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法治維度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前瞻性

2015-08-07 11:23:54何成學
桂海論叢 2015年2期
關鍵詞:依法治國

何成學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在黨的歷史上尚屬首次。全會系統地討論了法治問題,彰顯了前瞻性。在法治維度下,這一前瞻性,既可從我國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又具體地體現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部署和要求之中。

關鍵詞:依法治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前瞻性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5)02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的歷次四中全會多聚焦于黨的建設,而2014年10月召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主題則是依法治國,這在黨的歷史上尚屬首次。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主題落腳于依法治國,系統地討論了法治的問題,主要包括司法改革、司法公正、憲法訴訟、行政法治、依法治黨、民權保障、罪刑法定等諸多重要法治內容,正是這些重要法治內容,彰顯出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前瞻性。在法治維度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前瞻性,既可從我國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又具體地體現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部署和要求之中。

一、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的歷史進程反映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前瞻性

從我國法治的歷史維度看,從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在這意義上,我國的法制和法治是痛定思痛的選擇。我國從以法治國中的治民到依法治國中的治權的變化歷程,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個歷史階段是我國古代以法治國的人治時代,即治民,“法制”和“法治”在那個時代只是統治階級的專制工具。筆者在這里必須要指出的兩個問題:一是“以法治國”和“依法治國”并不是同一語,兩者間雖然只有一字之別,但這一字之別卻有著天壤之別。“以法治國”早在我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有之意,但那只統治階級治民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人治”;“依法治國”則是當代中國在法制相對完備的基礎上所倡導的一種治國新理念,是從治民時代的人治到治權時代的法治的標志。二是一些人士在解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法治精神中的一些個人主觀論點應當予以糾正。“對中國而言,‘法治是個西方舶來品。……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找不到法治的種子,有的只是法制工具主義這個‘刀把子”[1]。這一說法并不符合中國歷史事實。在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輔佐虞舜,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創立始禮法并用的制度。太公封齊,簡禮從俗,法立令行。管仲輔佐齊桓公治齊,強調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以法治國的人”[2]。在戰國大變革的時代里,法家先賢李悝、吳起、商鞅、樂毅等相繼在各國變法,廢除了貴族的世襲特權,瓦解了靠血緣紐帶維系的周朝貴族政體。在當時法家的法治一個最重要的實踐就是秦國的商鞅變法。誠然,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并過度依賴君王個人的能力。法家認為“權制斷于君則威”,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王手里,臣下不得行使,這是一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君主極端專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所以,法家是以法治國而不是依法治國,在那個時代里的法律并不是至高無上的,它只是君王用于維護和鞏固統治的工具,與以民主為基礎的現代法治有著根本上的區別。但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也有著積極作用的一面,對于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特別是其強制性、權威性和人民大眾利益等積極因素對現代法制和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都有著很深遠的影響[3]。

第二個歷史階段是“法治”思想在我國近現代人治時代中的坎坷曲折試驗。到了近代中國,法治作為人治的替代方式,開始進入“飽經風雨,坎坷曲折”的“試驗期”。先是清末的初始主張。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自1840年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為探索強國富民之路,清廷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五大臣認為憲政有利于國和民,而不利于官。所以清朝統治者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只是宣布實行“預備立憲”,但仍是舉步維艱。后是民國時代的曲折試驗。憲法具有最大穩定性的特征,而民國則幾乎一直處在戰爭動蕩時期(專政、獨裁、軍閥混戰、加之抗戰),所以民國憲政時期沒有一個好的社會秩序,在這種極為不穩定的社會中,不可能有憲法生長的環境,更不要說是憲政。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并制定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袁世凱復辟帝制是踐踏憲法、背叛民國,不久就袁世凱的《中華民國約法》所代替。1923年頒布的《中華民國憲法》是中國近代史上首部正式頒布的憲法,但由于軍閥濫用民主和曹錕賄選使得這部憲法成為歷史遺物。1928年蔣介石國民黨所實行的《訓政綱領》,違背了孫中山的“訓政”思想和“主權在民”原則。1931年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雖然仿照資產階級憲法形式寫進一些民主條文,也削弱了國民黨對政府的控制權,但卻擴大了政府的權力,為蔣介石的個人獨裁創造了條件。1936年5月《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史稱“五五憲草”)獲得正式宣布,草案確定了總統獨裁制,竭力維護四大家族的經濟利益。1946年底獲得通過、1947年底開始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由于沒有共產黨和民盟參加下制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回到了《五五憲草》的方案[4]。這一歷史表明憲政在民國時代只是一種曲折的試驗。筆者需要指出的是,憲政最早在西方國家形成,它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所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博愛”等“個人自由主義”和“個人中心主義”思想;而民國的憲政運動則是在深受根深蒂固的傳統封建文化影響中進行的。所以,民國憲政盡管學習了西方立憲模式,但其民主政治并沒有生根成長,不免有違憲政生長的土壤和環境。因此,實行憲政應當本土化,必須符合國情,不能盲目移植。

