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楊創
摘 要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發生著嬗變,本文通過分析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當前形勢下如何有效發揮新媒體正面引導作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的新對策。
關鍵詞 新媒體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機遇 挑戰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7.013
New Idea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WANG Nan, YANG Chuang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The campus culture of university has countered transmutation during the time of New media. In this paper,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was analyzed, and the strategy was proposed to effectively bring New media in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guidance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for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 new media;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strategy
1 新媒體的內涵及特征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劃分會隨著時代發展和技術進步而改變。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第一次提出“新媒體”(New Media)這一概念,用它來形容電子影音(EVR)產品,但是在近50年后的今天看來,這種電子影音產品顯然已變成傳統媒體中的一員。由此看來,新媒體是一個隨著時間推移和技術進步而不斷發展演變的概念。對于新媒體這一概念學界普遍認為即指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一系列數字媒體的總稱,這些媒體實現了信息技術和傳播領域的“數字化”和 “互動性”,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新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具有多樣性、虛擬性、互動性和共享性等新的特征。
2 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校園文化建設是為了實現學校的學生培養目標,通過教育、科研、學習、管理等多層次活動所創造出來的一種與社會、時代緊密相關又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文化理念。校園文化具有多重功能,其基本功能是認知功能、凝聚功能、教育功能及愉悅功能,這些功能營造出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塑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高校校園文化也有其獨特的基本特征:第一,高校校園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要把握多元性與主導性相結合,掌握主流文化的內涵,把握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第二,高校校園文化是崇尚科學、嚴謹求是的文化,要把握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要有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第三,高校校園文化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文化,要把握穩定性與可塑性相結合,以育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文化引導激發育人的張力。
3 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今天,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它不僅是高校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伴隨著新媒體技術在高校中的廣泛運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3.1 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所面臨的機遇
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更為便捷、實時的交互平臺,使得師生互動更加便捷,思想更加活躍,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新媒體技術上的應用促使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更加多樣化,其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綜合素質提升的領域中發揮出積極引導作用。新媒體讓傳統信息接收者也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增強了師生參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自主性,切實提高了文化傳播效果,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
3.2 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所面臨的挑戰
(1)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內涵建設匱乏,難塑品牌。伴隨著新媒體技術運用的普及,與之一同興起的大眾文化使得拜金主義、享受主義、消費主義、自由至上等價值觀在大學生中蔓延,集中反映在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缺乏較深層的文化底蘊,總體上處于低水平重復建設。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商業化和娛樂化表現得越發明顯,宣傳傳統文化成果,提升大學生藝術修養和品位的文化活動卻鳳毛麟角。很多高校為了擴大招生規模,千篇一律地設置了很多與其他高校相類似的專業,使得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相近,忽視了將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學校特色的有機銜接,致使校園文化活動也越來越相似,難成品牌。
(2)對新媒體技術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引導管理。新媒體以其不可阻擋的態勢滲透進高校校園的各個領域,但是在處理新媒體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負面效應時既缺乏應急機制又沒有足夠經驗,致使高校新媒體建設停滯不前,新媒體技術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效果不盡如人意。由于新媒體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使得校園新媒體管理難度變大。大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望最強烈的時期,好奇心重,但對信息缺乏足夠的判斷選擇能力,面對這些情況,不僅需要校內各部門緊密配合加強日常引導,而且需要與校外相關部門,如當地宣傳管理部門、新媒體行業主管和監管部門等建立聯動機制,以加強校園新媒體環境建設。
(3)新媒體的發展沖淡校園主流價值,校園文化建設遭遇新挑戰。新媒體時代的信息資源不可避免地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暴力色情網站、低級庸俗信息、各類謊言欺詐等對校園文化進行著全方位的沖擊,從而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新媒體的虛擬性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缺乏真情實感,溝通的欺騙行為越來越多,網絡詐騙、犯罪事件時有發生。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信息的判斷能力較弱,防范意識不強,極易走入極端,造成不可預計的后果。
4 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4.1 健全新媒體工作機制,提高工作效率
新媒體時代,要建設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必須有相應的工作機制作保障,這些有效的工作機制包括管理機制、運行機制、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等。高校應成立新媒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小組成員要權責明確、分工合理。新媒體建設小組成員應囊括學生工作部門、團委、各院系等相關部門人員。高校要不斷加大對新媒體建設的物質投入,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為新媒體建設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提供堅實保障。同時,高校應制定合理的評價和獎勵機制,定期對新媒體建設成果進行科學評估,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予以及時解決,并根據評價結果,對各單位實施獎懲,以保障工作積極性。
4.2 強化媒體人意識,占領校園文化建設新陣地
我們首先應建立一支政治思想過硬、專業素養較高的師生管理隊伍。新媒體工作人員要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強烈的社會使命感,利用新媒體及時了解學生關注的熱點。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新媒體應用技術能力,在實際工作中充分運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從源頭抓起,強化信息和輿論的監管,用積極的思想引領服務青年。在強化傳統網頁網站單向輸出信息的同時、強化微博、微信等互動平臺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思想文化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各項活動中,并在線上與學生增強互動交流,將學生的學習心得融入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形成學習—反饋—再學習—提高的良性循環。
4.3 融合線上線下工作優勢,提升活動吸引力
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不能簡單地依靠一兩場正式的紅色活動開展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而應該通過分散的、多層次滲透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積極開展“我與好青年握個手”、“我心中的好老師”等各類評選活動,通過青年的積極參與提升媒體的號召力和引導力,同時選樹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典范,更有利于發展學生模范的帶領作用。利用新媒體溝通的即時性,強化如“網頁設計大賽、APP應用開發大賽”等傳統文化活動。保障信息的及時暢通,調動青年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增強了校園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 顏秉忠,王曉玲,葛春穎.論新媒體對校園文化的構建[J].新媒體研究,2012(9).
[2] 丁金諾.論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
[3] 嚴琳.網絡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3(4).
[4] 劉德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5] 陳山.新時期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初探[J].教育與考試,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