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婷
摘要:福建遼闊肥沃的土地和自然充沛的雨水條件,適宜于茶葉的大面積種植,由此促進了茶文化的形成與繁榮,衍生出的采茶山歌是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福建采茶山歌面臨前所未有的傳承困境。經過深入的田野調查分析,筆者要促進福建采茶山歌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必須在保持采茶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采茶歌的音樂素材,結合現在音樂審美需求,創新歌曲形式,完成現代創作與傳統文化的融合。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茶文化 采茶山歌
一、采茶山歌的何去何從
福建遼闊肥沃的土地和自然充沛的雨水條件,適宜于茶葉的大面積種植,由此促進了茶文化的形成與繁榮,并衍生了豐富多彩的采茶山歌。
“阿妹好比嫩細茶,滾水一沖沉底下。阿哥蓋子蓋呀等,此刻正來開心花。”這首傳唱于海內外的山歌就是客家的采茶山歌,該歌曲以茶喻人,以人比茶,講述了客家茶農通過采茶山歌的形式,表達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感,充分表現了客家山歌的特色。
對唱是山歌的主要形式之一,采茶山歌中也經常可以聽到,郎兒妹兒情味極濃。常常以茶逗情,以情品茶。如“阿妹村中一枝花,好比高山嫩細茶。阿哥好比石崖水,好水專泡嫩細茶。”石崖水清冽香甜,是用于沖茶的理想泉水。把水燒開之后稍等片刻,將其沖入有茶葉的壺內,香氣四溢沁人心脾,飲一杯提神醒腦,為工作助興添勁。
在中國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中,福建茗茶無疑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那么在福建茶文化對采茶山歌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采茶山歌又該何去何從呢?
二、福建采茶山歌當前面臨的困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語境下,福建采茶山歌的保護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加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劇,港臺與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流行音樂的長驅直入,使得福建古老的采茶山歌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在中外音樂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當下,流行音樂以其現代色彩與時尚特征征服了國內大眾,而傳統的福建采茶山歌無論是演唱內容還是演唱形式都沒有太大的變化,明顯地落后于時代,無法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因此,福建采茶山歌的傳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傳統采茶山歌不符合當代青年人的審美要求
在安土重遷的傳統農耕時代,各地的茶農哼唱著各地的采茶山歌,不存在傳播上的困難與交流上的阻隔。但是,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形成,交通的發達,人員流動的頻繁,這些方言味十分濃重的采茶山歌就很難被外地人接受,更難讓外地人喜愛,當地的年輕人也覺得這些山歌難登大雅之堂。福建采茶山歌不僅唱詞方言多,十分難懂,而且旋律平淡,音域很窄,沒有起伏,比較單調,這也不能滿足年青人的審美需要。福建大部分采茶山歌都是不斷地反復同一旋律,音域都沒有超過五度,而且每句結束音都落在同一個音上。這樣單調原始的曲調,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難以被現代人接受,不符合當代青年人的審美要求。
(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采茶山歌的數量急劇減少
福建采茶山歌產生于茶農們生產勞作的過程中,是傳統農耕時代小農經濟的產物。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工業文明的崛起,福建絕大多數地區如今的茶葉種植與加工已告別傳統的農耕勞動方式,逐步被現代工業文明的機械化生產與加工所取代。傳統意義上的茶農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掌握了現代機械與技術的茶業工人。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意味著伴隨手工勞動誕生的傳統采茶山歌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采茶山歌遭遇前有未有的傳承發展危機,也就難怪了。福建采茶業生產方式已實現了現代轉型,但福建采茶山歌卻沒有順應時代的發展,創作出反映現代工業文明特征的茶歌來,這直接導致采茶山歌數量的急劇減少,演唱采茶山歌的人急劇萎縮,采茶山歌的發展乃至生存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戰。
(三)采茶山歌的歌唱內容不符合當代生活
福建山區的百姓能歌善舞,過去,“八閩各地的人民都愛唱民歌,唱民歌是人們文化生活中的一種重要活動形式,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一種需要,男女老少人人善歌。男女相戀,以歌為媒;喜慶節日,以歌相賀;生活勞動,以歌傳言;喪葬祭祀,以歌當哭。”②采茶山歌是福建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農耕時代的產物。演唱采茶山歌,過去是茶農們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和主要的表情達意手段。但是,如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大家要聽歌,可以通過電視、電影、手機、網絡等各種途徑隨時收聽世界各地的時尚音樂。大家要唱歌,可以到歌廳,也可以打開家庭戲院,在自己家里卡啦OK,過足唱歌的癮。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外來音樂文化傳入的加快,許多年輕人迷戀港、臺、歐、美、日、韓以及內地的流行音樂,從內心深處瞧不起本地傳統的采茶山歌,覺得來自外面的流行歌曲比較“洋氣”,來自家鄉的山歌比較“土氣”。這些都對采茶山歌的生存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
三、福建采茶山歌的傳承與發展