第三個歷史階段是新中國60多年的法制和法治建設,使當代中國逐步步入治權的法治新時代。這個逐步步入大致上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改革開放之前的新中國頭30年的艱辛探索與曲折的歷程。1949年9月底,即將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新政協會議”制定了《共同綱領》,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特定環境下,對于法治的需求并不那么迫切,所以當時《共同綱領》起著臨時憲法作用。隨著實踐的發展,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在1952年底決定在近期召開全國人大并制定憲法,毛澤東還親自擔任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年內召開由人民普選產生的鄉、縣、省(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并在此基礎上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由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頒布,這是新中國第一部規范選舉活動的法律,標志著人民依法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開端。同年還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范圍普選,這既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成立的奠基性偉大事件,又標志著我國在實現民主政治方面邁出了第一步。1954年9月召開了新中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毛澤東的提議下,會議全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稱“54憲法”),標志著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礎的國家政權制度全面確立,共和國的一切國家權力開始由人民選舉產生的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從此中國的民主政治掀開嶄新篇章。當然,憲法的通過和憲法的適用并不是同一概念。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在此后的20多年里,“54憲法”未能真正付諸完全的實踐,特別是在10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所謂的“75憲法”所取代,使得剛剛起步的法治又由逆轉步入革命時期依靠政策的人治時代。沒有法律,如何來實現對社會的有效管治呢?從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來看,在人治和法治之間,不是法治就是人治,尚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也正因為在新中國的頭30年里,因缺乏法治的人治所導致的極為沉痛的人為災難,才有了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法制的恢復與重建時代。endprint

二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恢復發展相繼步入法制和法治的新時代。1978年中國的剛從法治虛無中走出來,既需要大量的立法,也需要秩序和穩定,更需要一種可以籍由法律而實現的可預期的生活。對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指出,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和立法等工作,并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16字方針中,將 “有法可依”放在第一位。回顧歷史,我國新時期的法制恢復重建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啟動。可以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確立的靠法制而不靠人治的新理念,不僅驅散了“文化大革命”的陰霾,更把中國帶入了一個立法的法制新時代時代。1979年全國第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一下子就通過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七部法律,震撼國人。其中《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對懲罰犯罪,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有重大作用,結束了10年“文化大革命”亂抓亂捕、無法無天的混亂局面;《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則是我國向世界打開國門、對外開放的第一份法律宣告書。這七部法律的制定,無疑為新時期中國法制建設拉開了序幕。此后,我國逐步進入了立法快車道,立法理念和價值取向也在發生著變化。1982年制定和頒布的“82憲法”,是在“54憲法”基礎上,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驗,特別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訓,適應新時期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需要新憲法,體現了當時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之后又經過1988年4月七次全國人大一次會議、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和2004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先后四次修憲,既反映了我國新憲法的成熟與完善,也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對社會主義認識的不斷深化。與此同時,1987年11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試行法”的名義出臺(1998年修訂上升為正式法),使中國8億農民步入世界最大的民主訓練班;2000年3月《立法法》出臺,又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法制度已經建立起來。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法制和法治建設,不僅憲法與改革呈現了一定程度的互動狀態,人民當家作主的途徑也不斷得到拓寬,而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并逐步由人治轉入法制和法治的新時代。正是在此基礎上,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并闡述了“依法治國”,同時被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修改的新憲法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其中。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執政方式的轉變,將領導全國人民邁向法治之路: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強調,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在這一背景下,如何為中國的法治建設注入強大的動力,讓法律的切實施行不再成為難題,就成為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需要重點討論和解決的關鍵議題。因此,依法治國及其與此相關內容就成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前瞻性問題。

