的產物,是一個飛速變化的產物,如果我們還沿用工業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教學評價體系,我們就無法培養出這個具有明顯后工業時代背景專業需要的有見識的創變者。
那么如何改變呢?我們必須關注校外已經存在的生活現實:
第一,對分享與協作的重視。社交和學生間互相學習應該納入評價體系。例如學生在學習新手機功能時是傳閱的,也就是以社交的方式進行。人們使用技術的方式大致如此。
第二,學習路徑認可的問題。學習將越來越多地跟我們周圍的數字設備聯系起來。學習將發生于我們生活的許多空間。我們如何采集這種學習并認可這種學習?我們如何評價碎片化、復雜化、多來源化、多樣化的學習路徑?國外已有這方面的嘗試,例如用徽章作為微證書,繼而變為電子徽章。
第三,應用大數據。大數據能夠幫助我們在形成性反饋中準確指向學習者,這是幫助學習者自我發揮,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的“衛星導航”。 以往的評價體系中,教師只能以個人觀察的結果來評價學生,是做不到形成性反饋的?,F在,我們可以嘗試使學習的教室變成富含數據的環境,形成“形成性反饋”,也就是形成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估。例如設計一些像游戲一樣的堆滿復雜問題的教學平臺。富含數據的教室的一大挑戰是如何設法獲取對學生有益的數據。現在更要嘗試理解那些數據對評價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新西蘭]戈登·德萊頓 ,[美]珍妮特·沃斯著.學習的革命[M].股瑞榮,陳標,許靜,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英]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著.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