福建采茶山歌是福建茶農世世代代積累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受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目前福建采茶山歌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危機。我們要珍惜這筆文化遺產,不但不能任其消失,而且要采取有效措施,讓它在新的歷史語境下得到有效保護與大力弘揚。
(一)廣泛地收集與整理
為了能讓福建采茶山歌留傳后世,我們首要的工作是對其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國家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與單位,要將搶救性挖掘、整理福建采茶山歌納入議事日程,安排專門的人員、專項的經費盡快組織實施。要通過深入的田野采風,采用錄音、錄像、文字記錄等方式,對福建采茶山歌進行系統、全面的搜集、整理,編纂出《福建采茶山歌集成》。這套集成應對每首采茶山歌的歌詞、曲譜、流傳地區、演唱者等進行詳細記錄和描述,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扎實的基礎。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安排從事這一工作的應包括民間音樂、方言、民俗等眾多研究領域的專家,以便對福建采茶山歌作最真實的記錄、最準確的描述。福建采茶山歌大都清新質樸、健康有益。但由于完全來自民間,里邊也有許多粗俗的內容。我們在整理這些山歌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將采茶歌曲中一些不適應現代社會審美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的、一些陳舊思想的歌詞剔除,以高度負責的態度來處理這一宗巨大的文化遺產。
(二)大膽地創新與突破
一味強調原汁原味、強調傳統而不思改變不思融合,只會把采茶山歌推向滅亡。要想傳承福建采茶山歌,必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對其進行大膽地創新與突破。首先,旋律上要改變原先過于單一呆板的曲式結構。要以傳統采茶山歌的旋律為基礎,融入現代音樂元素,使其旋律有起伏、有變化,使其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趨求。傳統的福建采茶山歌曲式結構一般都是呼應式的上下句結構,而且經常是由小的呼應結構組成大的呼應結構,形成多層套疊的呼應關系。對于當代人來說,這樣的曲式結構不但篇幅短小,而且過于單調,明顯具有局限性。我們當下改編或創作采茶山歌,理應根據時代的發展,人們審美趣味的變化,在和聲、旋律、曲式、節奏等音樂形態上進行大的創新與突破。其次,歌詞上要改變過多使用方言俚語的情況。福建采茶山歌傳播困難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歌詞中方言俚語太多,許多字詞都無法用漢字記錄下來,許多歌詞外地人根本聽不懂。這不但不利于其廣泛傳播,也使得當代的年輕人覺得它土得掉渣,因而不喜愛它。隨著現代社會人們交往的愈來愈密切,愈來愈頻繁,作為抒發感情的歌曲,其歌詞也不宜過于方言俚俗,而應當朗朗上口、易聽易記。因此,當下改編與創作福建采茶山歌,一定要注意語言的清新曉暢,以擴大受眾面。當然,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保持傳統,既要符合現代審美需要,又要不失采茶山歌的韻味,否則改得完全面目全非,就失去了采茶山歌原本的意義了。
(三)積極地扶植與教育
由于工業文明的沖擊,市場經濟的影響,現在福建許多產茶區的年青人都外出打工掙錢,會唱、愛唱采茶山歌的人已經寥若晨星,福建采茶山歌的傳承明顯呈現后繼乏人的局面。這是嚴峻的現實,也是傳承的隱憂。為此,我們應當采取如下對策:首先,要積極扶植采茶山歌的傳承藝人。要通過深入的田野采風調查,弄清目前整個福建產茶區尚有多少茶農會唱采茶山歌,尤其是有多少“采茶山歌大王”。對于這些民間藝人,地方政府要想辦法扶植他們。特別是“采茶山歌大王”,政府要解決他們的經濟待遇,讓他們專心致志唱采茶山歌,并讓他們帶徒弟,培養采茶山歌傳人。其次,要積極培養教育后一代。在前文提出的搜集、整理出《福建采茶山歌集成》的基礎上,組織音樂家和教育家編纂出福建采茶山歌中小學系列教材,作為中小學音樂課的本土教材,讓采茶山歌進學校、進課堂,積極培養一大批能傳承與弘揚采茶山歌的人。在福建采茶山歌的教育上,筆者比較傾向于將傳統福建采茶山歌進行二度創作、創新后再進入課堂。如果能有更多的本土音樂家,能在不失傳統福建采茶山歌風味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創造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旋律活潑優美的采茶山歌來,采茶山歌進課堂才有可能,中小學生才會愛學,福建采茶山歌的傳承才有希望。
福建的采茶山歌蘊藏著豐富的音樂傳統文化信息,是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福建茶農寶貴的藝術結晶。繼承傳統是為了更好地創新。我們要充分理解傳統民歌的特點,用高品味的鑒賞力去捕捉傳統采茶山歌的淳樸之美、優雅之美、自然之美,感悟真諦,在保持采茶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采茶歌的音樂素材,結合現在音樂審美需求,創新歌曲形式,完成現代創作與傳統文化的融合。
注釋:
①覃德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中壯族民歌傳統與詩性思維的文明史價值》,《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②李向京:《論福建傳統民歌的繼承與創新》,《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覃德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中壯族民歌傳統與詩性思維的文明史價值[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06).
[2]梁藝紅.試論客家音樂文化的傳承[J].嘉應學院學報,2011,(06).
[3]李向京.論福建傳統民歌的繼承與創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1).
[4]劉壯,牟延林.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比較與解讀[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
[5]黃翔鵬.論中國傳統音樂的保存和發展[J].中國音樂學,1987,(04).
[6]施王偉.多角度審視“采茶歌”的同源異流現象[J].藝術探索,2011,(06).
[7]劉麟,胡紹正.武夷山茶歌[J].音樂生活,2007,(09).
[8]易俏.廣西玉林《采茶歌舞》的起源與地域性演化[J].歌海,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