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保軍
摘要:新媒體給網絡輿情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科學妥善處理網絡輿情,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推動社會進步,否則有可能造成網絡群體性事件,降低政府公信力。本文分析了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概念、特點難點,指出了具體引導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輿情;對策
一、新媒體、新媒體時代的概念及特點
新媒體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有的學者:新媒體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 “新媒體近乎于零費用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戰。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數字化媒體形態。新媒體時代是相對于傳統媒體(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媒體)而言的,故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新媒體是多媒體衍生的產物,新媒體時代是在Internet和手機普及后,近年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后的時代。博客、微博、即時通訊、交友網站等信息交互平臺,使信息發布與交互變得異常簡單,每個人都是信息時代的主人,都有發言權和評判權,進而有可能成為媒體的焦點。而不像傳統媒體時代,普通個體只能作為被動的受眾。
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絡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于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周進指出,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
張毓強以“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威廉?達頓拍攝了手機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災難現場狀況。這些照片很快進入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
總之,新媒體具有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等特性。它是在信息、通訊等新興技術手段的支撐下出現的新的媒體形式。
二、網絡輿情的特點
輿情就是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網絡輿情是輿情的特定的表現形式,是指在某事件的刺激下,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對該事件的所有情緒、態度、意見和行為傾向的總和,在網絡環境下,輿情信息的主要來源有:新聞評論、BBS、博客、聚合新聞(RSS)等,其特點歸納如下:
(一)自由性和多元性
開放的互聯網,給了所有人發表意見的便利,每個人都是網絡信息的發布者,每個人都有選擇其的自由,互聯網的這種自由匿名特點,造成輿論的多元性。表現在網民分布在社會的各階層和領域;網絡輿情主題寬泛,涉及經濟、文化、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其言論隨時可以發布,其速讀更快、擴散面更廣、任意可以評論和轉載,具有廣泛性。同時網絡輿情不可能影響到所有潛在受眾,具有局限性。
(二)即時性與交互性
網絡時代,就某事件,瞬間就可以在網絡上躥紅,網民在第一時間對該新聞事件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即時性使網絡輿情被許多網民參與,形成互動,贊成方和反對方的觀點同時出現,探討、爭論、交鋒。這種互動性的交流快速轉化為公共輿論,使之更加廣泛和深入。
(三)偏差性與可控性
新媒體信息的傳播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決定了對網絡輿情在時間、空間的把握上難以進行有效的控制。再加之網絡輿情信息內容紛繁復雜,形式多樣的輿情充斥,由于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某些網絡言論缺乏理性,易帶情緒化,個別發泄情緒,稍不注意就可相互感染,繼而響應,逐漸演變成偏差有害的輿論。這種難控和偏差的輿論給網絡輿情的管理者造成巨大的挑戰。經過各級各相關部門進行有效的監測和引導,網絡輿情是可以控制的。
三、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管理的難點
(一)數據收集難度大
網絡信息中,博客、網頁、社交互動平臺等以及智能手機、電腦、智能電視等各種終端都可能成為輿情傳播的介質,數據源的多樣性為輿情管理的數據收集工作增加了難度。
(二)信息分析難度大
網絡輿情的突發性與蔓延性,導致其發生難以預測,預警工作的難度加大;網絡輿情數據的大量積累,增加了信息分析的工作量,進而難度加大。
四、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引導對策
根據上述網絡輿情的特點與難點,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合理的規范和引導,變被動為主動,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強化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引導對策。
(一)提高政府施政能力和服務水平
2016《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讓居民和企業少跑退,辦好事,不添堵。“互聯網+政務服務”讓政府服務更“聰明”、更“高效”,有助于陽光政府的建設。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務水平,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充分發揮傳統媒體、新興媒體作用,利用好網絡平臺,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的問題,使群眾了解政府做什么,怎么做。各級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接受社會和輿論的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網絡媒體,構建網絡傳播與地方政府社會的和諧統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構建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公務員隊伍,以實際行動解民之憂、取信于民,改善政府形象,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二)主動提高干部網絡輿情監督下工作的能力
各級領導干部對網絡輿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自覺培養關注網絡輿情的習慣,增強尊重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的政治敏感性。領導干部應當具備網絡運行規律的實際操作掌控能力,網絡輿情的甄別研判能力。制定網絡道德的規范和標準,設置政策參與議程,加強網絡道德規范教育建設,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網絡輿情的引導能力,確保政府在應對輿情中掌握話語權、占得主動權。通過網絡這個載體,拉近干群距離,使群眾直接建言獻策、表達訴求。要樹立正確的網絡輿情觀念,把網絡建設成為表達民意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魏超:《新媒體技術發展對網絡輿情信息工作的影響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年第1期
[2]記者 金玉珍;提高網絡輿情應對能力[N];柴達木日報;2013年
[3]程亮:《網絡輿情研判方法的探析》[J],《新聞與寫作》,2010年第3期,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