二、法治維度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前瞻性的具體體現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不但系統地討論了法治問題,而且還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諸多要求并進行了具體的部署,將法治領域的深化改革引人注目,彰顯了全會的前瞻性。

前瞻性之一:從治民到治權,反映了中國將從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的新變化。

“法制”和“法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法制”是指法律制度,是靜態意義上的法律形態;“法治”則是通過法律的有效治理,是活的法律在動態運作中的功能實現。所以,再完備的法制,也只有變成活的法治,才能使法律的規則深入人心。從這一意義來說,“以法治國”和“依法治國”也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前者是執政者用法律來治理國家,后者則是國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規范和監督公權力管理國家。在此意義上,法治的本源應是治權而非治民。所以,要建設法治,首先應當規范和約束公權。就國家理論而言,公民權利是國家權力的基礎,國家權力是公民權利的保障。然而帶有工具性的公權力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保護民眾,也會侵害民權。同時,權力還天然地具有誘惑與腐蝕性。正如法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5]這就需要用法治為權力劃出邊界,為權力定下規則,為權力套上“緊箍咒”。法治的實質是良法之治,有法律不等于有法治,只有制定良好的法律并得到全社會一體遵行,法律能夠自動運轉,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問題在于,推行法治觸及執政者的根本利益,必然會遭到既得利益階層的強大阻撓。所以,判斷一個國家有沒有法治,主要是看這個國家的法律能不能把公權力關進籠子里,使之不能為惡。

對于我們黨和國家來講,在革命時期,由于特殊的革命戰爭環境,我們黨的領導主要是通過政策方式體現出來。我們黨從新中國成立成為執政黨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所以領導方式也必須從過去依靠政策過渡到黨內依靠政策、國家依靠法制來實現。在改革開放前我國曾有一段輕視“法治”,實行“人治”時期,實踐證明,這極不利于黨的代表人民利益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和實施。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通過法制和法治建設,在實踐中逐步實現了由過去主要依靠政策到既依靠政策又依靠法律、再到主要依靠法律的轉變。同時,黨和國家還通過反腐舉措推動法治進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反腐敗上不遺余力,尤其是一批“大老虎”紛紛落馬,大快人心。但僅憑執政者的道德勇氣和個人的擔當還是遠遠不夠的。對公權力的制約不僅需要“以權力制約權力”,更需要“以權利制約權力”。在當前,我國的公眾并不缺乏維權與護法的熱情,所缺的是制度化的監督管道和有效的權利救濟途徑。正是基于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出運用法治思維深入推進改革的信號,其中的一些試點做法和現實問題成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關注焦點。為此,四中全會強調了依法治國這個方略,并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這對于我們黨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善于把黨的主張和政策通過法律形式確定并保證其實施,使政策獲得自身不具有的普遍性、穩定性、連續性、強制性和統一性,從法律上保證黨的執政地位和領導作用;另一方面,黨自身也要學會在自己制定的憲法和法律條件下進行活動,提高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同時也可有效地避免因領導者的個人意志和注意力的改變而干擾國家正常運行的情況。在這一意義上,依法治國不能沒有領導者的權威,更不能沒有法律的權威。和人治相比,法治不僅把黨所做出的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決策同立法結合起來,把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主張和政策上升為法律法規,變成人人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而且還要求黨的領導者在依法治國中,既是監督者,又是被監督者。作為監督者有權對法律的實施過程和結果進行監督,以保障法律得到有效的正確的執行;作為被監督者必須接受黨員、公民和民主黨派的監督,自覺把自己的權力限制在法律的籠子里,防止憑借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endprint

