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華
摘要: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但是,當今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將試圖對中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由此提出解決措施的建議。
關鍵詞:家庭教育;問題;對策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發生的,以親子關系為中心、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在影響下一代發展的諸多教育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最近在知乎上引起上千回答的“北大留美學生寫萬字長文數落父母‘過度關愛,12年春節不歸”,讓筆者開始思考當代中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關于中國家庭教育的研究較多,其中有關穎的《家庭教育方式與兒童社會化》和《父母教育方式與兒童社會性發展》,其就不同教育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季良靖的《家庭環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對家庭環境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國內的研究大多聚集在家庭教育與孩子性格養成以及未來發展的關系上,較少分析當代中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上。
本文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不再拘泥于研究家庭教育與青少年未來發展之間的關系,而是注重于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2、進一步地,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家庭教育進行對比研究。
一、主要問題
筆者認為,當今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父母控制欲過強
連續十二年未回家過年的北大留美學生是其中較為極端的一例。日常生活中,父母甚至沒有與孩子有充分的溝通就代替孩子選擇學校、專業,報補習班和興趣班,安排日程等情況也較為常見。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客觀上,社會的復雜性和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上的不成熟性導致孩子沒有能力獨立處理許多問題,沒有獨立做出選擇并為之負責的能力,如選擇小學中學大學等;另一方面,是父母相信社會足夠復雜以及相信孩子幾乎沒有獨立做出選擇的能力,是主觀上的感受。這樣的后果,可能會給孩子未來發展提供一個在當時條件下能夠提供的最好的機會,也可能因為父母眼光、見識的局限而束縛了孩子未來的發展,亦或是出現隨著孩子的成長,發現當時的選擇并不是自己所好而內心埋怨父母的情況等。
(二)地區、階層差異較大
大學使得不同地區和來自不同階層家庭的孩子匯集在一起,此時家庭教育的差異則體現出來了。大城市的家庭通常因為有著較好的家庭條件和可利用的優質教育資源,較為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孩子的思路、視野更為開闊,更加與國際接軌,比如利用寒暑假到各國進行游學;而小城市的家庭則很可能因缺乏經濟條件和對相關意識的認識而忽視孩子的素質教育。
(三)內容單一,更多圍繞學業展開
當今世界競爭壓力與日俱增,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還沒畢業,就開始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和興趣班,過度關注孩子學習成績,這進一步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壓力。同時,也造成了孩子實踐能力的缺失,即,孩子的“社會性”程度不夠,一旦考完高考踏入大學校園,甚至以后踏入社會,即可明顯感覺到家庭教育在這方面的缺失帶來的遺憾。
(四)技巧缺乏,教育效果不理想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教師,一個家長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優秀的家長是孩子最好的典范??墒?,現實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大多依靠自身經驗和習慣,很少有系統實用的知識技能作為支撐,導致孩子在教育中出現種種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是家長,你就該聽我的。在家庭關系中,父母存在天然的優勢。跟孩子相比,父母閱歷豐富,見識廣博,在遇到困難時能夠更快地找到相對更合理的辦法解決問題。所以,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習慣性地直接給出解決方案,并希望孩子能夠照做,如果不聽話,就會很難接受。父母直接給與的經驗到孩子那里就變成了理論,只能死記硬背,不能根據條件變化靈活運用,從而阻斷了孩子探索世界、鍛煉技能的機會。
2.只能接受好的方面,不允許糟糕的部分出現。當孩子考試成績優異的時候、當孩子開心的時候,父母往往覺得理所應當。可是當孩子考試一踏糊涂的時候、當孩子跟同學打架的時候、當孩子不愿意寫作業鬧情緒的時候,當孩子心情不好哭的時候,父母會覺得不能接受,更是用講道理或指責的方式勸解孩子要再接再厲、要團結友愛、要聽老師的話,這樣就將孩子的負面情緒堵在內心深處,或壓抑、或隱藏,日積月累可能會形成心結。
3.令行禁止。當孩子出現某種不合時宜的行為時,家長出面制止,并希望立刻收到效果??墒牵⒆釉谑盏街浦剐盘柡?,往往還是忍不住多次重復該行為,最終導致家長發怒。
4.多重標準。對于同一件事情,執行標準卻不同。比如,家長要求孩子不要總是看手機,可是自己卻總是拿著手機不放,當孩子提出異議的時候,家長不但不認錯,還找理由反駁,甚至批評孩子。這樣,孩子以家長為榜樣,總想著看手機也就不奇怪了。
5.充耳不聞。家長總認為,孩子的話不用當真。所以,當孩子提出某個意見的時候,家長不當回事,應付一下就過去了。比如,
二、解決對策
首先,家長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加強自身教育孩子的能力。因為種種限制,家長重返校園已經不現實,應充分利用時間和資源,通過閱讀和思考來開闊眼界,提高思想境界。此外,還要注意增加親子溝通交流的時間,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與孩子一同解決面對的問題。
其次,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分工合作應當更加明確。學校教育在重視道德教育的基礎上,更多地集中于知識和技能教育;家庭教育則重點在價值觀、生活實踐等方面的教育。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在大學以前所受的教育是單一的知識教育,否則,子女在以后踏入社會,獨立生活后面臨諸如人際交往等許多方面的難題。
然后,各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要發揮好作用,及時發現并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以及與之相關的家庭方面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學生解決由此帶來的心理問題,并且對家庭教育進行補充。
家庭教育有著強烈的滲透性、強化性和超前性,因此,必須重視子女的家庭教育,防止因家庭教育的失誤而給孩子身心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長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關穎.家庭教育方式與兒童社會化[J].天津社會科學,1994(04):107-110
[2]關穎,劉春芬.父母教育方式與兒童社會性發展[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4(04):47-51
[3]井維華,張慶強.青少年學生的人際信任度與家庭因素的相關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6(02):61-64
[4]季良靖.家庭環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108-113
[5]楊泰.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1(06):6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