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秀 杜學云
摘 要:該文介紹了社旗縣花生種植現狀與變化特點,存在問題,并提出了花生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花生生產現狀;特點;對策建議;社旗縣
中圖分類號 S56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4-71-02
社旗縣位于豫西南“南陽盆地”東沿,屬南北氣候過渡地帶,總人口73萬,總耕地84 300hm2,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花生是社旗縣一大傳統優勢作物。近年來,隨著市場價格攀升,種植效益逐年增加的市場形勢驅動,加之國家食用植物油生產倍增計劃項目的開展,廣大農民種植花生積極性逐步提高,全縣花生種植面積及產量水平均有明顯的提升。花生作為全縣農村經濟的產業優勢也漸為凸顯。特別是2013年、2014年連續2a遭受特大旱災,在以玉米為主的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的災情下,花生更表現出了其優良的耐旱抗災性能,這也為今后社旗縣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提供了典型和依據。
1 社旗縣花生生產現狀與變化特點
1.1 花生種植面積迅猛擴大,農村中已呈現家家戶戶種植花生的局面 根據農技部門大田作物布局相關調查,花生種植面積比例占到大田作物總面積的16.2%,以全縣總耕地面積84 300hm2計算,全縣花生面積為13 657.6hm2,其中以下洼、陌陂為主的春播花生面積約占5 000hm2,夏播花生約占8 657.6hm2,與五、六年前全縣種植面積6 600hm2左右相比,全縣花生約增加8 300hm2。另據有關農村入戶信息調查,全縣農村種植花生農戶約占88%,已經出現家家戶戶種植花生的局面。
1.2 花生種植已由傳統淺山荒崗薄地的低產田向中高肥力水平好地的高產田轉變 五、六年前,全縣花生多集中在下洼、陌陂2鄉鎮的淺山、荒崗薄地,產一般只有150~200kg/667m2。現在,花生已發展到中部沿河區及西部黑土平原區,春花生產量達400~500kg/667m2,夏播花生為300~400kg/667m2。2013年9月4日,河南省遠雜9102高產示范現場觀摩會在油料項目區的興隆鎮呂樓村老街13.33hm2高產示范方召開。經省內外花生專家聯合測產驗收,春花生產量達522.28kg/667m2,夏播花生達427.39kg/667m2。2014年9月10日河南省豫花22高產高效示范現場觀摩會繼續在興隆鎮呂樓村老街20hm2花生高產示范方召開,經省內外專家聯合測產驗收,6.67hm2春播豫花22,平均584kg/667m2,13.33hm2夏播豫花豫花22平均486kg/667m2,均創該品種全省春播和夏播高產記錄,充分證明花生具有很大的增產潛力。
1.3 花生種植已由原來的小面積零星種植逐步轉向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種田大戶的大面積聯片集中種植 如近年來出現的下洼鎮酒店、閆莊村的“萬畝大方”、縣農業三化先導區的花生“千畝大方”、李店鎮半坡村的“千畝大方”、橋頭鎮豐旺種植專業合作社的33.33hm2大方、城郊鄉高莊村劉鐵華的20hm2大方等。這些花生種植大戶,科技意識強,容易接受新技術,對提高花生種植水平,實現規模種植和規模效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1.4 花生種植由以人工為主的傳統種植方式逐步向機械化先進種植方式發展 傳統的種植方式,從種到收,用工多、效率低。特別是收獲環節,人工拔收667m2地一般需用工2個以上,每667m2收獲成本150~200元。現在農村青壯勞力多外出打工,留守農村的多半是婦、孺、老、弱,勞動能力差。因此,一般家庭花生種植面積只有幾十平方米地到667m2地,花生種植很難大面積擴增。近年來,隨著花生種植大戶的逐漸增多,花生種植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從機種到機收,從病蟲草害防治到配方施肥,基本上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既節省了大量勞力,又顯著提高了勞動效率。
1.5 花生品種以小果型占絕對優勢,品種更新換代速度加快 20世紀80~90年代,全縣花生品種以白沙1016和當地品種“羅漢果”等小果花生為主,兼有少部分“珍珠豆”品種,產量低、病害多,種植效益不高。2008年以來,隨著國家油料項目的實施,品種更新步伐加快,大面積引進推廣了像遠雜9102、宛花2號、遠雜9307、豫花22、豫花23等一批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逐步更新了老品種,這些新品種種植面積已占全縣花生總面積的60%~70%,已經成為主導當家品種。
1.6 花生規范化綜合高產栽培技術的實施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益 從幾年來花生高產種植技術示范
結果看,中高肥力田塊,春播花生667m2產量達500~600kg,夏播花生可達400kg以上。以市場價6元/kg計算,春花生667m2產值3 000~3 600元,超過了一季小麥加上一季玉米的種植效益;夏播花生667m2產值達2 400元以上,667m2花生基本上等于1 334m2玉米的種植效益。此外,花生耐旱抗災能力強,利于農民穩定增收。如2013年和2014年連續2a秋季大旱,全縣大面積玉米嚴重減產甚至絕收,而花生比較耐旱抗災,夏播花生仍獲200~250kg/667m2甚至更高的收成,667m2花生的效益相當于幾倍玉米。這為全縣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提供了鮮明的典型。
2 發展花生產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1)目前花生種植以“一家一戶”為主的種植面積仍占花生總面積的70%以上。田塊面積少,種植分散,不利于實現大型機械作業,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先進機械的利用和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的推廣。
(2)各級農技推廣力量薄弱。技術人員少,農技推廣往往在村級出現“斷層”,很多農戶往往在品種選用、配方施肥、種植密度、病蟲草防控方等關鍵技術方面落實不到位,出現嚴重的減產減收現象。
(3)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留守家中多為老、弱、婦、幼,勞動能力差,花生種植中一些精細技術難以落實,直接影響花生的增產和增收。
(4)缺乏規模大、實力強的大型花生產品購銷企業和產品加工企業,缺乏花生產業發展動力,不利于花生產業的持續發展。
3 發展花生產業的對策建議
(1)各級政府應把擴大花生種植面積列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重點內容,科學布局,合理規劃,淺山崗薄地區域以發展春花生為主,中部沿河區和西部平原區以發展夏播花生為主,爭取在3~5a內使全縣花生種植面積發展到30 000hm2左右,占到全縣總耕地的30%以上,努力打造花生產業大縣。
(2)農機管理部門應把花生機械列入國家農機補貼項目,提高廣大農民及花生種植大戶對花生機械的購買使用積極性,加大花生農機推廣力度,以此為動力盡快提升花生種植機械化水平。
(3)扶持、培育2~3家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花生購銷及油脂加工企業,逐步實現縣域內花生的自產自銷和加工增值,起到保護和穩定花生市場價格,提高廣大種植戶的種植效益的作用。打造花生產品品牌,使花生產業盡快發展成為強大的經濟支柱產業。
(4)繼續加大花生優質高產高效種植和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研究。應結合本縣產糧大縣實際,確保糧食增產,對麥茬夏播花生的高產高效更應列為重點課題,進行專題研究,使全縣花生生產盡快實現技術規范化、種植規模化和耕作機械化,為花生產業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5)加強花生高產種植技術培訓。利用培訓班、現場會、電視技術講座等形式開展技術宣傳,使花生高產種植技術家喻戶曉,普及和提高廣大農戶花生高產種植技術水平。
(6)縣、鄉均應成立花生產業化辦公室,用以協調各項工作,推動花生產業快速發展。 (責編:徐煥斗)