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華
摘要:小學數學課堂的活動化教學,是指以老師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為先導,引導訓練小學生在學習中自主地,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創造,從而發現新知識的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小孩子們的天性特點是好動、好玩、精力無法長時間集中,讓孩子們安安靜靜地在課堂上進行學習并不容易。為了讓學生打好數學學習的基礎,也讓學生學到一些基本的知識技巧,可以將活動化的課堂引入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放飛他們的心靈,從被動的課堂活動中把他們解放出來,在快樂的氛圍中進行學習。
關鍵詞:小學生;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化教學
跨入新世紀的大門,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的必然。正如葉瀾教授所指出的:“課堂教學是生命活動的過程。” 因此我們要改變現有的教學狀況,要切實更新觀念,把課堂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場所,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化,把老師的講解轉變為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活動過程,是學生生命發展的需要,更是教育發展的需要。在數學課中,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精心設計活動化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地開展學習活動,給學生探索新知的機會,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給學生動手的時間,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充分發展他們的數學能力、數學思想和數學知識,充分開發學生們的個性和潛能。那么具體通過哪些形式來實施小學數學課堂的活動化教學呢,下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歌謠或者音樂活動,活躍課堂氛圍
不論哪個學習階段數學都被學生視為難學、枯燥的科目,從心理上學生們不愿意學習數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音樂兒歌或歌謠教學,幫助學生進行記憶,以兒歌或順口溜的形式把數學問題、結論、規律展示給學生,既可以烘托課堂氛圍,又可以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比如,在《1~5的認識和加減法》這一節課,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熟練掌握1~5的基數含義,認讀寫數順序和比較大小。在上課時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學唱識數兒歌: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漂、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飄、5像鉤子來賣菜。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掌握了基本識數。用含有不同數量的圖片,在對比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比較數字的大小。又比如一只蛤蟆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蛤蟆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讓他們總結兒歌的規律,理解數量的算式,鞏固理解乘法口訣。也可以讓高一點年紀的同學們自己編寫兒歌加深理解和記憶。在誦讀、唱背與編寫這些簡單易懂的兒歌中,使學生快樂地掌握數學知識。
二、開展游戲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好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游戲是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游戲就是兒童的工作。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開展有趣的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增強學生的參與性,把數學知識融入游戲之中,寓學于樂,使學生由“要我學”變“我要學”。游戲可以提高小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容易理解知識,在游戲中充滿激情與歡樂,讓他們樂學、善學,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比如,在《認識鐘表》這課時,為使學生掌握有關鐘面的知識,會看整時,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在教學中,開展了你指我說的游戲。將學生分成紅黃兩隊,每個學生制作一個紙質的鐘表面,開始進行你指我說,紅隊的一個學生轉動表盤,黃隊的學生說,如果說錯,由對方學生接上,繼續練習認識表盤。在全部學生都經歷過指和說之后,游戲結束。我們還要對于說錯的學生實行一個小小的懲罰:唱一首關于時間的兒歌或一個關于時間的成語或講一個關于時間的故事等。學生在游戲的情境中得到了快樂,處罰措施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老師通過設計游戲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促使他們能夠主動去學習,使學生進入了最佳的學習狀態。
三、設計實踐活動,拓展學生能力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互相合作交流,將數學課堂形象化,滿足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的特點,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課堂教學和學生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多邊形的面積計算》這課時,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知平面圖形的特點,發展空間觀念,設計了一次實踐活動,用七巧板讓學生們拼出自己喜歡的圖形。在活動中學生們發現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方形,所拼成的方形面積的一半是每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在巧玩、趣玩七巧板的活動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四、設計競賽活動,調動求知欲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設計一些競賽活動,針對小學生好勝心強,不甘落后的心理特點,為學生提供競爭的機會,可以有效提升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和清晰性。競賽活動的設計,應該使其真正為教學服務,不能只追求“熱鬧”而脫離課堂實際。比如在《乘法運算律》這課時,老師首先出示了兩組練習:A組①25×4×8 ②125×8×2 ③45×(46+54);B組:①25×5×8 ②125×7×2 ③45×(55+66)。老師讓女同學做A組題,男同學做B組題,進行計算競賽,看哪組快。比賽的結果肯定是是女生快,男生慢,當女生都做完時,男生還沒有完成,老師趁勢表揚了女生,會有男生說“這個競賽活動不公平”。老師故意不解地問:“你們都是3道題目,怎么不公平呢?”男生說:“女生們做的3道題目可以湊整,而我們的3道題目,計算比較耗時”。老師問:25×4×8、125×8×2 、45×(46+54),這幾道題目,簡便在哪里呢?通過追問,調動了學生們一探究竟的欲望,自然而然進入了乘法運算律的學習中。
五、創設情境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表演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通常我們寧可采用傳統的知識灌輸也不想讓課堂“亂”起來。學生們都不愿意參與這樣的課堂,所以老師還是要轉變教學觀念,使學生“活”起來,要創設一定的表演活動,也使數學課堂“活”起來。 比如,在《認識人民幣》這課時,創設一個“結賬”的表演情境,讓學生認識人民幣。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選擇是買東西還是買東西,然后拿著自己制作的“人民幣”進行結賬,鞏固了學生們的知識,又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立足于教材,采用活動化教學,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可以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淑芳.淺談如何構建“活動化”的數學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0(35)
[2]采明才.游戲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吉林教育,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