前瞻性之二: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體現了中國將從“發展型政府”到“法治政府”的新變化。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結號中,提出了“三個依法”(即依法治國、執政和行政)、“三個法治”(即法治國家、政府和社會),表明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這主要凸顯在兩大層面:一是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廢止勞教制度改革任務在法律層面已經完成;涉法涉訴信訪改革工作在全國推開;司法救助制度得到完善;大力推進司法公開;建立防止和糾正冤假錯案機制,切實防范司法腐敗行為。二是用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職能推動改革發展:國務院進一步厘清“權力清單”,向社會公開國務院各部門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清單,以鎖定各部門行政審批項目“底數”,接受社會監督。國務院各部門也積極踐行法治精神,主動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貫徹依法行政。除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陸續下放了幾批行政審批權外,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委也相繼實行目錄清單管理。正是在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選擇依法治國主題,全會推進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也可從中窺見一斑。一是依法治國要依憲治國,要求我們黨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據憲法治國理政,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二是依法治國要依法改革,要求通過完善法治推進深化改革,即運用法治思維深入推進改革,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三是依法治國要依法施政,對于行政機關,就是要劃定政府的“權力清單”,打造法治政府;對于審判檢察機關,就是要強化其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并通過懲治和改革解決日益突出的司法不公問題。四是依法治國要“禮法合治”,要求在大力提升官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吸取我國古代“禮法合治”治理經驗,力倡全社會加強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廣泛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能量。

以上法治思維的治國理政方式,還體現在我國從“發展型政府”向“法治政府”轉變。由于10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所以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間,我國政府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在發展中又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過程不免伴隨著對法律的突破。這既有改革的需要,會開拓出新局面,也有政績的需要,但這也會破壞可持續發展。因此,這種發展至上特別是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在某些程度上帶來了越來越多對民眾權利的侵犯,越來越大的穩定風險。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國的城市擴張和官員升遷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官民之間的博弈。基于穩定的壓力,我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面臨著角色的調整,即從“發展型政府”向“法治政府”轉型。當然,這一轉型的完成,僅僅靠地方政府的自覺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中央政府的頂層設計,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如何設計一套不同于過去“以GDP論英雄”的考核體系。

前瞻性之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維護公平正義,表明當前依法治國的主要問題在于司法,司法改革仍為重頭戲。

司法被人們視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其改革歷來引人關注。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和國家先后實行了三輪司法改革。先是在20世紀80年進行了審判方式和司法職業化的改革,2004年前后進行了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等內容改革。然而,不僅在“命案必破”、“維穩至上”等思路影響下,出現了不少的刑事冤假錯案;而且由于行政化、地方化等體制的弊端,又滋生了民事領域的斷案不公和尋租執行的土壤,致使司法公信流失。同時,在我國社會進入矛盾凸顯期和民主法制建設推進的雙重背景下,大量矛盾糾紛以案件的形式匯聚到司法領域,其中僅2013年全國法院就受理了各類案件1337萬多件。但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當前我國已有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說明我國在立法總體上實現“有法可依”,但法律實施的現狀卻不如人意。這種法制完備與司法不公現象的出現,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司法機關的地位偏居弱勢,這主要體現在管理體制上的條塊雙重管理,即上級機關在業務上進行管理,同級的黨委、政府對其人財物擁有分配權。這就使得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司法機關,從法律的實施者和政府的監督者蛻變為政府的職能部門,法律也因此蛻化為實現執政目標的一個工具。因此,我國當前依法治國的主要問題不在立法而在司法,以司法改革作為依法治國的突破口,就具有了很強的現實意義。

