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東
公司注冊資本認繳制下,股東認繳不等于任性,不可打腫臉充胖子!試圖通過減資來規避股東出資責任的行為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糾紛,減資行為如存在瑕疵不能對抗債權人,股東出資義務仍需履行,對公司不能清償的債務仍需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昊躍投資公司注冊資本2000萬元,實繳出資400萬元。在2013年《公司法》出臺認繳制后,昊躍公司將注冊資本激增至10億元,在簽訂近8000萬元的合同后,面對到期債務突然減資到400萬元。債權人在首筆2000萬元合同款無法收取后,將該公司連同離任、現任股東一同告上了法庭。上海市普陀區法院2015年5月25日作出一審判決,認定昊躍公司所進行的減資行為因操作過程違規,且提交了虛假證明材料,因而是無效減資,注冊資本應該恢復到減資以前的狀態,即仍為10億元。
這是個經典的資本認繳、減資不能任性的案例:有些公司虛高注冊資本造成債務履行能力強的假象,爭取到交易機會后再進行減資以試圖規避債務履行責任,侵害債權人利益。現行公司法下,股東通過公司減資以規避出資責任的意圖能否得逞?如果不能,其應當承擔何種責任?
任性減資
在昊躍公司之前,已發生多起減資糾紛案,突出的一點是未依規通知,導致減資不發生效力。
據東方公司2003年8月的公司章程,當時的注冊資本為6000萬元,2009年5月、2010年4月兩次通過股東會會議作出減資決議。公司在減資決議作出之日起的十日內通知了債權人,并在報紙上刊登了減資公告,但法院查明其未通知債權人寶聯鑫公司。寶聯鑫公司以未接到減資通知為由,主張由減資的股東在所登記減少的注冊資本范圍內對東方公司尚欠其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其他股東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法院認為,公告作為一種擬制通知的方式僅僅是對直接通知的補充,應當適用于無法通知的債權人,如果對于能夠直接通知的債權人未采用直接通知方式而事后以已作公告通知進行抗辯,不僅有違債權人利益保護原則,也不符合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八條(現第一百七十七條)規定之本義,因此兩次減資程序均存在瑕疵;東方公司的股東未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存在過錯,造成寶聯鑫公司無法行使在東方公司減資前要求其清償債務或提供擔保的權利,損害了其合法利益,故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減資股東應當在所登記減少的注冊資本范圍內承擔責任。
2009年1月,欣元公司股東會形成減少注冊資本決議。當月欣元公司在報紙上刊登減資公告,載明其股東會決議,但法院查明,公司未在減資程序中通知債權人劉春輝,因而減資程序存在瑕疵。法院認為,公司減資時未通知債權人的,債權人不能訴請確認減資行為無效,也不得起訴撤銷減資行為,應該將未通知債權人的減資行為理解為對債權人不發生效力,允許債權人可依據減資行為作出前公司的注冊資本數額向公司及股東主張權利。
2013年《公司法》取消了公司最低資本限額,對有限責任公司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這一重大立法變化引發一些公司十分任性的做法,有些將注冊資本登記為一元,有些登記為十億元,嚴重超出運營需求。資本認繳中的任性,不乏有利用法律之便進行投機者。
上述昊躍、東方公司案件存在類似事實:公司設立時注冊資本較高,在對債權人依法履行債務前以瑕疵減資行為減少注冊資本,而后公司出現資不抵債的情形,與債權人發生債權債務糾紛,對于股東出資責任引起爭議。
三大爭議
由于公司法沒有對減資程序瑕疵時減資行為的效力,以及股東責任承擔問題進行相應規定,實踐中對該類問題的解決存在不少爭議。公司法進行資本制度改革后,這一問題表現更為突出,對債權人利益保護提出更大的挑戰。
減資案中爭議焦點有三:其一,公司減資程序違反《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七條關于通知債權人的規定,其減資行為效力如何?二,減資程序存在瑕疵時,股東責任如何承擔?三,若股東認繳出資的出資期限未到,該如何處理?
關于減資行為存在瑕疵時減資行為效力。據《公司法》一百七十七條規定,公司應當自作出減少注冊資本決議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并于三十日內在報紙上公告。債權人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內,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對于違反通知義務的減資行為效力,觀點有三:減資行為無效、減資行為不生效、減資行為有效但對債權人不發生效力。認為減資行為無效者是將一百七十七條之規定視為效力性規范,違反則無效;認為無效者是將其作為義務性規定,違反則自始不發生效力;減資行為有效但對債權人不發生效力者從當事人利益和立法精神角度考慮,認為判定減資行為有效能夠更好地平衡債權人利益保護與商事行為的穩定性,也更符合法理。第三種觀點更合理,而且在上述案例中,結果都是減資行為瑕疵的,減資行為對債權人不發生效力。
對于股東責任承擔。減資行為瑕疵的,減資行為對債權人不發生效力,即發生減資不成的效果。減資不成,則注冊資本不變。據《公司法》第3條: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因此,股東應當在其認繳出資數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減資退出的股東應當承擔何種責任?目前法規未作明確規定,但因減資退出的股東對公司瑕疵減資存在過錯,客觀上造成債權人債權的實現因公司注冊資本的減少而受損,因此,可比照《公司法司法解釋(三)》關于抽逃出資的責任規定來認定在減資程序瑕疵時,股東應當對公司不能清償的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如,在劉雄杰與上海茉織華印刷公司減資糾紛案中,二審法院認為,程序瑕疵的減資對已知債權人不發生法律效力,本質上造成同抽逃出資一樣的后果,故原審法院認定被告股東在減資范圍內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并無不當。
最后,在注冊資本認繳制全面確立的情況下,若判決作出時,股東出資期限卻未到,如何對債權人權利進行實質性保護,以免法律規定淪為空文?解決路徑有二。一是債權人申請破產程序。據《破產法》,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的出資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的,管理人應當要求該出資人繳納所認繳的出資,而不受出資期限的限制。二是嘗試“揭開公司面紗”。該類案件中股東可能會有明顯的逃避出資義務之意圖,因此以虛高注冊資本贏得交易機會,而后大幅減資。這一行為在法院看來,可能被認定為股東濫用公司獨立法人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情形。債權人可嘗試適用《公司法》第20條的規定,否定公司法人人格,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公司注冊資本認繳制下,股東認繳不等于任性,不可打腫臉充胖子!試圖通過減資來規避股東出資責任的行為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糾紛,減資行為如存在瑕疵不能對抗債權人,股東出資義務仍需履行,對公司不能清償的債務仍需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在類似糾紛可能更加頻繁的情況下,公司董事、大股東等對該問題尤須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