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持續、內生的經濟增長源泉來自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的水平則是由資源配置的方向和效率決定的。日前,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在引導經濟和社會資源及要素向創業、創新活動集聚,解決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問題。
判斷資源配置方向的一個簡單方法,就是看社會里的聰明人、能干人選擇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和經濟活動,如果他們都愿意在某個部門工作,說明這個部門或者集中了大部分的社會資源,或者尋租空間很大;如果社會中的聰明人都選擇了創業、創新活動,說明人們能夠通過市場活動創造更多的財富,而不是在現有的財富存量中攫取。說白了,資源效率最后就體現在一個經濟體的活動是在把蛋糕做大還是在已有的蛋糕上瓜分。
那么,如何引導和激發人們的創業和創新熱情呢?《意見》中明確了包括從體制機制、財稅政策、金融市場、創業投資、創業生態、創業創新平臺等9大領域、30個方面的96條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遵循的是市場化、政府協同和開放共享的總體思路。思路是正確的,措施也是細致的。問題是,中國從來不缺乏有著美好藍圖的政策,缺的是一套能讓這些政策執行到位的社會基礎性制度。
在基礎性制度中,最關鍵的是與市場化和個人激勵有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從根本上說,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依靠的是市場力量,市場力量發揮作用的前提是交易和生產的自由和平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市場空間的自由開放,創造性的活動更是無法離開自由意志和精神。盡管新一屆政府已經為推進市場化改革做許多拆除藩籬的工作,但還遠遠不夠,政府干預的慣性力量仍然很頑強,特別是在教育、文化和傳媒領域。此外,激勵制度解決的是創業創新的回報問題,沒有一套嚴格而可靠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促進知識產權運用轉化的制度,創業創新就無法獲得與風險相匹配的收益,創業創新活動的市場規模和經濟貢獻也將受到限制。
近期,美國民間智庫DNP Analytics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知識產權密集型制造產業相對于非知識產權密集型制造產業而言,對工資、出口、人均價值增加值和總產量增長速度等經濟指標的貢獻,前者分別是后者的1.5、3.5、1.9和2倍。這個報告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和貢獻,代表著一個國家創業創新的實際成效,我國制造業應著力于向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轉型。
總之,調動最大多數人的創業和創新積極性,實現經濟增長由簡單的生產要素驅動改變為知識、技術和創意驅動,是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