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征宇
摘要:截至2018年初,我國已開設播音主持專業的高校共201所,距1998年已50倍。在這背后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下,高校盲目擴招和一定時期內市場對于播音主持專業人才所需而導致。但隨著“互聯網經濟”和“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主播的職業門檻在今天已經降到了“零”點;大數據和“云端”智能的聯系,使得有聲語言藝術化表達簡單得只是一個程序的事情。我們無法逾越時代的進程,故本文僅抒己見淺談高校播主專業發展危機二則。
關鍵字:播音主持;入職門檻;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學科融合
“2016年,Google實驗室開發出用嘴和呼吸系統發出的“非演說”聲音的仿生系統——“WaveNet”,該系統通過交互式神經網絡可以生成逼真于真人的語音波形數據。”
“2016年末,在Adobe 公司創新產品用戶大會上,工程師現場演示了一款可以讓用戶如同文本一般編輯口語音頻的應用程序——“VoCo”。
“VoCo” 可以將音頻像圖像一樣分割成單獨的元素,只需要給它一段 20 分鐘的人聲,它就能分析出人聲中的元素,然后用戶只需要打字輸入內容,它就能根據這段人聲中的信息再進行還原。目前,“VoCo”對于人聲的修改已經到了 以假亂真 的程度。”【1】
“2018年1月18日,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在京首映。這是世界上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擬人聲完成配音的大型紀錄片,節目解說全程由人工智能配音。”(注:以上資料來源于網絡)【2】
前景一:上世紀60年代,我國播音主持專業教育始于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創辦初衷是培養“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網絡還未普及,自媒體尚未問世的年代里,作為“主播”身份的個體掌握著不可撼動的話語權,官營媒體對這類職業的準入條件也牢牢地把握著尺度。但隨著“互聯網”經濟飛速發展,以原始博客為平臺的“自媒體”搭著網絡這股潮流自成一系。從最初的“知名博主”到“微博大咖”;從“全民娛樂”和“網絡主播”,時間僅用了5年。這五年(2008-2013),是中國“互聯網”時代風起云涌的5年,卻也是播音主持專業繼續擴招的5年。
在我國,播音主持專業以獨立學科開設專門課程,授以張頌老師主編叢書“中國播音學”為理論基礎,配合“文藝作品演播”“即興口語表達”“廣播電視制作”的等相關課程對學生進行“復合型人才”培養。但,播音主持專業論其本身學術根基顯不如其他專業深固,它的設立和我國獨特的政治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如今,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高校學科及媒介創新融合進程的發展,部分傳統學科因諸多方面原因正面臨著被融合或取消的生存風險。就全局而言學科融合推動著我國新聞傳播教育事業的發展,但就專業本身而言卻是一次次被兼并的風險。播音主持專業處于社會學和文學兩大學科的交集領域,它的誕生本就集成了除這兩大學科外諸家學問的精華,曾經在教育界中用過“雜家”一稱來定義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但在我國廣播電視行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當初在“黨性”原則上的“傳聲筒”們已經很難適應時代的需要,其中主要問題包括:專業理論研究滯后,教學方式單一,教學理念桎梏等。“現在我們完全有理由設想,某日主持人一職可能由“人工智能”機器人擔任”【3】,無論從思維反應,知識儲備,還是錯誤幾率等,恐都不是任何“科班”學生所能相比。這樣的未來已經離我們不遠,今年4月,日本人工智能機器人“Erica”將成為日本一家電視臺的新聞主播,它的創造者石黑浩教授表示,“Erica”很快將會有獨立意識。主播之所以在目前是不可替代的專業,是因為人的主觀能動性區別于其他自然生命,但我們唯一引以自豪的特性若被“人工智能”代替,未來播音主持專業是否還能獨立開設下去。相比同時代的新聞學,該專業課程的設定可融合大部分播音主持學科內容,而播音主持專業若能繼續前行或許僅能以定制培養形式,為社會某階段剛需的頂層領域提供服務,小眾化且艱難生存的未來或許離我們不再遙遠。
前景二:互聯網時代,為所有無差別的個體提供了一個零門檻的可視化自我營銷平臺,“主播”的概念早已不只是“在話筒前,鏡頭前進行有聲語言傳播的創作主體”,當它被線上消費時,“專業”便不再是的入職主播行業的基礎條件。經濟的發展,使得每一個人都不愿意被這架馬車拋棄,無論是安全感的獲得還是成就感的體現,普通個體都能輕易的在這個平臺上撈到第一桶金。“或許我們應該質疑這個時代對美的選拔標準,因為它以變得比已讓任何時代都復雜多樣”【4】。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高校的播音主持教育實踐由于長期和社會脫節(主要指綜合類院校)加之專業教師普遍缺乏實踐經驗,仍閉門造車的以聲、臺、行、表作為培養學生的主要準則,經過四年本科教育后再將我們的專業學生統一輸送給社會成為就業浪潮中的水花。但和時代潮流相比之,我們專業看重的一切不可動搖的真理在網絡主播中則不具約束。筆者認為,在大眾審美畸形化的今天,一切可視化的信息傳播形式都很正常。在如此的今天,我國高校播音主持教育專業即便不擔心會被未來取代,是否也應該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機制,畢竟與時俱進,不斷革新才可保在播音主持專業平臺上培養出的萬千學子不被時代淘汰。
參考文獻:
[1]AI應用:Adobe VoCo語音模仿系統
http://www.smarthey.com/Index/detail/id/4471.html 2016-11
[2]《創新中國》首映式在京舉行 人工智能煥活經典聲音
http://tech.sina.com.cn/d/i/2018-01-18/doc-ifyquptv7667429.shtml 2018-1
[3]《人工智能時代》(美)杰瑞·卡普蘭|譯者:李盼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出版 81頁
[4]《娛樂至死》尼爾·波茨曼著 中信出版集 2015年出版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