正是在這一重要背景下,我們黨和國家下定決心開展第三輪司法改革。這輪司法改革發端于2013 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其完整的改革方案則是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所提出的一攬子方案。三中全會后,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正在積極醞釀,上海、廣東等7個省(市)先行試點司法體制改革,其中上海明確權力清單推進法院“去行政化”的做法頗受矚目。在四中全會上,不僅三中全會以來各地在法治領域的試點經驗都得到總結,而且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攬子的完整改革方案,司法體制改革被濃墨重書。這表明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司法改革仍是“重頭戲”[6],這是四中全會的一個前瞻性。其主要體現是四中全會不僅繪制了法治中國藍圖的總體目標,即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且對實現這一藍圖的路徑亦做出明確部署,即要從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等5個方面對總目標進行展開。當然,實現法治中國的總目標,絕不可能會因為一次會議而一夜建成。為此,四中全會又明確提出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過程中的六大重要任務: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還應當指出的是,任何改革都可能會涉及利益的重置,而往往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所以不能低估這次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難度,比如去司法的地方化和行政化、統一管理后的待遇升降、深化司法公開等亦將值得期待。因此,四中全會更具前瞻意義的是,中央加快了司法改革頂層設計和推出基礎性、制度性措施。其中,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和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以去司法的地方化和行政化問題,這將有助于司法機關的角色實現兩個回歸(回歸法律實施者、回歸監督者),促進法律實施上良性循環。endprint

前瞻性之四:法治為反腐迎來新起點,反映了中國反腐將從運動式到制度化的新趨勢。

依法治國有利于反對腐敗、純潔隊伍。當前,腐敗現象直接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如果腐敗得不到有效懲治,黨和國家就會喪失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對此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屆領導層對反腐的重視程度空前。習近平總書記早在黨的十八大結束不久,就強調指出:“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他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又要求,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為此,我國新一屆領導層不僅空前細化了反腐的具體措施(如大到中央出臺“八項規定”、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反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官僚主義以及奢靡之風的“四風”,小至出臺十幾道禁令包括禁止公款購買月餅年貨爆竹、印刷贈送賀年卡等),而且以鐵腕力度進了空前反腐。據統計,黨的僅十八大以來“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總數就超過50人,從被查處的密度和速度來看,特別是周永康、徐才厚、令計劃、蘇榮等重磅人物落馬,都足以說明其反腐力度無疑是近30年最大。但僅憑執政者的道德勇氣和個人的擔當來防腐和反腐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法制和法治。實踐也表明,預防腐敗、懲治腐敗的最終走向都是法治反腐。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按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已經釋放的信號,四中全會重點研究了建立一套嚴厲的法律監督體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法治反腐成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以說,依靠制度建設、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做到“不能腐”、“不想腐”,已成為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亮點,也是我國法治反腐的新起點,此后的反腐敗工作將更強調按法律來懲治腐敗,以此徹底終結腐敗。

四中全會的法治反腐前瞻還可從外媒以及港澳媒體的聚焦中得到體現。我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反腐舉措和成效,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眾多外媒分析稱,反腐制度化將成為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亮點之一,中國的反腐工作或將迎來從治標到治本的節點。其中,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稱,自本屆中國政府就職以來,反腐就一直是它的重要政策。這次反腐運動持續時間之長、力度之大,令幾乎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稱,到目前為止,沒有跡象顯示這場反腐行動遇到了阻力,反腐風暴仍在繼續推進。新加坡《聯合早報》也指出,從中共腐敗的嚴重性來說,需要有一個高壓的反腐態勢,但在大批官員落馬、尤其是周永康案水落石出后,反腐已經進入從運動式反腐逐漸轉向制度建設階段,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在這方面的部署和落實,是一個觀察指標。對此,港澳媒體也進行了高度的關注,如香港《南華早報》的文章稱,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開啟反腐新階段,將不斷有新措施面世,把反腐真正地制度化,形成常態。香港《經濟日報》也認為,習近平上臺后以鐵腕反腐和整風,實際上就是要建立一套以法治和理性為核心的新執政路線,而四中全會正是其關鍵轉折點。

前瞻性之五: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乎改革全局,表明法治將成為引領深化改革破障闖關的銳利武器。

