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冠文
一、前言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企業對財務會計人員的稅法知識和納稅實務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中高端納稅服務業務和從業人員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的稅務課程教學方式需要進行系統性的改革與創新。作為一名高校會計系稅務教師,本人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分享高校稅務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二、稅務課程的改革目標
稅務課程教學改革應該以培養具備稅務專業知識和實務能力的應用型財會人才為目標,通過模擬實務讓學生理解稅務知識的同時并掌握必要的實務技巧。就目前而言,學生對稅收理論知識學習普遍缺乏興趣,但是對稅收實務操作和案例研究卻有較濃厚的興趣。因此,稅務課程改革的預期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效果。
為彌補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不足,課程改革可以推行“知識探究—案例分析—實踐運用”三位一體的改革方案,將理論教學與實務模擬有機融合,銜接課程間的知識和觀點,提高本專業稅務課程的綜合化程度,把專業知識、實務處理技巧充實到教學內容當中。
三、稅務課程改革方案設計
上述方案的實施需要從“理論探究—案例分析—實踐運用”三方面展開,以稅收類課程為改革載體,改變傳統“知識講授型”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研究知識和運用知識的主體,實現教學資源的高度整合和創新運用。具體的實施方法如下:
1.以案例導學解釋理論知識
為了讓學生理解稅務理論知識的客觀真實性和實踐性,明確學習目的。教師必須在課前發布案例,讓學生在閱讀、思考中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從而提高理論學習的效率。教師則結合案例深入淺出地解釋案例所涵蓋的稅務知識,比如稅種的屬性特點以及征納關系等等,讓學生了解客觀事實同時厘清解決問題的思路,為后續的案例分析教學和實務模擬奠定理論基礎。
2.通過案例教學聯系理論與實踐
在這一環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獨立自主地深入探索,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到課程學習中。學習的內容包括:案例研讀、資料收集、方案籌劃等。然后,教師再根據小組展示的成果按照具體標準進行評價,同時讓小組互相提問相互評價,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
3.運用模擬軟件檢驗案例分析結果
結合以上環節的研究學習成果,師生運用學院配置的“稅務模擬”軟件進行稅務登記、稅種鑒定、納稅人身份認定、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申報等等方面實務模擬操作。作為本次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這一環節為師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更好地模擬稅收征納關系以及實務環境,本方案在這一階段對師生進行角色分工(具體關系如下圖所示)。教師在這一環節主要負責學生管理、教學資源管理、系統維護。扮演稅局端的學生角色需要模擬兩卡發行,發票發售及發票收回等操作,而扮演企業端的學生角色則需要按照具體要求完成開票,納稅申報等操作。
課程結束之后,教師會組織學生通過討論等形式,交流總結在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將自己對企業稅務實務的理解和感受撰寫成課程總結報告,最后由指導老師對學生成績作出綜合評價和建議,并將相關經驗和成果轉化為詳盡的評估報告。
四、稅務課程改革方案的適用延伸
綜上,本方案以企業稅務案例教學以及模擬報稅實踐教學為改革內容,將企業經營活動中可能存在的稅務問題歸納為教學案例,并將案例教學的過程融入實務模擬當中,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稅務知識并學習解決實際問題。
由于改革方案的實施初期往往需要整合大量資源并開展多種嘗試,所以改革方案的實施初期可以在小范圍內開展,在獲得初步成果之后再在相關專業中普及。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會計專業建設方面都設有信息化實驗室,稅務模擬軟件和相關師資力量的配合是本方案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高校建設必須權衡成本與效益,采納適用于本校的發展方案,建立與稅務關聯的模擬實訓平臺。在實施方案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可以開展進一步的探索。將稅務課程改革建設成果轉化為綜合實驗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挖掘更大的發展潛力,為社會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具備專業稅務知識的應用型財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