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芳
摘要:傳統課堂內,我們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但反對學生坐在位置上“胡言亂語”,但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無意中發現學生的“出聲思考”可以為無聲的思維提供足夠的支撐,是數學教學高效的一項技術。教學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的概念、知識、公式、思想方法教學中,教師在問題鏈設計的基礎上,借助“出聲思考”特定的言語形式(說、畫、寫、做),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可幫助學生看到或感覺到自己的思維,廓清思路,促進學生的深度理解和高品質學習,利于數學問題的最終解決,提高數學學習水平。
關鍵詞:數學;出聲;思考
一、為什么要“出聲思考”
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性較強的學科。小學數學盡管對成人來說并不深奧,但對思維還處于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正在逐步形成的小學生來說,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以至于有些地區已經嘗試在低段教學改為語文為主,待學生思維能力逐步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再重點進行數學學習。傳統的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習慣將問題講得非常細致周到,甚至各類型題目解題的策略、結論等規律性的知識,教師也以知識框圖的形式告知學生,對解決問題關鍵點反復強調,課后反復訓練,但結果還是有部分學生不能真正理解,聽懂,實際應用時仍束手無策。
筆者為此苦惱,對學生的課堂回答、練習及考試進行跟蹤分析,發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有脫節,教師的講解是建立在我們對數學概念、知識規律全面理解的基礎上的,將學生看做理想狀態的接受器,所以試圖將知識講得完美無缺。其實,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的曲折過程,學生是不可能像教師一樣看清道路的。我們發現一些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齡,都會絮絮叨叨,那是因為他們身體和思維能力跟不上普通人的節奏,這個有聲思維正是他們彌補晚年智力退化的工具。小學生大腦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我們有什么理由指責他們的“自言自語”呢?
怎么引發學生的思維,提升數學素養?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解決此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借助特定的言語形式(“邊想邊說”、“邊想邊畫”、“邊想邊寫”、“邊想邊做”) 進行外顯的思維,即“出聲思考”、“對話式教學”。“思維和語言一樣,也是一種語言習慣,或稱為語言形式的思維。”心理機制表明,“出聲思考”的關鍵在于借助說、畫、寫、做,廓清思路,發現思維問題,思維者可以看到或感覺到自己的思維,使思維變得可感性更強、更清晰,其規律性可能更易顯露出來。
二、“出聲思考”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
(一)數學概念、定義形成的“出聲思考”
傳統教學認為數學教學是在概念、定義已知的條件下進行的,注重如何運用這些概念或定義,而忽視了這些概念、定義本身就是問題,挖掘它的內涵實質,本身就是知識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深入思考與探究。
例如,在教學生學習梯形的時候,讓學生在了解梯形的基本知識基礎上,讓學生自由發言,提出自己的建議。一位學生會說:“我覺得梯形具有穩定性,因為梯子是矩形的,在使用時是很穩定的。”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將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學生們之間會爭論不休進行討論,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讓學生對各種各樣的梯形進行驗證,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尋求答案,然后達成共識:梯形不具有穩定性。
(二)數學問題分析的“出聲思考”
數學公式和計算方法以及由此引申的問題占據了小學數學的大半“江山”,為讓學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教學過程必須揭示這些公式與學生現有知識結構的邏輯聯系,發現論證的思維過程。當然學生運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時,必然有思考的過程,完全可以采用“出聲思考”的策略,把學生的思維呈現出來,讓學生言說分析問題的思路,選用什么樣的解決方法,為什么要選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什么條件,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從而培養學生對思維形成自我監控的能力。
例如,和學生一起探究“分數、小數與百分數的互化”,筆者引導學生揭示出分數化成百分數的一般方法后,要求學生對教材結語進行自主分析:“把分數化成百分數,通常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遇到除不盡時,通常保留三位小數),再化成百分數。”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學生與教材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品讀后,筆者提問:“你們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1:這里為什么要用上兩個“通常”?
生2:這里兩個“通常”意思相同嗎?
生3:這里兩個“通常”之外的含義是什么?
師:讀得細致,想得深入!對于這些問題,你們能否結合剛才的例題做出合理的解釋?可以先討論一下。
生1: 第一個“通常”之外的意思是,如果分母擴大若干倍,恰好是10、100、1000,可以直接把分數化成百分數。
生2:第一個“通常”之外的意思還有一個,當分母縮小若干倍后是10、100、1000時,也可以直接轉化。
生3:第二個“通常”之外的意思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盡時,如果有特定要求,應按要求保留小數位數。
從上述的案例,筆者反思當學生的疑問出現時,立刻“送上”正確答案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應順著學生的思維作為突破口,引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生本對話。學生逐詞逐句對教材的內容進行發聲式解讀,通過發聲思維實現對數學知識初步的感知,對“通常”一詞,展開分析與研究,學生對數學結論的認識更為全面、更為深刻,在發聲、對話的過程中構建和接近數學知識的意義和本質。
三、實施“出聲思考”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營造情境靠問題
教師教授知識,不僅要教授教材中基本的數學知識,也需要從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將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直至完善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搭好從舊知識通向新知識的橋梁。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營造促進學生思考的環境,提出的問題清單,要能抓住問題的本質和核心,使之成為學生深入思考的“腳手架”。同時運用“出聲思考”策略,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內隱的思維過程,發現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縮短了學習的周期。
(二)提供機會進行出聲的互動
課程的開始是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課程的結束是學生對課程的領悟。課堂上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和實踐的時間、空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開展“出聲思考”,讓思維互相“看”得見,并讓學生自己經歷探究的過程,加深對知識理解的同時,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生親自去發現。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從各自的視角出發,總有著一份屬于自己的發現。過去,我們將學生上課出聲當做單純的紀律擾亂,或者說是不能獨立高效思考的表現。現在我們發現,“出聲思考”是學生運用口語對自己思維的進一步強化,是小學生內部思維水平尚未成熟時的一種輔助工作,是促進內隱思維形成的媒介,更是小學數學教學走上高效之路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