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武
摘要:生物工程作為本世紀的三大熱點之一,對社會進步和科學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生物科學教育,尤其是必須加強初中生物科學教育。所以重視初中生物學科教育,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發(fā)展中的主體,顯得尤為重要。對此筆者有幾點想法。
關鍵詞:課改;初中生物;教學
一、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
課改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調查、探究等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實施“師生互動”,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其真正參與到生物教學中來,通過其自己的實踐和情感、體驗,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學生才能進入積極自主的思維狀態(tài)中去。我校為實現高效課堂,推行創(chuàng)建學習小組的教學活動為我校初中生物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和極大的便利。
我所教的七、八年級幾個班級,各班均已創(chuàng)建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一般以4~6人為宜,設有正、副兩位組長。小組組員的選擇本著平衡性、差異性、互補性三個原則,考慮不同性格特點、不同層次的學生,男生女生比例協調,進行優(yōu)化綜合,利于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在學習環(huán)節(jié)中,一定要清楚明確地布置學習任務,要做到每個小組都明確自己要完成的任務,明白通過怎樣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務。而且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教師應注重小組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突出小組自主、合作的核心。為了在教學中能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有意識的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討論、探究的時間,不要讓小組合作匆匆而過。特別是教師不要為了完成自己設計的教學計劃,打斷孩子們圍繞著任務要求進行的熱烈討論,這不單單會給學生留下遺憾,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打斷將會澆滅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熱情,從而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課堂評價與獎勵也不容忽視,適當的評價與恰如其分的獎勵能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發(fā)揮不可估量的正能量。
二、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生物一向被稱為理科中的文科,因為生物中的知識點非常的多且雜,僅靠死記硬背是不夠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指導學生養(yǎng)成科學高效的學習習慣為重。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這就要注意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的協調發(fā)揮。教師必須研究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的規(guī)律性,增強預設性,避免盲目性,有的放矢地設計好教學程序,從而盡可能指導學生自己發(fā)現規(guī)律,悟出道理,歸納知識。教師在關鍵、難點處適時、適當的、巧妙的點撥,就會激發(fā)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火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解人體的營養(yǎng)一課中關于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的講解時,我給學生留出恰當的時間鼓勵各學習小組先在組內探討,然后各組推選一名代表將本組結論分享給全班學生,最后教師和全班學生一起進行總合歸納出:糖脂蛋,水鹽素,六類營養(yǎng)要記住;谷豆食糖馬鈴薯,核桃花生加豬油,奶蛋魚肉和黃豆,提供能量主要物;水鹽素,量不足,郵現問題很多處;鈣鐵鋅,又碘磷,缺鐵吃肝治血貧,大人脖腫小孩傻,那是因為缺碘啦;缺A眼睛怕天黑,缺B容易得腳氣,缺C壞血很容易,缺D缺鈣一樣地。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認知,才會真正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
三、確立學生主體性,把講臺還給學生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的具體落實。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盡量多給學生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fā)現—探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上,教師是參與者,組織者,參與整個學習活動,不再是一個孤立的主導者,學生也不再是總受制約的主體者,學生可以更好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應教己;而受教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能教人、覺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我在講授課程時就嘗試著在課堂上把學生請上講臺,讓學生當“小老師”。例如在講授“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實例”時,我放手讓學生展示。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平常生活中也有不少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事例,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由此我開設了一堂學生展示課。本著人人均可參加、自愿參加的原則,在課前征集“小老師”,學生們踴躍地報名。選出的“小老師”提前與教師共同備課,進行一系列的課前準備工作。由“小老師”領導學生去學習、探究,完成教學內容。在整節(jié)課中,知識點的講解、提出問題與探究、歸納和整合知識點、反饋目標及評價,都主要由學生通過學習小組合作,自主完成。講臺前的“小老師”態(tài)度認真,吐字清晰,表達準確有條理,不忸怩怯場,與平時課堂上被提問時吞吞吐吐、辭不達意等狀態(tài)完全不同,煥發(fā)了新的光彩,展現了不同的面貌。
讓筆者驚喜的是,學生通過課前搜集資料,精心制作課件,并撰寫講課稿,然后上臺講課,不僅讓學生增強了課堂的主體意識,還訓練了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這種腦、手、口的結合訓練,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發(fā)展的主人,把講臺還給學生,其意義不僅僅是讓學生講一堂課,更為重要的是這能讓學生把在課外所看所聽所學到的生物知識活用到課堂上介紹給同學們,以此能達到傳播生物科學知識,拓寬視野,激發(fā)學習興趣的目的。
總之,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因此要求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實現高效課堂,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個人得到充分發(fā)展。這就決定生物教學應做到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形式多樣化,在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過程中,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立足于生物學科,通過生物學科的教學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