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梅
摘要:傳統的教學模式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演變成為機械的語文教學。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通過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綜合文化素養,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標。,基于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將素質教育推進落到實處。
關鍵詞:語文;生態;和諧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理想課堂該是怎樣的呢?毫無疑問,它應能挖掘學生語文學習的潛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讓學生享受在語文的天堂,也就是和諧生態的課堂。
一、何謂小學語文課堂生態化
小學語文課堂指的是小學階段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共同學習語文知識的雙邊活動。生態是一個包容性很廣的概念,指“生物與環境及共同生活于環境中的各個個體間或種群間的種種關系”。小學語文課堂是一種特殊的生態,具有獨特的課堂生態主體(教師、學生和課本)和課堂生態環境,是指在自然、和諧、民主的環境中,讓學生富有個性地、自主地實現課程、師生、知識、社會之間多層次的互動,使學生不斷開發潛能、開啟智慧、創造自我,取得語文素養和生命質量的整體提高。
二、當今小學語文教育課堂存在的生態缺失現象
在當今小學語文課堂實際教學中,受師道尊嚴、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是授業者,而學生是受業者。課堂上學生的讀書時間不充分,參與學習方式單一,參與學習的熱情不高,參與學習的面不寬。課堂上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面:教師隨便提出一個問題,立即宣布小組討論,表面很熱鬧,但只注重合作學習形式,隨意性太強。只重視合作學習的結果,對小組學習的過程缺乏指導,沒有注意學生小組合作意識的培養。只注重合作,忽視合作的技巧,沒有保證充足的合作時間,忽視學生個體的需要和個性的培養。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學生表面上獲得自由,實際卻迷失方向。這種沒有技巧和目標的合作學習,最終帶來的是課堂上的“放任自流”和課后的“一無所獲”,導致學生社交技能缺乏,課堂生態失衡,教學生態的整體效益差。
課堂中出現的種種不和諧現象,要求我們從生態學視角重新審視并建構,構建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促進師生可持續發展的小學語文生態課堂。
三、如何構建小學語文生態課堂
(一)構建民主和諧的生態氛圍
生態課堂的共生性、協變性、整體性告訴我們,生態課堂是和諧的課堂,是民主平等的課堂。課堂生態和諧的基礎是老師和學生關系的和諧。教師應以平等、真誠之心對待學生,以民主、尊重的方式教導學生,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與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自能學習、自主發展為宗旨,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每個人在這個集體里都是平等的,無論學習成績如何,性別差異、家庭及其他方面的不同,每個學生都應充分尊重另外的學生。只有在平等、友愛的情境中,學習潛能才會得到真正挖掘。筆者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在教室中取消講臺,因為三尺講臺的存在拉遠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學時面帶微笑,走進學生中間,而不是站在前臺高高在上。只有師生皆置身于一個心理放松、心扉開啟的教學氛圍中,整個學習過程才會顯得和諧、愉快。
(二)構建師生互動的生態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洞察學生心理的變化,抓住學生心理的共性和個性,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恰當地實行互動,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進入教學的氛圍,參與教學活動,在輕松愉快的心態下學習知識,增強能力,陶冶情操,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老師可以跟學生共同制定一些課堂制度,如獎勵發表異議的、鼓勵大膽發言的、批評譏笑別人錯誤的等,讓每個學生都敢于暴露真實的思維、愿意表達真切的情感體驗、大膽實施自己的學習策略,以促使生生間、師生間進行更廣泛更深刻的互動。
(三)構建彰顯靈氣的生態課堂
實施教學的原點和歸宿是使每個學生都提高自己的素養,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作為小學語文課堂生態本體的學生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教師要承認并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如不同的成就感、學習能力傾向、學習方式、興趣愛好及生活經驗;根據學生不同需要進行多樣化的教學,如師生對話、學生討論、學生活動等,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同認知水平和認知方式;問題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盡可能讓不同層次學生都主動參與,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總之,教師要空,學生要實,教師無為,學生要有為,教學多些教學空白,讓學生補白,讓教育因學生的靈氣而精彩。如在教學《群鳥學藝》一文時,筆者問學生:“學了這個故事你們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學生都回答只有耐心、虛心、認真地學習,才能學到真本領。可有一個學生卻回答說是鳳凰老師教的搭窩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鳥沒有學會搭窩。他的回答激起千層浪,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并列舉一些好的教學方法。最后,筆者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的寓意有了比較正確的理解。這樣做,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四)構建走進生活的生態課堂
生態系統論認為,任何一個系統只有是開放的,與外界的環境有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系統才是有活力的,才能不斷發展。生態與生活緊密關聯,生態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完全可以聯系生活,依托生活,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活動空間,因為現實生活是語文學習肥沃土壤,所以要注重語文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堅持向生活延伸,把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與社會生活緊密連接起來。例如閱讀大量古詩詞后,學生明白了《岳陽樓記》里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可以拿來稱贊我們的好領導;需要學會在中秋佳節的時候用蘇軾《水調歌頭》里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自己美好的祝愿;需要在離別母校時。懂得吟著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與好友互勉……這種簡單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使他們擺脫考試的束縛,走向從容,樂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