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桂英
摘要:為了保證小學各學段體育課程內容銜接,有必要采用刪繁、降難、除舊、糾偏和減少不必要的重復等方式,設置與不同學段學生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特征相適應的體育課程內容,使學段體育課程內容與該學段學生的體育健身需求、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學生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學練實際、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相適應,進而有效促進不同學段體育課程內容的銜接。
關鍵詞:小學;不同學段;課程
小學各學段《九年義務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鼓勵學校和教師根據學生、學校的實際自主開發與利用體育課程內容資源,而在落實過程中卻普遍出現體育課程教材內容選擇的隨意性和混亂現象,一些學校不分青紅皂白地把當下流行的新興運動項目或民族民間盛行的傳統體育活動項目在未經教材化的情況下,將一些非身體練習的游戲活動或智力活動生硬地引進課堂,致使體育課性質發生變化,出現體育課不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教學手段,不以運動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同時也擠占了有限的體育課程時間和空間,無疑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一、刪減繁雜動作技能
針對體育課程內容的繁雜,必須采用“刪繁”的手段,刪去那些無關緊要、復雜程度較高的內容。需要做到:一是要緊緊把住體育課程內容資源教材化的關口,不要把那些生疏冷僻的、不實用的、安全性能低的、沒有身體鍛煉價值的、不易掌握的項目引進到課程內容中;二是依據學科邏輯、課程性質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刪去那些不符合學段課程目標的內容,讓學段課程內容的針對性更加突出;三是在選用課程內容時,要根據某一學段學生的需求區分主次內容,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以學生興趣為導向選擇體育課程內容時,運動項目不宜過多,應該重點選擇和傳授與學生興趣有關的運動知識與技能,引領學生掌握。
二、項實用的運動技能
“刪繁”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學科特點出發,刪去繁多的運動項目,避免“蜻蜓點水式”的學習;刪去復雜的運動技術路線和規則約束,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從而增強體育課程內容的適切性。
三、引入新興運動內容
必須與“時”俱進,破除體育課程內容的“舊”,積極引入一些能夠體現時代性、社會流行的新興運動項目,如街舞、健美操、瑜伽、普拉提等休閑時尚的運動項目,這些運動項目時尚、實用,深受學生歡迎,能夠學以致用,并能很快地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促進其良好生活方式的生成。
三、降低教學難度要求
在技術動作方面,可以做到:①簡化復雜的技術動作,如將24式簡化太極拳再進一步簡化為動作簡單、易學易記的9式太極拳;②精簡技術方法,如足球運球方法種類較多,腳背正面運球、腳背外側運球、腳背內側運球、腳內側運球,沒有必要全部掌握,只要掌握其中1~2種技術方法即可;③修改運動技術規則,如排球教學比賽允許連擊、四次擊球,能夠增加該項目的可玩性、趣味性,并且不影響運動技術的掌握與運用;④簡化技術要領,一些復雜的動作技術,可以通過口訣來清晰地表達,如籃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編成口訣:“一蹬、二展、三抬、四壓、五撥”,用簡潔的語言幫助學生熟記、領悟要領,排除不必要的信息干擾。
在場地器材、人員、裝備方面,可以做到:①降低器材的高度,如降低排球網的高度、籃球架的高度、欄架的高度、橫桿的高度,也就能降低扣球、投籃、跨欄、跳高的難度,不僅使學生掌握了運動技術,還能夠幫助不同年齡、不同身高的學生收獲成功的快樂;②減輕器材的重量,如用實心球替代標準重量的鉛球、用氣排球或者軟式排球替代標準排球、用小籃球替代標準籃球,利用這些器材同樣能掌握課程內容所規定的運動技術;③調整場地的規格,如將110米跨欄改為60米跨欄,將全場足球教學變為半場足球教學等;④調整參與人數,如單人跑改為雙人跑或者多人跑等。通過場地、器材、人員、裝備等方面的調整,可以降低體育課程內容的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運動參與積極性,促進學生掌握運動知識與技能。
四、突出體育課程特性
體育課程內容的糾“偏”首先需要正確理解體育課程的性質,明確體育課程內容的學科邏輯。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能偏離了身體練習規定的學科邏輯,不能忽略體育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傳授,偏離了它,體育課程的學科價值將無法實現。 小學各學段小學各學段其次,需要糾正將“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形而上學的理解為淡化運動技能或不要競技運動內容的做法。體育學科是一門操作性的學科,運動技術是實現各項運動操作最重要的手段與途徑[4],運動技術、技能是小學各學段體育課程內容的主體。
此外,需要糾正體育課程內容偏離學生身心發展實際的做法。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出現在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發展在不同學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每個學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都為體育課程內容的設置提供了可供遵循的規律。在安排課程內容時,要考慮每個學段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渴求和心理品質提升的需要,根據一定學段學生的學習能力設置體育課程的重點內容,突出體育課程內容的學段特點。
五、減少課程內容的重復
“減重”是指盡量減少體育課程內容的重復設置現象。在設置體育課程內容時,為了使學生掌握運動知識與技能,并達到高度自動化階段,課程中某些主要的知識與技能便會反復予以重現。但這種重復不應該是無邏輯的、簡單的重復,而是應該在螺旋式提高的基礎上提出的新要求[5],也就是通過有針對性的、有重點的設置體育課程內容,使運動知識與技能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不斷拓展和加深,彰顯出對內容難度要求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實現使學生由生疏到熟練的掌握運動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的。否則,就會造成體育課程內容體系的龐大、繁雜、無重點,不利于學生掌握動作技能,不利于學生形成運動興趣和特長。
減少學段體育課程內容的重復設置現象應該在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的基礎上,盡量做到兩點:一是每個學段在起始年級都應該為學生適應新學段的體育課程內容設置一個“緩沖區”,在這個區間可以提高優秀學生運動成績、運動技能為目標,也可以提高體育后進生運動能力為目標,使未學過新內容的學生接觸到新的學習內容,這樣能夠發揮“緩沖區”承上啟下、瞻前顧后的功能,使課程內容的重復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二是整體規劃一個學段的體育課程內容,既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又按照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設置課程內容,盡量避免學期之間或者學年之間出現低水平重復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