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目前,大約八成以上的經濟觀察家都認為,我國這次瘋狂的泡沫游戲不會成為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終點
股市是經濟、政策、資金和預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此番股市上漲的邏輯,社會各界看法不一:一些觀點認為是資金推動所致,以至于冠以“大水牛”的稱謂;另一些觀點則認為是“改革牛”、“預期牛”,是市場信心提振和預期走強的結果;當然還有一部分聲音認為中國股市根本不該牛。
經濟基礎支撐不足。過去兩個季度的宏觀經濟表現出2009年以來最為低迷的狀態,實體經濟處在持續下滑的趨勢中。觀察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種種跡象表明經濟基本面對于股市的支撐力度不足,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根據當前宏觀經濟數據,一季度GDP增速下滑至7.0%,創2009年次貸危機后的最低季度水平,結合進出口增速、金融信貸等數據來看,多項指標與政府報告提出的目標相距甚遠。此外,“克強指數”(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一季度的增速平均值也已經下滑到幾乎零增長的水平,而這一情景曾經只在1998年金融危機和2008年次貸危機時期出現。
如果只是縱向比較宏觀經濟數據,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確實是較大。然而,衡量經濟運行的標準并非只有速度,更重要的是質量。過去我國經濟體量較小,需要保持較高增速以實現數量上的快速擴張,實現財富的快速積累;當前我國經濟體量已經擴大,更需要有質量的增長。因此,曾經的年均10%增速和現在的7%增速或許都有其合理性,不能僅從經濟基本面數據上全盤否認牛市。此外,除了上述宏觀經濟指標,一季度失業率仍控制在4%左右,政府認為尚處在可以容忍范圍之內,因此牛市行情以及資產泡沫化傾向暫且可以接受。
國家政策力度明顯。從國家政策層面分析來看,近半年時間內,央行兩次下調利率和存款保證金率,貨幣政策寬松意圖明顯。同時,政府關于“政策回旋余地還比較大”、“‘工具箱里的工具還比較多”的喊話,也向市場傳遞出了明確的政策信號。此外,“互聯網+”、“中國制造”、“一帶一路”、“國企改革”等概念的盛行,體現了國家推行改革的意志,成為股票市場繼續加溫和熱炒的對象。這些政治與政策因素的層層疊加,成就了牛市的信念基礎,支撐股指一次次實現調整后的向上突破。
事實證明,改革與轉型的預期確實在股市中得到了體現,今年以來創業板指數大幅上漲,遠高于同期的上證綜合指數,創業板公司集中分布于電子信息技術、環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涌現了一批A股市場此前沒有的商業模式和新業態,創業板指數的成分股群體代表了中國新興產業的群體,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亮點,也展示了中國經濟的未來。基于此,此輪行情可以認為是強勁改革的產物,是對改革紅利預期的反映,是各項利好政策疊加的結果,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融資杠桿強力助推。縱觀本輪牛市,增量資金來源眾多,包括儲蓄資金、銀行券商理財資金、炒房資金、融資融券以及配資炒股等,散落在實體部門各角落和縫隙中的資金被“吸出”,全社會的資金都爭先恐后地沖向股市,造成了當前股市的亢奮和狂熱局面。其中,兩融業務和配資炒股的杠桿作用不容小覷。
相比于融資融券存在門檻和監管限制,配資炒股對普通股民來說更加唾手可得,無需投資經驗、無論本金多少,自行決定杠桿比例,且處在監管視線之外鞭長莫及。股市的火爆催生了大量的配資公司,這無疑給股民營造了一種類似賭博的心理,融資者自信獨具慧眼,投資必會帶來超額回報。然而由于杠桿的存在,股市波動帶來的資產變化節奏更快、幅度更大,既可以成倍放大收益,但同時成倍擴大風險,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當中,融資者稍有不甚就會血本無歸。對整個市場來說,一旦股市下行,將全線失守,以至于發生“踩踏”現象,甚至金融危機,因此融資盤被比喻為股市的“堰塞湖”。此輪牛市背后的的杠桿不斷擴大也在逐步累加風險,成為當前股市最大的擔憂,若不及時約束,日后將更加難以控制,2008年美國房地產金融杠桿工具引發全球金融危機正是一記警鐘。
全民參與理性不足。在政策資金多方面支持下,投資者的預期正進行著自我實現,加之“一人多戶”制的推出,更加為全社會帶來了鼓勵投資股票市場的訊息,單日萬億的成交額刷新了此前成交額的世界紀錄,曾瞬間把任何做空的力量都化為灰燼,甚至造成了交易系統一度癱瘓。沒有人會否認,中國目前的資本市場正處在一個非理性繁榮的拋物線通道中,人們在猜測其拐點的同時,更多的是被這條拋物線刺激得奮不顧身投入其中。面對瘋狂的股市,分析師傻眼了,外資嚇跑了,“大媽”進場了。上至古稀老人,下至高中學生,都紛紛加入到了全民炒股的行列之中,無論經驗多少,無論能不能看懂,只要有足夠的膽量就可以成為大贏家,反而試圖置身其外的人卻不出意外地受到傷害。如此一來,再是矜持旁觀者也都忍不住在這盛宴中分一杯羹,似乎對所有的投資人來說,非理性地擁抱泡沫才是眼下最理性的經濟行為。但無論牛市還是熊市,似乎都逃不過二八定律,股指上揚的背后,也不乏“滿倉踏空”和“滿倉跌停”的悲劇投資者,對很多散戶來說,牛市只是“看上去很美”。
歷史上每一個泡沫運動,其終結方式要么是成為一個更大的泡沫或衍變成若干個泡沫組合,要么沉淀為經濟轉型的動力,要么直接沖向破滅的垃圾場。目前,大約八成以上的經濟觀察家都認為,我國這次瘋狂的泡沫游戲不會成為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終點。某知名經濟人士分析認為,當大量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后,整個市場就會活躍起來,達到一定量后必定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溢出,進入實體經濟尋找優質的、有市場競爭力的實體企業,幫助其轉型升級,如此就有可能通過高投資和泡沫化的方式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實現改革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