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恩祥++李華
摘要: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能力培養,尤其是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方面。本文詳細闡述了四個對碩士研究生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產生影響的要素,為碩士研究生素質教育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科研素質;創新能力;素質教育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在基礎理論知識上有了長足進步,但在能力培養,特別是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上還存在很多問題,研究生培養重在創新,因此,如何加強研究生科研素質、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當前研究生教育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1
課程是培養研究生科研素質、創新能力的關鍵
研究生的整個培養過程就是學習中研究與研究中學習的過程, 理論學習與科學研究思維方法的掌握并重。將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引入研究生課程體系中,作為研究生的課程教學內容,通過將理論知識、專業課題和現實問題等聯系,系統地講述科學研究的選題、調研、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結果分析與表達、科研論文的構思、組織等內容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要根據科研能力生成的特點,在研究生課程學習與科研過程中獲取廣泛的專業知識,接受科學研究方面的訓練, 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精神和能力。考核的重點放在考查其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創新能力和辯論能力等,考核其研究方法是否科學、論證是否嚴密、結論是否恰當等。通過檢查科學研究訓練效果的方式,評估知識掌握的程度。
2
實踐活動是培養研究生科研素質、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
科學研究離不開實驗手段,各種發明和創造的成果,大部分都在實驗中產生。國外一流大學都有一流的實驗室和先進的設備和儀器,以滿足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的需要,國外大學研究生在校的總學習時間相對較少,但是實踐環節的時間明顯的比我國研究生所用的時間要長。由于受實驗室和設備、儀器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我國大多數工科研究生實驗室參與實驗和開展科研活動的機會少,實踐環節少,實驗課時少,使得研究生在實驗技能方面得不到應有的鍛煉,缺乏系統的實驗和實踐知識的培養,難以避免實驗和動手能力比國外學生差的現象。到工作崗位上需要較長的適應期,高校必須通過實踐環節的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多途徑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創新能力。通過專題研討、科技制作、社會調查、實習等實踐活動激勵實踐教學。通過搭建平臺,由研究生自己申報研究課題,自己獨立完成,激發研究生創新的熱情。堅持服務社會,協助實踐單位解決科研中的某些技術或管理問題,開展科技咨詢服務,結合社會發展開展專題調查。將實踐教學、課題教學、專業技能教學、社會實踐等多種教學措施應用于教學過程中。
3
學術交流是培養研究生科研素質、創新能力的手段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也需要一個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學術交流的氛圍。學術交流可以使研究生在與他人的思想碰撞中產生新的火花, 這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營造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從制度上規范學術交流活動,教師要組織研究生進行內部交流,研究生本人要主動收集有關學術交流的信息、積極參加有關的學術活動。通過學術活動可以使研究生了解本專業的學術動態,加強同企業的聯系, 進而使研究生能夠準確把握本專業的社會需求, 增強研究生學習和研究的針對性。 通過設立研究成果獎、學術成果展、定期學術沙龍、專題講座等,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4
良好外部環境是培養研究生科研素質、創新能力的保障
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來源復雜,學習方式獨特,獨立性強,研究方向和研究課題差異性很大,不能用同一模式去管理。依據學生本身、從事學科與方向、研究課題等特點,為研究生營造科研條件、創新環境,研究提高科研和創新的素質培養模型,提供適宜創新的管理體制。通過精英教育、創新團隊、興趣學社等模式為個性化的素質教育提供環境和條件。同時從研究生教育中的共性問題研究其培養環境,通過本校、多校、多個研究所聯合開放的實驗室,開放的跨學科的課堂、定期的學術交流、各個學科前沿專題講座等,為學生提供寬松、自主的外部環境。
高度重視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改進管理,加強課程體系、課程建設,增強實踐環節、學術交流的氛圍,創造良好的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教育研究生自覺地參加各種實踐環節的鍛煉,使研究生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賈蓮霞,黃峰,等研究生素質教育的思考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0,2(03): 39—41.
程志奎,楊璐提升高校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素質教育探析東南大學學報,2010(S2).
作者簡介:梁攀(1979—),湖南郴州人,碩士研究生,湘南學院臨床醫學系中醫教研室講師,湘南學院附屬醫院中西結合科主治醫生,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方向。
*通訊作者:朱偉群,女,漢族,湘南學院中醫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從事中藥臨床運用、中藥資源調查及道地藥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