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Meissner
好的領導者,即便是偉大的人物都會做出或多或少的糟糕決策,更不用說中庸的高管了。那么,是否存在決策的無形天敵,如何識別并走出天敵的魅影
錯誤決策有25%是運氣太差或時機不對,剩下的75%都是拜兩樣東西所賜:先入為主、過度自信。完全不帶偏見的決策確實存在,但對一般的高管而言,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決策出了問題,且需要外界干預?
行動中的偏見
大企業的決策中普遍存在著兩種特殊的偏見,一是先入為主,二是過度自信。前者說的是我們潛意識中傾向于過分關注與我們的信仰、假設、經歷一致的信息;而不一致的,我們就會本能地抗拒。而過度自信則常常使高管對自己的能力以及企業的競爭力出現誤判。由此,就導致去冒不該冒的風險,還固執地以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對周遭環境的誤讀和對能力、把控力的高估,綜合起來,會產生可怕的后果。就拿錄像帶出租巨頭Blockbuster來說吧。2000年的一個春天,一家前途無量的創業公司找上門來,想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將自己賣出,并希望與Blockbuster聯合創造出“鼠標加水泥”這樣一種錄像帶出租模式。想知道這家“小公司”的名字嗎?Netflix。Netflix的前高管回憶說,當時Blockbuster的管理層收到這一要約后當場回絕,還差點笑暈過去。我們再看看現在,Netflix身價超過250億美元,而轟動一時的Blockbuster卻在2010年申請破產,隨后遭到清算。
現在回想起來,大家很容易把Blockbuster的決定歸咎于領導層缺乏遠見。但在當時,事情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那時候,Netflix并不是視頻點播公司,也沒有我們現在司空見慣的高速寬帶,更不用說視頻的普及了,這些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在Blockbuster的眼中,Netflix只不過是妄圖在視頻行業分一杯羹的小羅羅。
此外,當時正是互聯網泡沫破裂的特殊時期: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迅速從2000年3月的高點將至谷底;傳統企業的管理層也都堅信,投資者已嚴重高估了互聯網模式的潛力。出于先入為主的觀念,Blockbuster的高管可能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Netflix是因為走投無路才來投奔他們的。而過度自信也讓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復制Netflix的郵購模式,而不需要和后者聯姻。
當然了,就像大多數公司一樣,Blockbuster存在的問題非常復雜,遠不止過度自信和先入為主這么簡單。但這兩大問題是主因,值得特別關注。
兩個糾偏技巧
幸運的是,有一些技巧可以幫助企業克服這些偏見。決策者容易忽視或低估下行風險,而這些技巧會強迫他們將各種風險考慮進去,從而降低過度自信帶來的影響,而且能激發高管聽進去不同的觀點,減輕先入為主的危害。
這些技巧包括:故意跟自己唱反調或者成為“時空穿梭者”(想象未來計劃失敗了,你作為置身未來的人,思考計劃為什么會失敗);另一個辦法就是組織正式的情景規劃,拓寬假設的范圍,甚至可以模擬戰爭游戲,高管們可將自己放在競爭對手的角色中去思考問題。
有一項專門針對投資決定的研究表明,當公司使用一系列去除偏見的技巧時,其投資回報率大幅上漲。對于事關緊要且重復性強的決策,比如說大型投資,將上述技巧嵌入正式的決策流程中還是非常合理的。
但僅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戰爭游戲和情景規劃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高管如何知道這個錢花得值不值呢?此外,偏見的本質就在于主導決策過程的人無法判斷是否需要去偏見化。事實上,越是在關鍵時刻,越容易陷入過度自信和先入為主的泥潭中。當管理者犯了一個普通的錯誤,比如計算錯誤時,他們可以憑自己以往的經驗來避免重蹈覆轍。但一旦先入為主的觀念將他們帶入歧途時,他們還渾然不知。“偏見”這個東西,并不是憑細心就能確保無虞的。
聚焦決策本身
既然直接應對偏見比較難,不如考慮間接的方法。換句話說,領導者應該考慮的是決策的過程,而不是需要決策的事務本身。我們針對“過度自信”和“先入為主”設計了兩組評估決策的問題。
第一組是:決策過程中,有沒有真正讓不同的人參與進來?有一些人極有可能反對相關提議,高管有沒有跟這些人做過深入交流?有沒有考慮過至少一種靠譜的替代方案?第二組是:每個決策的副作用都會影響預期效果,那么你的決策對公司最大的兩個副作用是什么?在不久的將來,行業內會出現哪些變化,會對決策效果產生何種影響?在不久的將來,宏觀經濟環境會出現哪些變化,會對決策效果產生何種影響?
第一組問題聚焦提出假設的前提以及廣開言路的程度,目的是確保高管不受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高管如果能夠多聽聽別人的觀點的話,就能有效避免一言堂的情況發生。
第二組問題聚焦于可能的消極后果——包括公司、行業和宏觀層面的下行風險都已經考慮到了。這樣的評估可以作為對抗高管過度自信的有力武器。
上述設計的問題也是有靈活性的,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做不同的調整。
善用審查方式
這里面有一個關鍵事項,就是誰來回答這些問題。很顯然,提出決策事項的人是不適合評估自己的決策就緒程度的,因為他們是意識不到自己的偏見的。因此,得找個立場中立、觀點獨立的來回答。
現實中,決策者一般是處在兩種境況中。最簡單的一種是,別人提出某個提議,他只是負責審查。在這種情況下,決策者就很適合自己來回答前述問題。
第二種,也是更普遍的情況:這個決策本來就是高管有意要做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觀點就不再客觀,就需要知情的外圍人士來做評估,比如CFO、其它部門的同事或外部顧問。有的企業也會事先定義這個角色,并使之成為決策的正式程序之一,以避免外圍人士成為決策者的喉舌。
在變革的大環境中,許多領導者擔心,他們的公司由于害怕風險而太過保守,或將落入“分析停頓”的陷阱,錯失機會。因此,初創企業就是決策迅速、果斷的榜樣。正如里德·霍夫曼的經典名言:“如果你不因自己的初代產品而羞愧,就說明你推出產品的時間太晚了。”
盡管這種“寧愿吃虧,不求穩妥”的心態確實造就了許多成功的創業公司,但對成熟公司來說,這并不是制定戰略決策應有的態度。有些風險值得承受,比如預先知曉并與回報相稱的風險;但有些風險并不是風險,而是魯莽,是由于冒險者對自己過度自信或堵塞言路造成的。
規規矩矩使用決策審查工具絕對是明智的,因為它能在保證決策效率的同時,避免高管們做傻事。那些以做決策為生計的領導者也不會因為個人原因,把公司弄得臭名昭著。
來源:麥肯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