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測試:對金融危機的反思》
【美國】蒂莫西·F·蓋特納著 益智 譯
中信出版社 2015年3月
我的職業生涯大多在對付各國的金融危機,比如墨西哥、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等國家的金融危機,但這次情況比較嚴重,是百年不遇的風暴。伯南克、保爾森和我早就制訂了一系列對付金融巨頭的緊急預案,匯制成《問題資產救助計劃》,這是一項7000億美元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干預措施,但我們沒有能夠終結這場危機。結果表明,公司違約狀況的指數甚至比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導致市場崩塌時還要高,而那時股市暴跌,債市陷入混亂,就連被公認為安全的貨幣市場基金也受到重創。抵押品贖回權的取消居高不下,每個月有75萬個工作崗位流失。
我們延緩了后雷曼危機的恐慌,但金融系統依舊凍結不暢。在繁榮期過度擴張的銀行如今都在防御性撤退,大肆囤積現金,其現金為王的策略無異于使商業活動斷氧。事實上,對那些想要買新車、進行大學教育,或者買新房的普通借款人來講,他們沒有可以使用的私人信貸去融資。當金融地震波及實體經濟后,我們陷入了惡性循環:失業的工人及一些受驚的消費者削減開支,生意難做又導致企業解雇更多的工人,投資隨之減少,而這使家庭和公司的行為更趨于保守。不健全的金融系統加劇了衰退,而衰退的加劇更使金融系統不堪一擊。華爾街和布衣街同時隕落。我近來開始閱讀利雅卡特· 艾哈邁德的暢銷書《金融之王》,講的是決策者的錯誤如何造成并延長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但翻了幾章就不忍卒讀,實在是太恐怖了。
總統明白,在修復金融系統之前是不可能讓主體經濟復蘇的,銀行就像經濟的循環系統,與電網一樣對經濟運行至關重要。沒有金融系統的正常運作,不能保護儲戶存款安全,不能正確配置資金需求,不能幫助家庭和企業的未來投資,經濟就不可能增長,而我們的金融系統卻依舊一團糟。
“從官方角度,我可以告訴你情況有多糟糕。”上任伊始,我告訴總統,我們還有5 枚“金融炸彈”需要拆除。
這里的炸彈,我指的是巨型的、有許多分支機構的、濫用杠桿的金融機構,其破產會導致類似雷曼2008年秋天破產引發的全球性恐慌。如房利美、房地美、美國國際集團(AIG)、花旗集團以及美洲銀行,它們都比雷曼大得多,也都獲得了政府現金注入以避免破產,其中AIG在4個月里曾被救助了三次。但是它們現在又都陷入了困境,我們需要保證它們不會再次爆炸—不是不分好歹地護犢,而是防止虛擬經濟亂中出錯,傷害了實體經濟。政治是可怕的,人民憎惡政府緊急救助那些愚蠢的金融巨獸,但是如果他們的債權人或者整個市場失去對其履行義務的信心,全球范圍的金融系統就會徹底崩潰,從而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危機。
《互聯網+:從IT到DT》
阿里研究院 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5年4月
薦讀理由:
“互聯網+”是對創新2.0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的高度概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催生了創新2.0,而創新2.0又反過來作用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態的形成與發展,重塑了物聯網、云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形態。
《代議制的公司:中國公司治理中的權力和責任》
著者:鄧峰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2月
薦讀理由:
中國公司治理的固有特點在于代議制度的缺乏,而更多關注于股東層面的權利沖突。公司法律制度拘泥于“群商貯本錢做生意”的觀念,而不同于發源地的以廣義的委托-代理關系為中心形成的法律制度。本書關注于董事會為中心的治理制度,詳細考察了從董事會在中國的異化,到現行的權力責任配置,再到董事義務和責任,以及公司理論上的中國版本,并基于比較法和實證法的視角,對相應的法律制度進行了檢討。
《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2015-2024攀登效率高地) 》
主編:劉世錦
中信出版社 2015年5月
薦讀理由:
中國經濟如何適應新常態,如何穩定經濟增長,乃是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大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長期增長”課題組結合國際經驗,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對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供給、需求、產業、區域、資源環境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判斷和量化的預測結果。本書系政府最高智庫的重磅研究,為讀者了解和把握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走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信息。
《國有企業改革與中國經濟增長》
著者: 張文魁、袁東明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15年6月
薦讀理由:
本書系統深入地研究了宏觀經濟增長與國有企業發展之間的聯系,分析了國有企業所導致的市場扭曲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拖累,模擬了加快國企改革對經濟增速的提振效果,并提出了有關政策建議,是國內第一本從國企改革角度研究經濟增長的專著,也是國內第一本從經濟增長角度審視國企改革緊迫性的專著,顯然是一部具有開創性、填補空白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