在波瀾壯闊的30多年改革開放偉大歷程中,我國法制和法治建設始終砥礪奮進,把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銘刻在光輝的法典之上。如前所述,我國新時期的法制和法治建設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啟動。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和立法工作。1979年全國第五屆人大二次會議相繼通過了《刑法》、《刑事訴訟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七部法律。在改革開放之初,引進外資任務緊迫,所以《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頒布時,世界為之一震,此后逐漸完善建立起了外商投資法律體系。進入90年代,“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改革成果和發展目標在最高效力的法律中得以確立。21世紀初我國加入WTO,國家在投資領域清理了2000多個法律文件,以法制化的方式進一步確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優勢。回顧我國30多年改革開放歷程,法治建設始終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保駕護航,據全國人大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正在生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分別達到236件、690多件和8600多件。30多年來在法治護航下,中國人邁向小康的步伐堅定而自信: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修憲中,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2007年物權法施行,對公、私財產權利做出法律規定;2011年國務院頒布新拆遷條例,切實保護公民財產。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我國的制度建設總體狀況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很多方面沒有法律,無法可依,需要邊改邊立,現在的情況是,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總體上已經有法可依。但問題的另一方面,現實中,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司法公正成為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更大期許。不止是司法保障層面,人民群眾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通過法律“落地”,諸如教育、住房、養老等社會領域的權利獲得,以及食品藥品、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直接關系生命健康的權利的實現。因此,對于依法治國,不能只看制定了多少法律,應看落實了多少。如果只把法律掛在嘴上和寫在紙上,不落實到實際中,就沒有法律的尊嚴和權威。

與此同時,法治中國建設之路還有很多關隘要闖。比如,一些地方還存在破壞選舉的嚴重違紀違法案件,其中2012年12月湖南衡陽市的以賄賂手段破壞選舉就是典型的實證;一些黨員領導干部迷戀“權力至上”,依然慣用決策方式,不善法治、不會法治、不敢法治,就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一大制約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利益固化越來越成為改革發展的絆腳石,要改革的深化,也必然會觸動利益固化的集團,其難度和阻力非常巨大。所以,改革開放越往深處發力,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就越顯緊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全社會尊重法律、信仰法治、全民守法的共同價值追求。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在這一法治信號的引領下,為深化改革護航和維護公平正義的司法改革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相繼破題。2014年6月,中央決定在上海、廣東、吉林、湖北、海南、青海、貴州7個省(市)先行試點司法體制改革;同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沈陽等18個城市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開創了司法領域“試驗性立法”的先河;9月,上海在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先行試點中,中國首批289名法官助理、檢察官助理接受任命。以上司法改革試點經驗,不僅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所肯定,而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攬子完整的司法改革方案,法治將成為引領深化改革破障闖關的銳利武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建設與30多年來的法治發展最大的不同在于今天法治應成為政府與市場的“平衡器”,成為全體中國人的最大公約數,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價值指引。隨著未來經濟社會良性發展,法治將在中國市場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總之,改革開放30年多年的實踐充分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蓬勃發展,成就巨大,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有這樣一部符合國情、與時俱進的好憲法以及依法治國的扎實推進。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和國家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必須走依法治國之路,才能完成這一艱難但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在這一意義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乎改革全局,關乎人民福祉,關乎國家長治久安,關乎民族前途命運[7]。

參考文獻:

[1]王 琳.十八屆四中全會前瞻:從治民到治權北京青年報[N].2014-10-13.

[2]于孔寶.用“齊國法治文化”滋潤法治建設土壤[N].山東法制報,2014-01-13(4).

[3]董章磊.試論法家思想對于當代中國法制建設的若干啟示[J].法制與社會,2013(25):4.

[4]張千帆.憲法學導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7-146.

[5]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54.

[6]韓 永.司法改革仍是重頭戲[J].中國新聞周刊,2014(38):36.

[7]郭奔勝,等.決定民族前途命運的歷史跨越——從時代坐標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使命與挑戰[N].廣西日報,2014-10-19(3).

責任編輯 張忠友endprint

猜你喜歡
依法治國
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依法治國關鍵在于堅持黨的領導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人間(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
醫療衛生立法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
哈爾濱醫藥(2015年3期)2015-12-01 03:57:42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
學習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04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把握『六個關鍵』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38
制定良法是依法治國的前提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38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學習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婷婷|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中文| 欧美性天天|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伊人福利视频|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v天堂中文在线|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亚洲乱码视频| 国产91视频免费| 97狠狠操| 2021国产精品自拍|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中文字幕va|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日本91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精品三级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高h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日韩|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国产视频|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三级|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播放毛片|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 色婷婷狠狠干|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欧美国产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