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揚
摘要:19世紀70年代Seminar傳入美國后,在美國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應用廣泛。在音樂方面,美國高校中的Seminar教學模式具備民主性、互動性和研究性特點。Seminar的這種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在我國可以學習和借鑒美國音樂教學中Seminar模式。
關鍵詞:音樂教育 seminar教學模式 美國
一、Seminar教學模式概述
Seminar最早產生于德國,德意志統一后,Seminar的教學模式開始漸漸得到重視,且隨后在西方國家傳播中美國受其影響最大。在德留學的美歷史學家Henry Adams19世紀70年代將Seminar引入哈佛大學,并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成立后在美國得到真正的發展。Seminar教學模式是美國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旨在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的和有深度的大學學習體驗。其教育理念是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學生在交流中對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seminar教學模式特點
Seminar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是學術交流互動,將學生學的與老師的教形成整體,彼此之間相互啟發,循循善誘。學生與老師之間對于不清楚的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在最大程度上產生互動,使學生在學習中具有主動性,實現學術交流的最佳效果。從這些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與每個學生獨特創新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師生之間美好的友誼關系以及學生彼此之間的一種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
Seminar教學模式的第二個特點是民主性。在21世紀的現在,美國更加重視自由、平等、民主并且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公民的權利。美國高校的教育理念是一種以自然人性為本的音樂理念,它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學生個性,重視培養學生健康完整人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Seminar教學模式就是建立在一種民主平等關系下的學習狀態,學生在課堂可以各抒己見,教師充當一種引導學生,輔助學生學習的人。因此學生可以開放思維,勇于探索,去尋找屬于他們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想法。
Seminar教學模式的第三特點是研究性。教學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從事的是研究性教學,而學生從事的是自主性的研究學習。[2]美國高校的教師在培養學生由好奇到探索到樹立學術精神的過程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學習的。[3]研究性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逐步養成問題意識,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在研究過程中,學生也就在逐漸的擴寬自己的知識面,同時也在培養自我的各種興趣,有利于學生們形成頭腦風暴,實現知識的創造性與想象性。因此,對于Seminar的這一特點可適用于高校的音樂教育課程中,以彌補從前重教學而輕研究的現象。
三、seminar教學模式在中國高校音樂教學應用的構想
在中國,高校音樂課堂上課以聽老師授課為主,學生機械接受。最后考試方式也是學生死記硬背考試卷。這種教學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漸漸淡忘。Seminar研討會式的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可以逐漸改變這種現象。該教學模式讓學生學習的知識是經過探究得出的結論。老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可以選擇一個音樂問題進行研究,課下自行查找資料,教師輔助學生為她們提供一些查找資料的來源以及關于她們在研究上需要注意的問題。下一周,學生將自己所找到的資料與所有同學進行探討。結束后,教師對本次課程進行總結。通過該教學模式,可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并且在研究問題的同時,也學到更多課堂上所沒有學習到的音樂方面的知識。
中國高校的音樂教育中,學生們只看重書本上的知識,卻不注重經驗的積累。自古以來,中國的教育模式就是填鴨式的教育。筆者在美國交換的一年時間里,發現美國的學校很注重實踐,學生都有極強的動手能力。遇到他們不懂的問題,他們會自己搜尋解決的辦法,并且自己學習經驗知識。而不像中國的學生,有些書上不曾提到過的問題產生,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老師。因此,學生在走入工作崗位后,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Seminar的教學模式恰巧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它提倡的學生自主的研究性學習。例如在中國的音樂教學論課堂上,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提供一些其他老師上課的視頻,學生在這段上課的視頻中找到教學中的失誤以及教學中可借鑒的地方,然后大家一起討論這位教師在教授中做的好的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對自己未來走上教師的道路積累一定的經驗。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換為實際的視頻演示,更有利于學生以后的應用。
中國教育與美國教育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大都是美國培養出來的孩子實踐能力比中國孩子實踐能力強。同樣,在中國高校音樂教育中,學生們的實踐能力是比較薄弱的,實踐課程的設置基本上為零。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音樂教育的實踐課程只有實習,時間是大四上學期,實習的周期大概為三個月。短短三個月的實習經歷,學生們就即將走上工作崗位。對于音樂教育的學生顯然不夠。Seminar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們在討論中,交流中學習到知識。根據seminar教學模式的特點,可以鼓勵學生們多實踐,學校可設置一些課堂讓學生們模擬實踐上課的場景,課后讓學生們交流實踐感想,為以后走上講臺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岑.美國高校音樂教育的人本主義特征[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2]沈紅.美國研究型大學形成與發展[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3]柳良.立足于研究放眼于世界——美國高校音樂教育考察綜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